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丫角山考辨》驳正(下)

 nzpeach 2019-10-28

《丫角山考辨》驳正(下)

秦在珍、吕成贵

我们在《中国长城博物馆》2016第4期发表的《<丫角山考辨>驳正》一文,反驳了北京洪峰、马自新二作者在《丫角山考辨》一文中关于“丫角山、丫角墩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的论点,以确凿的文献及实地考察论据,证明了“丫角山、丫角墩是在偏关县的柏杨岭,并不在口子上村”。

本文将要揭示:口子上村那个“丫角山、丫角墩”的真实身份。

这里先引两条书证,以作为《驳正》(上)和《驳正》(下)的过渡衔接,温故启新。

1、《山西通志》:“山西自偏头关老牛湾黄河东岸起,东到老营堡丫角墩止,共长一百四里,是为外边。秋守边而冬守河,极为寇冲”。

2、《晋乘蒐略》:“崇祯十年(1459),兵备卢友竹建老营属之五眼井堡,周一百丈,高三丈五尺,堡接丫角山。丫角、五眼井,外边、内边之要枢也”。(配五眼井堡地形航拍照,反映出五眼井堡在柏杨岭(丫角山)北半山腰)

照片中明示,五眼井堡就在柏杨岭(丫角山)北坡上,这就叫“堡接丫角山”。

△从口子上村村北山梁向南远眺丫角山

△口子上村北墩台和清水河县新建石砌墩台,对外自称为丫角山丫角墩

按照古今地域划界定规,分地“遇水则止”。柏杨岭(丫角山)北,有水泉河谷横贯东西,口子上村在沟底两侧展布,村北山岭与丫角山何干?故凡涉及此地地图,无论详简,口子上村北山岭均标为“油磨山”!

追根溯源,公元1912年以前,没有清水河县之名。大清乾隆元年(1736),设置清水河协理通判厅;光绪十年(1884)改为抚民通判厅。有清一代,清水河厅和托克托、和林等其它五厅,合称归绥六厅,统属山西省管辖。民国元年(1912),改为清水河县,隶属绥远特别区。1928年绥远建省,隶属之。

1946年以前,五眼井堡北沟底,就没有口子上这个村子。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绥远省。与此同时,共产党八路军挺进晋西北,偏关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7个行政区,其中设偏清一区、二区为游击区。偏清一区辖偏关二边西段内外58个自然村,其中包括现属内蒙古的打鱼窑子、阎王鼻子、土山子、下城湾、刘狐子梁等十二个村庄。偏清二区辖偏关二边东段丫角山南北18个自然村。村庄名单上,今口子上村附近的各村都有,就是没有口子上村的名号。

1946年,偏关县将抗战时期偏清二区所属长城以外村庄划归清水河,其中同样没有口子上村踪影。

地理和历史在同一个地方吊诡,真是奇了!按说,今口子上村南,半山坡上有五眼井堡,村中河边有“四公主碑”,怎能没有村子呢?这就得用历史的眼光和常识来解释一下。口子上村现在还保存有一排窑洞,是民国和清朝时设卡收税、盘查行人的官家办公场所。再往前推,这里是长城隘口,战事频繁,不是百姓宜居之地。古时候,中国百姓建屋立舍。有一不傍衙门二不傍道,三不傍城墙四不傍庙的戒律,这四种地方有种种不安全因素,不适合安居乐业。所以,1946年以前,口子上并没有形成村落,因而才在《偏关县志》的行政区划变更中没有口子上村的记载。查《清水河县志》,民国时期全县村名,没有口子上村。那么,口子上村应该是在公元1946年之后,这一带成为解放区,战争危险解除,此地又较附近别的村交通方便,人们才慢慢聚拢来形成了村落。叫什么名字呢?这是个长城隘口,就跟上古人叫口子吧。且慢,这里从前就没有地名吗?

有,叫二十六墩口!

请看乾隆十五年(1750)成书的《宁武府志》插图——偏关城图。

图中所示,水泉营北有红门口,再往东,长城在沟南山脊上蜿蜒,没有通道口子。到了五眼井堡附近,西北方向有两个边口,一个叫“西要边口”,即是丫角山西路长城在半山腰东行,跨沟后又从半山腰东延,因地处杨家川大道,故而是个重要通道口。“西要”之“要”,是“腰”的古体字。此名含义是西边半山腰长城的那个口子。再向东即是今口子上村之口,南北长城在沟底交会,形成隘口,那个口很重要,叫二十六墩口。清代修史,标明长城交通路口,说明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丧失后,沟通长城内外的长城口子,正发挥着民族交流交融的作用,它的社会功能受到当时的重视。

怎就叫个二十六墩口呢?

《晋乘蒐略》:“成化二十一年(1487),置井坪所,分辖井坪以下十城堡,边墙东起(大同)西路界,西止丫角山,长三十一里零。内屏雁(门)、代(州),东障朔(州)、应(州),为西路之险。”

这段长城,就是今天朔州市平鲁区境内和内蒙古交界的长城的南段。与偏关段长城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段长城的山梁之险,很多地段与内蒙地面共有,一旦开个口子,长城内外的交通异常便利。所以战争远去之后,逐渐又开通了许多口子以沟通内外。为了区分地名,古人把沿途烽火台编了号,这是因为那时此地荒凉偏僻,人烟稀少,许多山地没有名称。到今天,这段长城里外自东向西留下了头墩、二墩等地名,同样也留下了二墩口、四墩口、八墩口、九墩口、十四墩口等地名,且有的地方形成了村落。到了口子上村北油磨山西端,就排到了二十六墩,墩下沟中的口子,就叫二十六墩口。沟南丫角山属山西镇管辖,沟底这口子归大同镇管辖,所以五眼井堡虽然级别较高,也轮不到以它命名。

《清水河县志》的行政区划中,直到1959年,才有了口子上村的名称。

再看偏头关这边管辖的烽火台,都以当地所在地名命名,五眼井堡附近就叫五眼井墩,青羊峁上就叫青羊峁墩,柏杨岭上叫柏杨岭墩,丫角山上就叫丫角墩,从来就没有头墩、二墩......二十六墩这样的叫法!

就这么个普普通通的墩台,却被人偷天换日,叫成“丫角山、丫角墩”,还连年在口子上村、清水河县召开高规格的长城研讨会,并言之凿凿地宣称,丫角山、丫角墩就在口子上村!

结论

1、丫角山、丫角墩在山西省偏关县老营镇柏杨岭上。

2、今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北山梁上被称为丫角山、丫角墩的烽火台其实叫二十六墩。

3、想把二十六墩炒成丫角山、丫角墩,是恶意侵夺山西省的长城历史文化资源。

二O一八年二月十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