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暨南大学2017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女学生李某失联,留下消极文字引发关注。 10月24日,广州公安通报,在珠江水域寻获一具女性尸体,经家属辨认初步证实为李某。 据其家属及同学反映,她生前患有抑郁症,并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也曾因此去看过医生。 李先生虽多次询问过女儿的状况,女儿都未表现出异常。然而没成想女儿就这样突然自杀离开人世。 长期的失眠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 暨大女孩或许是因为失眠导致抑郁,亦或许是失眠引发抑郁,又因为抑郁又加重了失眠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无法承受,又不知如何求助,才选择了离开人世。 现代很多年轻人把失眠当做一种常态,并不重视,甚至经常以此自嘲开一些玩笑。然而,失眠本身可以成为一种疾病,同时它也可能成为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因素。 临床上,约50%的抑郁症首发症状为失眠。 长期失眠造成大脑严重缺乏休息,神经细胞不能得到有效修复,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容易诱发各种大脑功能和结构病变,产生更多负面情绪,诱发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在生活中,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异常状态,当遇到失眠时,有部分人不知失眠的严重性,直到导致长期失眠时,才会寻求帮助。也有部分人是不知道正确的求助途径是什么,胡乱吃药。 以下描述均来自网络 “治疗失眠找心理医生管用吗?一睡觉就想着睡不着怎么办,怎么也分散不了注意力。失眠五六年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救。” “今年刚上高三,睡眠质量差,晚上睡不着,白天莫名奇妙打盹。一天睡五个小时左右。以前一直喝刺五加脑灵液,但喝的上火,火气大。只能停药了。现在完全睡不着了。我要不要去医院检查检查。” “晚上一到睡觉的点就睡不着,加上最近工作压力也蛮大,一不小心,就天亮了,一分钟也没闭眼啊。平时也要两三点才能睡,这是病吗?吃安眠药有用吗?求高人支招,拯救我的失眠啊。” 世界上约有6%的人无故持续失眠状态超过一个月(Roth T., 2007),在中国集合5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0079份问卷中,就有45.5%的人患有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 01 失眠障碍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属于睡眠-觉醒障碍(sleep-wake disorders)的一种,其特征为持续频繁的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困难而导致的对睡眠数量和质量不满意疾病(Roth T., 2007)。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大于65岁的人更容易受失眠症状的影响,大学生也显示出比其他群体更高的患病率。对于不同性别的人来说,女性比男性显示出更高的易感性(WHO, 2009)。 根据发行于2014年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其中,失眠障碍按严重程度分类有以下3种 1、轻度失眠(Mild Insomnia)
2、中度失眠(Moderate Insomnia)
3、严重失眠症(Severe Insomnia)
02 失眠如何求助? 由于每个人的失眠情况和程度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治疗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可能只需要某一种类的专业帮助,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多方面不同类型的治疗。 如果盲目的求助,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如何正确的找到有效的途径治疗,改善我们睡眠状况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治疗失眠的有效途径。 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 专业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的失眠状况,并对我们是否应当就医给出专业建议。 心理治疗师不具有诊断权与处方权,专业诊断需由精神科医师给出,是否用药也由专业医师决定并开具处方。 心理治疗师具有心理治疗权。在失眠症状不严重,或者需要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心理治疗师可以使用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我们消解压力、回归平静,缓解或消除引起失眠的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失眠障碍的症状。 精神科医师(Psychiatrist) 《默沙东诊疗手册(家庭版)》(The Merck's Manual)提醒,当我们的身体或行为出现警示特征或睡眠相关的症状,已经干扰到我们的日常活动时,应及时就医。 如果健康者短期内(少于1或2周)有失眠障碍相关的症状,但没有出现警示特征,可尝试改变日常生活中的睡眠卫生行为习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如果这类尝试在一周左右仍然无效,应当就医。 需要引起注意的症状如下:
医生将会详细询问患者有关睡眠状况的详细信息。并需要患者完成睡眠日记,睡眠日记需详细记录睡眠习惯及任何与睡眠相关的问题。 由于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一些人需要的睡眠可能与其他人相比更少,因此失眠的诊断将会基于个体对睡眠的不同需求。 有时医生会将患者转诊到睡眠障碍相关的研究专家或学者那里去,以便在睡眠实验室中进行更客观完善的评估。 在全面地完成问诊与评估之后,医生将会根据各项结果与指标作出诊断。 失眠很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往往由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或创伤事件引起,持续数天或数周。甚至有的失眠情况会持续高达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当我们的身体或行为出现警示特征或睡眠相关的症状。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尽早的寻找有效的求助方法和途径。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