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对校园暴力

 王强广告安装 2019-10-28

​在孩子童年阶段(建议 8 岁之前),就一直要给孩子灌输家庭是你后盾的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认为,孩子不自信是在外面受到欺辱,其实很多时候,原生家庭就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依赖感,这样的孩子,也会表现出不自信。


第一步: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首先站出来,告诉孩子,家庭是你后盾。


第二步:现将决策权交由给孩子,问问孩子,你想怎么样解决,并且同时,让自己作为提供意见参考的身份,来帮助孩子做出分析,而不是因自己那套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告诉孩子,无论你想打回来或者息事宁人,又或者用别的方式,作为家长,都会支持你。而不是把自己那套意志强加于孩子,让孩子被迫接受家长打回去的指令。



霸凌者的内在其实极度懦弱,就是我们常说的“怂”,一旦无法成功地将弱者投射给别人,自己就立刻怂了。也就是说,当对方呈现出,我就不怕你,我比你还狠,霸凌者立刻会像老鼠一样灰溜溜逃掉。




第 2 类:总被父母要求听话的孩子,更容易被性侵




那些性侵孩子的老师,选择下手的对象,通常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或者虽然在身边,但是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比如孩子有了什么异常,例如伤心、恐惧,父母经常视而不见,觉得孩子被老师教训教训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孩子内心没有得到父母爱和支持的底气,很容易被恐吓住,不敢告诉别人。而那种底气十足的孩子,老师则怕事情败露,不敢下手。




对孩子的性侵,大部分来自孩子熟悉的人,而且经常是持续性的,




为何孩子能够被侵害者的恐吓控制住,长期忍受被侵害而不敢告诉别人?




这样的孩子,从小深植在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是:我听话才能存活,才能免遭痛苦。也就是说,父母(或者主要养育者)养育孩子的方式是:你必须要听父母的话,否则父母就不爱你了,甚至惩罚你。




比如孩子伤心大哭,父母说:不许哭,否则我把你扔门外,你再敢哭,我更狠地打你,打到你听话不哭为止。




这样孩子学会的生存策略是:我若想要避免被更加恶劣的对待,我就要听话,听强者的话。被这种策略捆绑住的孩子,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




现实是,如果孩子反抗,不听性侵者的话,勇敢告诉父母或者老师,这样能够避免自己进一步被侵害。但是形成听话这种自我保护策略的孩子,会丧失现实检验能力,谁威胁他,他就听谁的话。




可以说,性侵者、霸凌者跟孩子形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关系模式的再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