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带货了解一下:曹丕康熙都把它写进诏书,唐太宗“硬核打榜”

 七侠荡寇志 2019-10-28

10月刚过半,“双11”的硝烟已经燃起。其中不少跨境电商蠢蠢欲动,准备大赚一笔。其实在古代,就已有海淘大军,而且还玩得风生水起。 


例如在汉代,葡萄酒还主要依赖进口,只有少数的达官显贵才享用得起。于是有商业头脑的海淘伺机而动。其中一个叫孟佗的有钱人,利用一斗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竟得到了凉州刺史的官职。有人算过,汉代一斗,相当于现代的2升,以常见的750毫升一瓶的规格来计算,孟佗用不到3瓶葡萄酒就换了凉州刺史一职! 

“一斗博凉州”的故事,见于《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三辅决录》。读到这个故事的后人,纷纷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苏轼:“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孟佗字伯郎)一斗得凉州。”


陆游:“君不见蒲萄一斗换得西凉州,不如将军告身供一醉。” 


文艺青年们想不通,将士们奋勇杀敌累死累活,咋还抵不过一斗葡萄酒?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葡萄酒十分金贵。 

葡萄酒的皇帝粉丝们


葡萄酒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发现葡萄酒的踪迹。《山海经》《诗经》中多次出现的“蘡薁”“葛藟”,分别就是我国原生野生种葡萄之一。说明当时野葡萄已十分常见,人们知道采集并食用,并且出现人工培育的迹象。葡萄成为酿酒原料,似乎顺理成章。

 不过真正有史可考的葡萄酒饮酒文化,出现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将葡萄和葡萄酒,连同西域的核桃、石榴、蚕豆、苜蓿一起带回国,极大的满足了中国的吃货们的口腹之欲。

魏文帝曹丕就是葡萄和葡萄酒的拥趸之一,他还将品葡萄酒的见解写进《诏群臣》,疯狂安利他人: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蒲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电视剧《军师联盟》剧照。剧中李晨饰演的曹丕邀请他人一起吃葡萄

曹丕不仅是皇帝,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这段文采斐然的安利广告词,赞美葡萄作为水果,就已令人垂涎,更强调葡萄酒的可口,可以说非常硬核。

不过当时葡萄酒仰赖西域进贡,物稀价高,所以只流行于王公贵族。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

葡萄酒的皇帝粉丝从此又多了一位唐太宗。《册府元龟》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

所谓的“帝自损益”,很可能是唐太宗在自然发酵法的基础上,投入了不同种类或数量的酒曲,进行了独特的葡萄酒酿造试验。在不同的酒曲、曲量的作用下,唐太宗酿成了八种葡萄酒。《太平御览》称唐太宗酿的酒:“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益”。

有皇帝亲自下场做助攻,葡萄酒酿造技术在贵族阶层中自上而下推广开来。唐太宗一度的心腹大臣魏征的酿技就非常好,太宗曾亲自写诗称赞魏征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于是,中国葡萄酒的酿造开始出现大规模工业化的雏形。葡萄酒再不在是达官显贵的专享,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这些在当时的诗歌里都反映。

李白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海,《襄阳歌》云: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 


刘禹锡则在《蒲桃歌》写出其种植葡萄的全过程,包括修剪、搭架、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珒,并且获得葡萄丰收。 

《蒲桃歌》
野田生蒲桃,缠绕一枝蒿。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架,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躍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刘禹锡是朝廷命官,关注民生在情理之中,不过能如此准确掌握葡萄栽培技术,可见盛唐时期葡萄种植业的流行。 

北周李贤墓出土玻璃杯。学者孟晖认为,此类玻璃器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特殊的视觉效果,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夜光杯”

当时一大国产名牌,就是凉州葡萄酒,《凉州词》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成为千古绝唱。李白写出《清平调》,杨贵妃赏赐的也是这种凉州葡萄酒。

被康熙皇帝视作“大补之物”

《元史》记载“葡萄酒,以国礼割奠,皆列室用之”,元代统治者以葡萄酒和马奶酒共为祭酒,极大提高了葡萄酒的地位。

因为酿造葡萄酒不会占用粮食,加上统治阶层的重视,于是各级官员开始大力提倡葡萄栽培,并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有官方示范栽培,葡萄栽培在各地很快推广开来。不光技术辅导,还有政策鼓励。元朝政府允许民间自酿葡萄酒,且家酿葡萄酒不必纳税。葡萄酒业和酒文化在元代达到鼎盛。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的“物产”一目中,将葡萄列在“稸之品”中的第一位。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葡萄及葡萄酒的喜爱与需求。

为保证官方葡萄酒供应和可靠质量,元朝还在一些地区官方酿酒作坊,以所开辟的官方葡萄园的葡萄为原料。这种做法,已和如今酒庄酒的理念非常相似。

明朝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和功效做了研究总结。 除了加曲酿造和不加曲的纯葡萄汁发酵法,还总结了葡萄烧酒法。“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这种方法所酿制的葡萄酒俨然现代酸酒工艺所出产的白兰地,就是葡萄蒸馏酒。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干生,油画

《本草纲目》中对葡萄酒的产地属性方面也有深刻认识,认识到葡萄酒的质量与原料的品种关系巨大。并着重强调葡萄酒的医疗保健作用:“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这些观点和见解,也逐渐被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所证明。

到了清代的康熙皇帝时,更是把上好的葡萄酒视为“滋补上品”,为此,康熙于1709年还专门下一道上谕,其中写道:“前者朕体违和,伊等跪奏: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童服人乳之力。谆谆泣陈,求朕进此,必然有益。朕鉴其诚,即准所奏,每日进葡萄酒几次,甚觉有益,饮膳亦加,每日竟进数次。朕体已经大安,伊等爱君之心,不可不晓谕朕意。”据说康熙每天都要小饮一杯,且将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去世。

新国潮:“长城”带来美好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产葡萄酒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多种葡萄酒在国内国际赛会上获嘉奖 , 声誉大振。国产葡萄酒成为众多百姓家庭中常备饮品。

改革开放后,中国葡萄酒迎来真正产业化发展时期,葡萄酒产业总容量大大提升。曾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葡萄酒,开始真正走入千家万户。长城葡萄酒就诞生于改革开放初年。四十余年来,长城葡萄酒怀揣对中国风土和中国文化的强烈自信,用三代酿酒师的执着匠心、敢为人先的国际视野,酿造独具“中国味道”的东方优质葡萄酒,彰显东方世界的葡萄酒力量。

作为民族品牌,长城葡萄酒始终坚持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自身的品牌内蕴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国潮”在各行各业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传统国货与潮流相结合,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消费者身边。长城葡萄酒也应势而动,于2018年初发布全新“红色国酒”战略新定位,率先扛出葡萄酒国货自信大旗,开启一场探寻中国国产葡萄酒升级方向的旅程。在刚刚闭幕的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长城葡萄酒全力打造“2019世园会长城馆”,用东方美酒展示中华风土之美,全方位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品味中国味道。

基于过往40年的大国品牌自信,长城葡萄酒如今再度华彩亮相,将中国千年的葡萄酒历史和文化,融合到品牌中,在长城东方系列的基础上推出“长城东方国潮礼盒”。除了带有优雅果香和淡淡蜂蜜感,入口甜润醇厚、余味悠长外,包装更是艺术感满满,四款包装上从张骞到李时珍,从唐太宗到元清两朝皇帝,串联起了中国葡萄酒千年的悠长历史,让人在品尝到口感新风尚外,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积淀深厚。以新国货掀起新国潮,美好生活的新风尚由此开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