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事房第一人:顾问行康熙四十年,康熙帝依祖制巡塞外,自昌平州到湖阜喇,历时五个月,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巡幸。九月回宫之后,康熙帝身边已经缺少了一名能够让他推心置腹畅谈心事的总管太监,这个人就是顾问行,彼时的顾问行年近古稀,深感自己身体抱恙,学医以期自诊,这时的顾问行已经去往了普陀山,度过他生命剩下的时光。 “上谕顾问行学医之说”这是康熙帝给顾问行的最后一封信。康熙帝很少直接称顾问行的名字,一般都以“顾太监”称呼。在康熙帝执政前四十年的多次巡游之间,写有“谕顾太监”字样的信件时常从京外发来,顾问行之于康熙帝,是他政务繁忙、心情郁结时一个能够说的上话的人,在这些谕旨当中,康熙帝的喜乐忧怒,许多天子无法向旁人道出的情绪都写给了这个陪伴了康熙帝数年,皇考旧年就已经成为当值太监的顾总管。 顾问行,相传为南人。在清廷宦官制度当中,满人朝廷的家奴多来自直隶州县和北方地区,南人向来是被排除在外的。顾问行是清人入关之后第一批当值的太监,在康熙十六年设立敬事房之后,又是敬事房的总管太监,成为内务府之下,专司皇帝内院事务的掌事人。皇帝和这名总管太监既是家主和家奴,又是一对交好的朋友,康熙帝对于这个为人谨慎圆滑,处事处处贴心周到的长辈的特殊,从他的起居注中,对顾问行的称呼,不是“总管太监”就是“顾太监”就可以窥见,这样的殊荣,对于康熙的其他的管事太监是从来没有过的。 可为什么说这个总管太监是借来的,这一切还要从明朝的宦官制度看起。 真权力还是自导自演的过火从古到今,宦官这一集团一直都是政治史研究及其重要的一部分,是活跃在皇帝内院的群体,唐、宋、明三代,宦官政治都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讨论宦官对政治的影响,可以从更为贴近皇帝的视角出发,看到政治的多种走向。 明朝对于宦官的管理,从明太祖开始就走上了新朝制度化的轨道。所谓君者当思前车之鉴,明太祖对于身边侍奉的警惕,来源于对前朝政治脱轨的总结和反思。明朝宦官任职,打理皇族内部事务的二十四衙门,分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内部事务条条分离、件件详明。这个机构对外部而言严封密守,一直都是一个较为神秘的存在,里面供职的宦官也并非都是权势熏天,更多的是作为皇家内部的齿轮在这个大机器里面运转,链接皇族事务始末。包括厂卫的设置,也都是为了皇权服务。皇帝给予了宦官阶品,给予了宦官势力,亲手为宦官搭建了明代宦官政治的舞台,到后来这个舞台越演越烈,其实君王才是真正站上帝视角的那个角色。 对于明朝宦官这个庞大复杂的组织,现在很多讨论都集中在宦官政治的影响上来,一味地强调宦官群体的作用,赋予他们太大的权力,神秘化宦官组织在朝廷政治当中的角色。其实探讨明朝中后期宦官对于政治经济的影响之前,从宦官制度本身去剖析。 宦官制度作为政治制度当中矛盾激烈、易生枝节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视线的节点。当朝堂政治让皇帝感到了压力,当大臣已经开始让这个本就多疑的帝王多了威胁感的时候,他势必要发展更能信任的身边人。朝堂之上多的是结党的人,身边的妃子又只能说一些无关痛痒的体面话,最好的就是身边的侍奉太监。《明太祖实录》当中记载着: “其在宫禁,可使之供洒扫,可使之传命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 《明太祖宝训》当中也有:“敕内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从朱元璋开始,对内官的权力范围就给了一个圈,所以说,皇帝发展内官为心腹,一是内官都是身边人,内官的一举一动更方便监管,并且内官与外部沟通的机会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结党的可能。二则是内官是皇帝家奴,地位低下,权力较小,以内官为心腹可以减少像朝堂之上出现的臣制君的局面出现。 后来那些生于长于宫廷里的皇子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莫过于那些朝夕侍奉的内官,待后来掌权之时,那些内官也自然会成为这些皇子们指定好的心腹。平常使这些掌权者烦恼的事务,那些有学识的太监就会成为极好的助手,这样一来一往,就奠定了此后困扰明朝廷的宦官乱权的基础。 到了朱棣掌权的时候,宦官政治到达了一个高峰,宦官的权力开始膨胀。朱棣自靖难之役之后夺得帝位,这个皇帝宝座本来就做得不安稳,朝廷之上多少张嘴指不定在背后怎么议论这个皇帝。宦官这个时候对于明成祖来说,就是最为信任的人了,朱棣给宦官地位的上升大开后门。到永乐八年,宦官马靖镇守甘肃,宦官实际上拥有了管理地方事务、分守地方的权力。到了后期,宦官的权力更加膨胀,设东厂,宦官成为了皇帝的耳目,东厂成为了皇帝反击大臣、夺回朝堂的第一阵线。 到了明朝中后期,太监的权力一步一步扩大,成为了霍乱政治的重要因素。 但回过头来看,太监的权力从何而来?答案是帝王。太监实际上就是被皇帝放飞的风筝,飞远飞近靠的不仅仅是风力,最主要的还是拽在皇帝手中的风筝线。这里给的权力,其实都是帝王的权术,明朝有很长一段一段皇帝怠政的时期,明神宗28年不上朝,明世宗30年不上朝,在这些怠政的期间,一些久积案上无法得到办理的事务自然而然就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宦官手里,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权力出借的关系,皇帝把权力出借给宦官,宦官凭借这种从皇帝那里借来的权力在政治当中扮演着本来该皇帝自身扮演的处理政事的角色。 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皇帝职能的履行都超过这个时期的明朝,可是明朝在宦官之乱、朝堂之乱、外部动荡多种因素的夹击之下依旧进行着政治运转,依旧保持着朱家的政治统治的根基,其实与这种权利的出借是分不开的。 皇帝在以宦官政治表示,皇帝的眼睛始终在朝堂之上。 至于为什么到后来宦官政治膨胀到了皇帝无法控制的地步,也许就是一种自导自演的过火吧。 太监当中的“哈哈珠子”们“哈哈珠子”又称“哈哈柱色”,是清朝皇室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军入关之后,皇子们的教育更加制度化,包衣奴才此时作为皇子们的陪读,跟随皇子们学习,被称为“哈哈珠子”,在满语里面是“小男孩”的意思。锡征曾经记述:“上书房师傅、谙达、哈哈珠子……均由乾清宫出入。“这也表明哈哈珠子在清朝政治中不可忽略的地位。太监前面加一个“哈哈珠子”,意思就是这个太监是从小侍奉皇子长大的,是皇子身边的体己人,地位也是寻常太监不能比拟的。 哈哈珠子了解皇帝的生活习性,了解皇帝内心真实所想,所以有一个会察言审事的哈哈珠子在旁边,皇帝自然会提拔他,所以哈哈珠子的地位不断上升,参与到政治当中来。曹寅、梁九功等就是名动一时的哈哈珠子。皇帝对他们的宠幸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他们的地位,还有他们的家族。 在康熙时期,就有一个叫梁九功的十分受宠的太监总管,当时还有一个十分受宠的包衣奴才叫曹寅,也就是后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梁九功和曹寅的地位在彼时是不相上下的。 据记载,在当时,“哈哈珠子”梁九功作为皇帝和大臣之间联系的纽带经常为皇帝传递讯息,结党的大臣有什么想传到皇帝耳朵边的,也会通过梁九功这个“传声筒”让皇帝得知。就比如说,当时康熙废了皇太子,大臣们想推举八皇子为太子就通过梁九功这个渠道转奏给康熙帝,甚至到后来处置曹寅的诏令也是通过梁九功去发布的。 梁九功为太监总管的时候一度得到了康熙帝特殊的对待:康熙几次南巡,梁九功均作为随侍陪伴在左右,照顾康熙帝的日常起居,进贡来的稀珍奇玩,康熙帝也时常一批一批地赏赐给他。即使到了后来,梁九功因为结党被发现,康熙帝下令拘禁他,但得知梁九功在拘禁期间几次病危,康熙帝还是下令全力救治他。 太监中的“哈哈珠子”虽然因为和皇帝在一起长大、聪明伶俐而十分受宠,但是皇权优先这个原则是不会因为这些短暂的情谊改变的。即使为梁九功撑腰的是康熙帝,在面对梁九功同其他太监结党这件事上,皇帝是铁面无私的,因为结党就意味着,此时作为家臣的宦官们不再对皇帝一人忠心,皇权随时面临着被出卖的危险,皇帝在身边为自己埋下了一个威胁到自己权力运转的人物。这是主人不能允许的。即使是备受宠爱的太监总管,到后来雍正上位之际,也被新一任的帝王处死。“哈哈珠子”梁九功,既是皇权的受益者,也是皇权的垫脚石和牺牲品。 藤树先生说: 明清的宦官制度在这皇权达到顶峰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们与权力范围收缩的密切联系,正是因为这种权利的收缩,所以有了皇权的出借,宦官的权力有所上升;可也正是这种权利的收缩,所以这个极易产生混乱的集体有着比大臣更为狭小的圈子,将他们牢牢地束缚在皇帝周围。 参考文献: 李文益《清代“哈哈珠子”考释》 杨珍《康熙朝宦官新探》 胡丹《制度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