分享

寒衣节|你知道“鬼”为什么被称为“鬼”吗?

 天穹的雄鹰 2019-10-28

我国是个非常重祭祀的国家,很多传统节日都是由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而来。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分别是岁首祭祀、春祭、龙祭、月祭演化而来。

今天的寒衣节,则是和清明、中元合称为三大“鬼节”,都是由祖先祭祀演化而来。好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祭祀先祖,要称为“鬼节”呢?人死后称为“鬼”是怎么来的呢?

死后被称为鬼,记载于《礼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寒衣节|你知道“鬼”为什么被称为“鬼”吗?

《礼记·祭法》从祭祀的角度划分为所谓“泰厉”、“公厉”、“族厉”。

在《礼记·祭法》里也很详细的解释了一下:“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褅、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就是说,一切山林、川谷、丘陵,只要它可以出云出雾兴风作雨,有异常的行为现象,就把它叫做“神”,凡是生存于天地之间的东西,就把它叫做“命”,万物之死叫做“折”,人死叫做“鬼”,这是五代以来都没有争议的。

我们也不难看出,这里的“鬼”,其实是对已经逝去的祖先的一种尊称。后面也讲到王立七庙,分别是父庙,祖父庙,曾祖庙,高祖庙,始祖庙,高祖以上的庙又称为祧,总共两个祧,祧以上的庙叫坛,坛之后墠,比坛墠受祭更远的祖先,就叫做鬼了。

按照古代礼制,在王以下,诸侯、大夫、适士、官师所能祭祀的祖先数量依次递减,直至“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普通的士和庶人没有资格立庙,他们的父祖死了就叫做鬼。

在《尔雅》里,鬼之为言归也。在先秦时期,人死后为“归”,意为回归,这点《尸子》里也有提到,天神曰灵,地神曰祗,人神曰鬼。鬼者,归也。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也。”在古人的信仰里,人只是寄存在天地之间,所以最后是需要回归的。

寒衣节|你知道“鬼”为什么被称为“鬼”吗?

“归”逐渐“鬼”化,其实是佛教本土化的影响,佛教中认为鬼是一种中阴身,就是亡者的心识离开肉身,在投生六道之前,其心识便会因业力及对自己的执爱而变成一种“中阴身”的状态,没有生前的形象,也不能改变周遭事物。

而道教中对“鬼”的理解则是“虽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遗枯骨于人间者,纵高不妙,终为下鬼之称。故曰鬼”。这么看来,鬼其实就是一副枯骨?

后世逐渐发展演化,鬼本来只是一种纯粹的称呼,也慢慢变成了令人产生想象的一个字。

寒衣节|你知道“鬼”为什么被称为“鬼”吗?

最后,螺蛳语文已经快集齐7个传统节日的介绍了,马上就可以召唤神龙!敬请期待下一个节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