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视觉世界的创造性

 杏坛好歌 2019-10-28

                                                                                          陈凡

摄影为众多爱好者所青睐 在当今社会文化潮流中,愈来愈显示它的光彩。

摄影,作为一种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视觉文化,反映了摄影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反映了摄影器材的大众需要量的增长。

人们追求摄影,并不是因为它仅仅能再现人们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或者旅游、玩赏和经历所见,而是因为它所创造的视觉世界,充满着人世间所能够函盖的一切内容。

人们面对大千世界,不是在旁观,而是力图想通过摄影,通过对自己摄影术的把握,通过自己所理解的摄影视角——去展现出一个个变化多样的自然、社会和人的影像世界。这是作为人的,对于身处的现实世界的真正认知认同的开端。

在时代与社会生活不断流变的进程中,人们将会不断地通过摄影艺术,在多种传统文化关系中产生变革、产生错动,产生人心世态的剧烈撞击,它孕含着一种新的摄影文化意识的向心力,它将从生活的横向单面发展,移向复面纵深,它将从历史的传统角位,反射出当代人的反省意识、自新意识和人本意识,并最终在新的时代与社会生活流变进程中,转化成为人类新的文化意识。可见,人们所把握的摄影已具备了更加深层的价值。

这深层的函盖性包括着摄影的审美积淀层、艺术表现层、生活观照层、社会审视层和哲理思辨层,这样五个方面的本体意义在。

 

审美积淀层

 

审美,即是对美的追求。它是为美的理想,更是对美的认识。审美,不仅是外化的美的形态、线条的一般评判,而是对美的内在气质、情感的本质性认识。

所谓审美积淀,就是从一般的评判,到本质性认识的观察、选择、总汇和深析的过程。这过程持续得愈久,认识的自觉性就愈成熟,这过程的审美自觉就愈成熟,审美积淀层就愈厚重。

《残荷》(柳浪摄),是一般形式审美的表达方式。它强调了枯枝、残叶的形态,在画面中构成具有线条美的图案。《树干》(康定摄),也是一般形式审美的表达方式,它强调了树的纹理,在画面中亦构成了具有线条美的图案。而《骑车人》(刘秀摄),则从一般的形式审美,步入了意象审美的层次。画面中不仅具有一般形式审美的形态和线条,而是描绘了骑车人意象的流变过程,从中强调了骑车人的急促心态,那虚动的倾斜状身影和路面上积雪的杂乱车痕,都表达了一特定审美对象的心境。这是速写意象表达的方式,它不是对事物一览无余的描绘,而是将事物的轮廓、骨架、神采勾勒、快发出来,让人去想象、联想和补充,这是一种使审美对象的主体情感和心念审美构化的形式。《游戏》(赵为摄),也具有同样的审美特征,剪影往往易于形式上的唯美,但若注入特定的内容,也能突破一般形式审美的窠臼。

可见,审美认识必然有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分类。而这种分类,不仅具有形式美和造意美的分类,而且它也具有审美积淀的层次分野。审美积淀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不断地审美认识中,才有可能使作品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

《春恋》(王楚摄),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季节场景。春天来了,垂柳吐芽,一对恋人在湖面汤舟,一般来讲这类作品并没有多大的内涵深度,但由于特定的审美环境,所造成的审美内容具有合谐和同步特点,就使得特定的主题,寓意性得到了充实。春恋具有双关含义,而画面中虚幻的形态,更使得春恋具有浪漫的甚至神秘的审美色彩。《女孩和帽子》(肖翔摄),也表达了种审美认识。但多趋于创作者主观的造意,形式美作为基本铺设,并与造意美相结合,便体现出了一种更新、提示的内含,它是一种象征意象的审美方式,侧重形象的特征和表现主题意境之间的关系,侧重审美意义的比较,具有奇趣的联想,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一种审美表达。《东方女神》(许涿摄)的审美形态,更具有主观造意的色彩,在黑背景衬托下,女神雕像周身布满斑马状的黑线条,这种表现,也是象征意象的审美方式,创作者造意的目的是揭示出东方女神神秘莫测的审美特点。

审美积淀的结果,不仅需要摄影家忠实于形象的真实和对形象真实美的表征。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更应在形象上把握现实生活和审美本质的关系时,超越客观生活的表像真实,力图获得内在审美品格的意象真实。

摄影的审美造意表现,可以分为:常态意象表现和变形意象表现。

常态意象表现,以原生活真实为本,经过视点、景位、环境、人物、事态的变化,注入摄影家一定的审美认识。

《路人》(于晓洋摄)的创作者,通过厨窗玻璃反射出来的美术馆、装束传统的路人、橱窗前包裹的石膏像、平板三轮车(局部)的组合,表达了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认识。创作者并没有改变被摄对象的原态,而是透过自己镜头的巧妙组合,使审美认识达到了独特的造意效果。反映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和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评断。

《长城映昆仑》(杨秉政摄),是创作者利用一座豪华饭店的大面积玻璃映射出另一座豪华饭店的全貌,作为拍摄对象。尽管映象在玻璃的作用下,产生了一定的变形效果,但创作者仍然没有主观改变被摄物象的原态。这种审美认识也是独特的。体现了创作者对新生活的一种审美评断。

变形意象表现,改变原生活真实原状,明显表现出摄影家主观造意的审美取向。

《和平》(凌飞摄),刻划了一位脑、体分离的少女,创作者将整体分解,完全改变了特定对象的原态,这是作者表达的人的奇特的思维形式,无疑是主观造意的体现。分离了的少女:一付脑、一双眼睛和一只托着鸽子的手,她好似近乎超脱的在另一个冷静的情感状态中来看自己。创作者并不想完善少女的整体形象,但却阐明出明确的主导意图,艺术形象所展现的这种分解的寓意性意象建构,似乎是开放的,无终点的,作品主题又带有不确定性(因果的传递关系),反映了创作者特殊的审美认识。

《大地和人》(金海鹰摄),大地充满生机,它不仅养育了一切生命,更养育了最具有智慧的生灵——人。创作者用人的面部特定迭印在长满树木的原野中,那柔润在土地里的一双眼睛在思寻,那充满思寻的面部情感在大地上渲泄,这是人生价值的评判与呼唤,“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不仅凭思维,而且要凭一切感觉”,心理造意的审美层面得到了升华。

可见,由于摄影家的审美活动,对于被摄主体,具有依赖性和归属性,“这就使人的知觉自觉地表现出注意的选择性,表意的情绪性,意识的主观偏颇性”,不同的摄影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

 

艺术表现层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再现,而是一种创造。摄影,也不仅仅是一种再现,而仍然是一种创造。创造,来自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就是对艺术品的表现性的知觉,表现性存在于每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之中。”摄影家也是如此,每一幅摄影作品,应该被看成多种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提供人们的感官去知觉、去想象,而所有这一切的摄影表现所在,都表达了人们的感情,所以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摄影家的艺术表现,将通过摄影家各自的感情得到深化。

创造是艺术家最好的艺术表现过程,而摄影家的创造,则是通过自己的直觉和镜头表现力。

艺术表现,无疑是摄影家必备的创作手段,离开了艺术表现,就等于失去了镜头的表现魅力。

艺术表现,不仅需要技艺的纯熟,也需要生活的经验与多方面文化知识的滋养。艺术表现最终是摄影家完善作品的智能的结晶。

艺术表现层,体现了摄影家完成作品的主体创造能力。

《我该走了》(王苗摄),一群在校园操场听讲的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坐在小凳上听师长训导,而一只小鸡却溜到了他们的身后,孩子们本是天性好奇爱动的,却因精神无法唤散集中,却跟发现这只可爱的小鸡纠缠。创作者有意将小鸡拟人化,用标题“我该走了”作为侧衬,收到了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这种艺术表现性显然是妙趣横生的,它造成了感染人的反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泡儿》(于晓洋摄),也注入了创作者创造的想象力。若没有无数虚幻的光圈的组合,就失去了艺术表现力,而这些浮动的光圈,就如同寻思的梦境令人遐想,这正是创作者主体构想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成分,它有机地填补了少女想象的浪漫天地。

《神壶》(许涿摄),也具有同样的艺术表现力。在黑背景衬托下,大小不同的虚幻的光环重迭在一起,好象是从古壶中散发出来的神光。这是很有神秘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婚礼》(彭振戈摄),一只用线牵动的苹果,终于被新郎新娘咬住了。瞬间抓拍的表现魅力在于创作者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正在张口咬食苹果的恋人,而苹果上早已留下了咬痕与那牵动苹果吊线的手(调皮的手),便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为艺术表现的成功又在于,人们不仅在直观画面,而是已把画面外的情节有机地勾联在一起。

艺术表现,应是摄影家通过个体的特定的作品内容,去表现足以让人们得到艺术满足的那些感染性内容。使作品产生生动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具有较完善的艺术表现层,这是创作者通向观赏者的催动心灵的情感之桥。

摄影家艺术思维的智巧,不仅在于作品之中,更在于作品之外的艺术联想,使观赏者有可能达到艺术联想,并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才能证明作品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层,已经或者说基本上在作品中形成。

 

生活观照层

 

生活是创作之源。

观照生活,是指摄影家置身生活之中去体验、观察和思考生活,而不是冷眼旁观生活。

观照生活,应是摄影家主动溶入生活,而绝非是被动介入生活。因为,只有主动才能去积极地体验、观察和思考,而溶入才能与生活建立有机的一体化联系。

摄影家观照生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创作作品,但首先应成为生活的主人,进而才有可能从中获得创作的自由。否则,只能造成偏颇和浅薄。

观照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尤如人与空气的关系一样。

现实生活新的活力是很多的。同样可以说并不是都被人们马上认识和理解,而要紧的是摄影家对生活观照的方式,是否与新现实、新生活同步。

观照生活层,综合体现了摄影家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和敏锐的生活洞察力。

《稚童》(杨晓利摄),是生活场景中的一个侧面描述,因为创作者表现了儿童,那稚童的天真、无邪成为作品的主调,把握这一主调,就是把握自然状态中的儿童心态、动作。在瞬间抓拍中,由于强调了自然状态中的、儿童的不可言状的生理心理特征,这儿童群像的生动可爱,便得到了入微的刻划。这是观照生活的深层表达。

《欲望》(又川摄),也是表现儿童的题材,这是单像刻划的另一个例子。创作者着意表现了小女孩的情绪心态,强调了她的个性特征,使一个在特定环境中的稚童不悦的心理表述得到了充分展示。那稚童真切如微的作态,足见创作者把握生活的深度。

《佛事忙》(宗同昌摄),在瞬间抓取人物的动态上是成功的,但成功还不仅在于抓拍的恰当,而在于创作者熟悉了喇嘛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了悟了佛的世界即是人的世界,并从充分展示人的角位出发,表现了佛门弟子的人情味。而摆放在寺庙门前的那许多鞋,也传达了这种信息。

《安慰》(孙家斌摄),创作者可以说,是完全置身于特定生活环境中,去表现新疆牧民生活这一个侧面的。创作者在新疆生活多年,他的感受,多应从积累生活素材中得到升华。少年赛马的失利,父辈会心的安慰,构成强烈的生活照应。这幅作品不仅环境选择恰当,以特定的赛马环境衬托表现主体人物的情感、心态,就很有说服力。

可见,观照生活并不是随意的,从创作出发,应有所选择地注入镜头意识。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具备镜头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生活本身是多样繁复的,若随意观照生活,便同一般人在生活中生活一样,常常是因为熟悉了、看惯了、看多了,就会视而不“见”。因为你是摄影家,你就不应视而不“见”,所谓“见”,就是镜头意识,就是镜头所见。这种特有的体验、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能力,应是摄影家所必须具备的。在此前提下,置身生活,受其熏染、受其牵动,并从熏染和牵动中,有机溶入摄影家各自的生活体验、观察和思考,才有可能在“偶然得知”中,获得必然的收获。

体验,要设身处地。

观察,要客观评判。

思考,要从体验和观察中,求得完善作品的答案。

观照生活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将促使摄影家的答案日趋成熟。

 

社会审视层

 

人离不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人,即是社会的人,就不可能摆脱社会的依存和制约。社会是包罗万象的,人类生息、劳作、奋斗、欲求,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希望、失望等等,无不是社会生活,在具体人身上的反映。

社会审视,表达了摄影家对现实生活所取的基本认识态度。

社会审视,将通过社会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多方面评判,获得创作上的理性取向。

社会审视,将促使摄影家,从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中,把握人的精神发展的历程。

社会审视层,是摄影家认识现实世界必不可缺的重要内核。

《画像》(彭振戈摄),是都市社会中一个缩影。画像人以画像谋生,他用自己的技艺为普通人画像,这就具备了社会性。一方面,创作者表现了画像为人们增添生活乐趣所做的努力,是说明人们不仅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多种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实际的生活态度,画像人为谋生而画像,求画人都在谋生中欲获得某种精神的满足或解脱,而这种心理满足和解脱,甚至寄于死后。一幅画像便是一个人生经历的故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因为,人们需要记忆、需要脆弱心灵的弥补。

《舒展》(彭振戈摄),也是都市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中国人的晨操是奇特的,这奇特的晨操既古老而又传统。习剑练拳,是中国老年人一种延年益寿的强身活动。画面中这位中年男的,在秋叶满地的街心花园,伸出双臂作运动状,他显然是风雨无阻。创作者用“舒展”作题,无疑是有提示性的,不仅标题有提示性,画面中倒掷的雨伞也有提示性。人到中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人到中年,这人生之途已经非常疲累,但人的求生欲却丝毫不减,与其说这中年男人在舒展筋骨,倒不如说他在倾吐不甘失落的心声,这是人生欲求心灵的强烈呼唤。

《苦恼》(郑国庆摄),通过四位老船工的沉思,表现了新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农民的一种不甘失落的特殊的欲求心理。中国农民是勤劳而务实的,务实又已不是以往那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生存取纳,而是一种对新生活企求富足心理的反映。船工们在江河里奔忙一辈子,挣钱的价值观在不断的异化。四位老汉无言相对,这是失望的苦闷,创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绪心态,选用了超广角镜头给予展示,木船与主人相依相靠,然而,空空的船舱却流走了希望,传统的价值取求与现代生活的欲望产生了冲突,老船工们的失望将会持续多久呢?这正是创作者所寻求的答案,这新生活的答案,不都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解答么?

《时光》(朱宏摄),是现代大学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在学生寄宿楼,住着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他们要学习,他们要追求,也要乐趣和爱情,在一间间却要容纳78个同学的寝室里,又有多少生活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请看,临窗者旁若无人,持书而思;遮巾者却从床边伸出了两双男女的脚,……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情感纠结,这无疑是特定生活环境中的身份写照,也是现代中国大学生欲求心态的真实描写。传统的道德取向受到了冲击,又在传统的生活圈中得到了有机的调适。但是这种调适却无法掩盖传统价值观所带来的欲求危机。

可见,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必然给摄影家的创作带来丰富多彩的社会题材。问题在于,如何审视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是客观纪实,还是注入自己的思考、评判?显然,后者是可取的。单纯客观纪实,往往会流于迷向,而让人们陷入观赏的困惑。若有心选材取材,并用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化的并存、转化、错动,并从中给予作品多种社会性启迪、联想和思考,这正是摄影家社会审视的所在。

 

哲理思辩层

 

探求摄影的现代造型意识,注重摄影的哲理思辩,无疑是有益于更新摄影的造意表现。

摄影,同其他艺术一样,即是人的艺术,就要寻求解决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并不断从这矛盾冲突中,获得哲理思辩的目的。但,摄影并不是去表达哲学和理念的抽象概念,而是艺术地表现摄影家充满哲理思辩情感的生动画面。

视觉表像的现实,是摄影家的客观现实。但仅仅取向于客观现实,显然是不够的。视觉内象的现实,是摄影家的主观现实。从客观现实步入主观现实,实际上是从确定的显性现实递进到隐性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渐变,应看成是摄影家追索人的精神境域很重要的探进层次。

而哲理思辩,正是摄影家追索人的精神境域重要的探进层次。

哲理思辩,是人心世态的反思潮动。

哲理思辩,是人们思考自身多重复杂面和生活多复杂面的认识和评价。

哲理思辩层,是摄影家揭示人们的思变心理、欲求心理、评判心理、道德心理的精神价值层面。

《但愿人长久》(郭培和摄),这是一种新的夫妻生活关系的写照。一对在旅游中的新婚夫妻,作装打扮成了蜜月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已不是一般传统中国新婚夫妻的特点,新生活的变化,促使人们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人们爱生活进而爱美,已成为追求新生活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对大龄新婚夫妻。中国大龄晚婚现像是普通的,画面中展示的这种夫妻关系,很具有时代特征,它不仅表现了爱美,而更揭示了这爱美之心的异化心态,妻子执意描抹是为了心灵上的一种弥补,丈夫恭敬不如从命,也是心灵上的一种弥补,这是中国式的道德观的变异。

《反差》(沈宏菲摄),则表现了一位逛商店的老汉,他被新潮时装女模特牵住了视线。是新鲜好奇,还是迷惑不解?尽管他眼前是人造模特像,但真实的感受却在老汉心中产生了不小的反映。传统与变革的差异、更新与守旧的差异,以及道德、习俗多方面认同的差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回音壁》(金伯宏摄),古代建筑的绝妙、风霜老妇的执迷,在回音壁下产生了深沉的反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习惯性,既古老又厚重的传统文化烙印,深深地打在了老年中国妇人的心里。她们在听什么?听历史的叙说,还是听自己一生都未解开的困惑之谜?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的内省心理,揭示得如此透析。

《街头霹雳》(王文杨摄),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快照。青年的霹雳舞迷,忘乎所以地在闹市区的街头狂舞,多少路人被这奇特的场景所吸引,当起舞者与围观者情致交融时,一位管理市容的中年妇女却已穿过人群,正大声喝斥这位影响交通秩序的青年。这是强烈的时代与观念的反差对比,画面隐发着社会性寓意,一方面是认同,另一方面却是排斥,在不协调中孕含着协调,又在协调中孕含着不协调,很好地揭示出特定社会变革时期的非此即彼的双向意识并存。

摄影家注重人心世态的哲理思辩,并不是意味着摄影艺术非要承受许多不必要的负重。而是说,探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是摄影家应具备的社会良知。摄影家不仅需要表现人们在做什么,也要揭示人们在想什么,这是不容忽视的摄影家的责任。

摄影视觉创造的世界,无疑是非常广阔、宽厚的。摄影家没有任何理由把镜头缩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摄影家要不断地由浅入深,把自己的镜头拓展得更具光彩。

现实世界为摄影家提供了无限美好的创造天地。你是摄影家么?你应该知道怎样做,做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