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故事:竹沟镇的“王老汉”

 如水138 2019-10-28

晚报记者 许静 通讯员 郭惠瑜

红色故事:竹沟镇的“王老汉”

王国华在确山参观县直幼儿园(资料图)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老区确山,有着“小延安”之称的竹沟镇,是享誉四方、令人敬仰的红色革命圣地。在这里,说起抗日英雄,当地人都会提到一个名字,“王老汉”。大家所说的“王老汉”,就是农民革命家鄂豫边省委书记:王国华。他智勇双全、信仰坚定,功勋赫赫、威名远扬,在当地代代百姓心中,堪称传奇。直至今日,竹沟镇的父老乡亲们,依然怀念他、崇敬他、颂扬他。他的传奇故事,依然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广为流传。

王国华1890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5岁就当了顾工,他性情豁达、爱憎分明、从小就喜欢打抱不平。在养家糊口的奔波中,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富人们吃硬不吃软。反抗的种子,就这样在他的心里萌芽。从1924年起,他就开始和地主劣绅作斗争,后来参加了农会运动,193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王国华生活朴素,平易近人,经常一身农民穿着,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王老汉”。

1936年,张星江、王国华等创建豫鄂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也就在那一年,王国华的弟弟王国平,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听到弟弟王国平牺牲了的消息,性格刚直的王国华拉着报信人的衣领使劲摇晃,连着吼道:'这不是真的!你给我说这不是真的!'当确信弟弟真的牺牲了后,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失魂落魄的说:'国平啊!你走了,让咱爹咱妈咋活呀!让我咋给爹妈交代呀!'然而,由于战斗紧急,他顾不上寻找和埋葬弟弟的尸首,只是向着弟弟牺牲的方向喊了声:'国平,我的好兄弟,你好好休息吧!等革命胜利了,哥带你回家!'说完,变猛地转过身来,与张星江、周骏鸣等率领红军游击队,大步走向四县交界的战场。

一个老乡把孩子送到了王国华的部队,牺牲了,那人质问王国华:“我把孩子交给了你。孩子呢?”王国华心疼愧疚不语,任他摇晃。但是当他知道王国华的家庭为革命牺牲六个人时,顿时惊呆了……他的两个弟弟在红军游击队战斗时牺牲,母亲和妻子也在抗战时被敌人杀害,还一个弟弟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王国华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游击根据地,竹沟,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5个游击根据地之一。老百姓和战士们都亲切地尊称他为'我们的老汉',就连毛泽东主席也赞誉他:'河南的农民领袖王老汉,山沟里的马列主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国华谢绝了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留他到中央工作的建议,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河南工作。但此时的王老汉已年过六旬,却是孑然一身。在组织的关心下,他再一次组建了新的家庭。毛主席知道后,派人送去一件衬衣,表示祝贺。

新婚之后,王国华夫妇收养了19个烈士遗孤,作为自己的孩子。新中国成立后,王国华虽身居高位,但本色不改,仍像老农一样质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一条战争年代即使用的破旧的狼皮褥子和一支旱烟袋一直跟随着他,直至病逝。在他去世前,对他的儿子们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光辉的革命历史”。

王老汉的故事,是大家不能忘却的纪念。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将始终把王老汉的革命精神谨记在心,心中有灯、脚下有路,方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