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意练习》|零基础走向杰出的上乘秘籍

 信息熵 2019-10-28

在生活中,以下这些场景大家一定不陌生,别人的三分球总是比自己投进的次数多;别人弹首曲子看起来轻而易举,而自己却弹得磕磕巴巴;别人的英语说起来像母语,而自己却张不开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自己不擅长吗?别人都是天才吗?当我拿到这本《刻意练习》时,有了答案。

《刻意练习》由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两位博士合作撰写。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练习”法则的创研者,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普尔是著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两位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例证,给大家展示了从新手到大师的不二法则 --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零基础走向杰出的上乘秘籍

一、“天才”是怎么一回事

当一件事反复做都不成功时,很多人会习惯性把这归咎于能做到的人都天赋异禀,真是这样吗?也许,杰出的人更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女排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关键是平时的训练,必须技术过硬”。

在这里,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大脑先天的回路会注定一部分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那些没有被“上天”赋予的能力就完全没希望了吗?作者可不这么认为。

作者和大学生Steve曾做过一个实验,就是类似于最强大脑那种速记的实验。作者以每秒一个的速度给Steve报数字,在尝试到记住8、9个的时候Steve遇到了难题,他以为自己到达极限无法继续了,但是8、9个数字是他的自然极限,当他找到更好的方法时他突破了自己,在最后200次练习结束时,Steve具备了记住82个数字的能力。

在伦敦,拿到出租车司机许可的一系列测试,被人们称为是世界上最难的测试,它的难在于这座城市没有大道构成的道路网络,它的道路规划之繁杂,坐标编码之混乱足以让GPS崩溃,而记住这大约2.5万条的路,是通过测试的必须项。

神经系统科学家埃莉诺·马圭尔曾追踪观察过一组正在申请许可的司机,经过大脑的扫描她发现,在最初时成员们的海马体后部大小并无差别。而在四年后重新扫描时,拿到许可并从事这行的成员们,海马体后部明显大一些。

所以,人的大脑适应能力很强,当你想要一种新技能时,通过练习,大脑会配合你做出改变。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成为“天才”。

二、什么是刻意练习

一个小孩开始学一门乐器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每天练够一小时”的要求,而按要求做了的孩子却未必会get新技能。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曾提出一万小时法则,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一万小时(约10年)的练习,大家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这种练习被作者认为是“天真的练习”。靠反复地做某件事得到的提高是远远达不到杰出的,更为之有效的应该是“刻意练习”,它包括了“有目的的练习”以及“建立心理表征”。

有目的的练习

  • 具体的、明确的目标

可以尝试把“必须每天练够一小时”的计划改为“练习从A到B的小节”,或者“弹三次不出错”。这样就把一个大目标拆解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目标,更有利于判断每次的练习是否成功。

  • 及时反馈

把目标拆解后还会发现,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更容易反应出困难在哪里。当你弹奏一首曲子的时候哪一段可以弹三次不错,哪一段一次都做不到,一目了然。解决这些困难,再继续下一个从A到B,小小的成就感也是激发自己继续的原动力。

  • 专注去做

在任何一件事中都不难发现,集中注意力一定比精神不集中更有效。大家会发现,当你把目标拆解并解决每一个小困难时,已经比一小时漫无目标的练习更专注了。

  • 走出舒适圈

想要成绩进步和突破,一直处于自己舒适的范围是很难做到的。当你的大脑和身体都在配合着积极做出改变时,需要注意的是走出舒适圈却别走太远,走的太远容易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倦怠和进步缓慢。所以,处于舒适区之外却并不太远的地方进行挑战,进步更快。

建立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与我们大脑的思考相对应的一种心理结构。也就是说,当你要学习弹奏一首乐曲时,看到乐曲名字时脑海中响起的声音就是一种心理表征,心理表征越具体,越准确越有益于我们的学习。如果看到乐曲名字时大脑中一片空白,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建立并完善心理表征也是我们精进的重要一步。

如何建立心理表征呢?作者还是建议大家要在行业中找个“前辈”成为自己的导师,在有目的的练习中,“反馈”这一环节更能体现导师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导师往往只能引导你到达他自己或者他的学生曾经到达的水准,你需要向更有成就的人请教才能更加精进,这一过程也是完善心理表征的一个过程。

三、如何让“刻意练习”更好的帮到自己

作者很贴心的在书中罗列出很多我们应用“刻意练习”的重要事项,反复阅读后我认为以下3点尤为重要。

1.动机

动机是我们来自内心的一种驱动力,不要过多的去相信什么意志力,因为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它的存在。自己的兴趣,可以达到的目的,过程中的享受,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的动机,也包括了拆解目标中每次攻破难关的成就感,等等。

你必须让自己时刻拥有继续前进的动机,这可能会成为刻意练习时遇到的最难的问题。作者认为除了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弱化停下的理由也是不错的一个方法。

2.没有导师怎么办

如果你曾尝试过向某个杂志社或某个新媒体大号投稿,这一定不会是个很难的问题了。阅读这些平台已经发表的文章发现共同点,寻找自己文章与它们的不同,然后拉近距离。没错,如果没有导师,向杰出者的成功作品靠近就是一种方法,也就是说要通过高质量的作品来完善心理表征。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曾通过拆解杂志《观察家》上的文章,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但我觉得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阶段,比如在拆解别人文章前,你首先已经可以独立写一篇文章了。而零基础的人,在某领域里找个老师,相信不是一件很难得事。

3.“刻意练习”在哪发挥作用

做任何事都要找对方式方法,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出“刻意练习”更适用于已经成熟,并拥有一套精进体系的领域。比如学习一门乐器,学习打高尔夫,学习下象棋,简单来理解就是更有利于建立心理表征的领域,需要重视心理表征在“刻意练习”法则中的重要作用。

即使你所处于的领域无法运用“刻意练习”法则,尽可能的去靠近它的原则也可以给你带来惊喜。

写在最后

看完这本书还是颠覆了我一些认知的,本书的作者在“怎么做”的环节也是很下功夫,基本可以算是手把手教大家一个技能了。

导师在成长的路上给我们完善心理表征,但别忘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