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林影响最大的武术流派,有它自身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少林武术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禅武合一 少林武术产生于中国嵩山林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的习练者主要是寺中的僧人,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禅宗思想的渗透影响,从功法、套路及招法的名称,到思维训练的方法、武德要求都有蛛丝马迹可寻。因此,少林寺僧众习练少林武功,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除暴去恶以及娱乐等目的,而且更是把它作为反省自己、悟得人生真谛、获得健康人生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其他武术流派练武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克敌制胜的话,少林宗派习练武功的终极目标则显然不同。在少林宗派中,禅武双修,方能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而达到的境界愈高,习练者反而愈是看淡武功的技击性,愈重视德行的力量。现代著名少林武僧妙兴认为:“技击之理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力量;实践中不要只是进攻,更要重视防守;练武者要重视养气,气充沛了,才会精神旺盛,力量充足,身体舒展,筋骨强健和心明性巧……”妙兴大师的论述,正说明了少林宗派对禅武双修的重视以及少林武功“禅武合一”的特点。因此,少林武功在一般人看来是克敌制胜的绝技,而历代少林僧人更看重它明心见性的作用。 朴实无华,技击性强 少林拳的一招一势都是根据攻防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套路,它的每一招式都蕴含着技击之理,每一招势,都是攻防兼备也就是说,这些招式既要打人,还要防人打。因此,少林拳法中没有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它的每招高明的拳师都能讲出的攻防之理。 出疾收快,刚健有力 少林拳谚云:“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步赛粘。”强调出招收招都要快速,快到对手看不清招法就已受制,正所谓“出疾收快”。 所谓刚健有力,是指少林拳的招势中蕴含的劲力以刚为主。“刚”顾名思义就是“硬”,也就是出招要硬要猛,劲力全吐,方能重击对方。少林拳里的每一动作都体现出“刚健有力”的特点。实践中一旦有机可乘,则连珠炮发,强攻硬取。 正因为少林拳提倡“出疾收快,刚健有力”。所以少林拳套路的演练大都是一气呵成的,像点燃了一挂100响的鞭炮,“噼里啪啦”一会儿就结束了。 滚出滚入,招势多变 滚出滚入是少林拳的一个明显特点。所谓“滚出滚入”,主要指出拳或出掌前为阳(拳心或掌心向上),出拳或出掌后变阴(拳心或掌心向下),手臂的出收都呈旋转状态,这样攻击时可增强打击力量及杀伤力。 所谓“招势多变”,是指少林拳的招势在运用的灵活性,每一招在演练时所呈现的形态是死的,但在应敌时却是活的,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就是拳谱中所讲的“死招活用”。少林拳法中的每个招式都有多种变化,学少林拳法者,不能只会演练套路,而不知其技击变化之理。 起横落顺,短小精炼 起横落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练习时横身而起,顺身(侧身)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一是指少林拳套路的第一个动作是转身横起而出招,在完成套路的全部动作时刚好又落脚在起势的位置上,这个特点体现了创编套路者的精心构思,也可以通过观察演练者能否回到起势的位置上,判断他对套路掌握的是否到位。 少林拳的套路大都很短,多为三四十个动作,以披身小架为主,动作小而快,爆发力强,里面也没有赘余无用之招。这一方面是因为少林拳法讲究实战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它讲究“出疾快收,刚健有力”,在这种情况下短,方能使演练者不致耗力过多,气喘吁吁。 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 “拳打一条线”是判断一个套路是否少林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讲,大多少林拳套路的步法运动路线始终保持在一条线上,这是根据实战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演练时不受场地狭小细长的限制,可“拳打卧牛之地”,在实战中可充分利用狭窄不利的地形。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少林拳整体动作的特点。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表活动和意气运行,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要求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并做到“肩与膀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与外、形与神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整体,既要内外合一,又讲究形体规范,精神专一,思想与动作高度统一。 作者简介 |
|
来自: 138068786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