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了。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看到这句让我心头一愧,因为自己便是这大面积中一人,我也只知陶公其人和其两句名言,一句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于是,我带着好奇之心开始走近陶公,一篇篇文章翻下去,心中如获至宝,不胜欢喜!这文字仅仅适合老师阅读吗?不,不,不,校长要读,教育主管要读,有子女的家长要读,或者说人人皆可读。我无法将其思想与理念一一道尽,择其印象深刻之点述之。 关于新教育最近几年我经常听到新教育一词,却不知许久之前陶公就给新教育有释义:新字的第一个意义要“自新”。今日新的事,到了明日未必新;明日新的事,到了后日又未必新。即如洗澡,一定要天天洗,才能天天干净。这就是日日新的道理。新字的第二个意义要“常新”。不单是属于形式方面,还要有精神上的新。这样才算内外一致,不偏不倚。所以新字的第三个意义要“全新”。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新教育的需要、目的、方法、以及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员、新课程、新教材等等。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新教育只是个名词,其实它应该是一股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关于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学校的校训,再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更重要的了。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个特征: 1、行动 2、思想 3、新价值之产生 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书中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来阐释这个理念:鲁滨逊在失望之岛上缺少一个放水的小缸。一天烧饭,他看见一块泥土被火烧的像石头一样硬。他想,一块碎土既有如此变化,那么有这土造成一个东西,或许也能如此变化。他要试试看,他动手用这土造成三个小缸的样子,架起火来把他们烧的通红,渐渐的冷下去,便成了三个坚固而不漏水的小缸。这里有行动,有思想,有新价值之产生。这是做, 这是教学做合一之做。这样一讲,似乎更加明白不少。 关于知行合一这几年很是流行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与知行合一。许多人都认为知行合一就是说到做到,我想肯定不对,至少不完全对。王阳明那么聪明的人,把自己隔绝起来悟出的道理怎可能那么简单?!有一段时间,我一直迷在知行合一的局里,但始终没有找到更让我理解的例子。有一句流行语也许能说出点知行不合一的感觉,那就是:明白了许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对知行合一的不同见解,很是激动。陶公列举了事例,他说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种种表面“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此,我明白了许多,但若想吃透知行合一,自然要思考更多。 关于儿童教育书中提到了许多作者对乡村教育、应试教育、生活教育等的看法,但同时也说到了许多儿童教育之观点。比如让我们不要忽视小孩子的情感。他说娃娃给我们一块糖,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娃娃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娃娃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塑,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这些简单的比喻却让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书中还不止一次提到我们成人要有向孩子学习的思想与能力,陶公写了几句白话诗表达他的想法: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您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在提到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陶公希望我们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与时间。比如要鼓励小孩子多问问题,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当然他同时也提到对儿童极端有害的两种心理:忽视与期望太切。各位现代的家长,这些问题是不是依旧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上呢?! 陶公的教育名篇中还有许多对我们影响深远的观点:
总之,陶公朴素的教育观深入我心,他希望中国的男教师都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女教师都做爱迪生的母亲。为此,我们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最后,我用陶公一道绝妙的白话诗来结束此文,文字的结束,也是行动的开始! 宇宙为学校, 自然是吾师, 众生皆同学, 书呆不在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