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玉器有着深厚的感情,又赋予了她深刻的文化内涵,涵盖了道德、审美等诸多方面,自古即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传统。文人,作为君子的集中体现者,更是将玉的美德与其日常最为亲近的书斋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各类精致的文房玉器应用而生。 明清之际,中国文人崇尚性灵,好书卷气,上自达官显贵,下到富家缙绅往往不惜重金置办文房器具。花插为文房诸宝之一,有“时添新鲜,以增书香”的美妙功效。数百年间,座右案头安置花插美器,犹如“时与文人学士晤对”,此风气延绵不绝,风靡南北。插花并不在多,往往是一枝独秀,故别有禅意,花开见佛,智慧传家。清乾隆白玉和合二仙花插,花插取材整块和田白玉,随形琢碾,主体一宝瓶花插,花插上下饰寒山、拾得两位神仙。一位攀爬于花插顶部,驾祥云于山石之上,手持荷叶,面露微笑,俯首向下与另一神仙呼应,两位神仙慈眉善目,甚是喜人。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蕴含百年好合,婚姻和谐美满,而广受各阶层的喜爱。 本品流传有序,曾为英国著名古董商、玉器专家Roger Keverne旧藏,且曾在颐和园《御宝缪琳—清宫旧藏玉器》展览中,与园内藏品共同展出,殊为难得。 《御宝璆琳 — 清宫旧藏玉器》出版 山子,古人谓之假山,是文人书房中常见之雅设,多以山水画为据,使突兀嶙峋之画面跃然成体,秀丽于书案之前,使人观之如山,有如神游妙境,意境深远。“玉山子”为两宋时期出现之特殊玉品,清代以降,随着西域逐渐平定,宫廷之中获得了稳定的玉料供应,乾隆皇帝于治玉方面追寻焕然天成之美,认为玉料以求全求整为上。而意境脱俗、使用体量较大的玉材所作山子,恰恰暗合乾隆帝之心境,因此深受他的喜爱与大力赞扬,内廷偶得整块玉材,必先以作山子为优先考虑。如清中期青白玉雕夜游赤壁图山子。
Lot 3282 山子青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局部略有褐色沁,选料上乘。形近椭圆,采用高浮雕之法雕琢纹样,正面远山如黛,老松苍劲,怪石林立,亭台掩映,正面挖凿成洞隙形状,以阴线细刻水波纹样,造成江河辽远的透视感。江上泛一叶小船,一人坐船篷之内,两人相对而立于穿船头,拱手作揖状,人物均神态自若、仙风道骨、尽显妙意。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想起东坡之“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豁然心境。背面则以同样之手法雕琢,以笔墨皴法雕琢山石,千岩竞秀,松如伞覆,层次井然。
查阅出版物,与本品取材、构图、主题相近者,松竹堂主人霍满棠先生收藏有一件同题材玉山作品,可为参考。 喜欢天珠的朋友,请加下面美女微信 微信:tianzhu018 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如意的形影,清代满族统治阶层十分崇尚如意的吉祥寓意,因此在清宫中制作并收藏有大量不同质地的如意,如意成为社会的高级馈赠物,不但制作力求精美,材料力求贵重,其装饰内容更是突出了吉祥特点。清中期白玉神仙人物松鹤延年图如意即为代表,如意取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造型柔婉曲转,打磨抛光精到。如意首为灵芝型头,边缘起线随形而就,如意首内浅浮雕松下高士图,如意柄正面隆起,中部及尾部雕琢苍松、仙鹤和小鹿,整体构成一幅松鹤延年、鹤鹿同春之景。 盖炉为清代皇家及士大夫的书房常备之物。玉炉飘香,一室皆净。清中期翡翠双兽耳衔环狮钮盖炉,翡翠雕琢,器形仿古,盖钮上饰双狮钮,为传统太师少师造型。炉体厚薄均匀,鼓腹光素无纹,仅有翡翠自然纹理,浑然天成。炉身两侧对称雕有兽首衔活环耳,炉身之下呈兽首吞式三足。此炉以“太师少师”为题,合喻父子皆文韬武略,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寓意飞黄腾达,官禄代代相传。整器造型稳重敦厚,庄重大方,雕工精湛,抛光细腻,为一件不可多得的清中期翡翠佳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