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写生,一场壮美的邂逅!

 涤砚堂 2019-10-29
太行写生,一场壮美的邂逅!
此心光明
昨天
阅读 157
关注

  15天的太行写生结束了,但每一天都犹如在眼前。时间可以流逝,但记忆不会。我们中的很多人和我一样,此次写生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都是带着敬畏和虔诚心来的,所以此次写生很可能会铭记一生!

      昨日回京与老师同车,老师在车上就让我们整理写生稿,写写生心得。我们也深有同感,15天的学习不多也不少,但其中的东西却够我们消化很久,又岂能不总结一番?

       此次写生从面对一条缝隙,一块石头的结构写生到面对大山大水的整体写生,可以说完成了一次笔墨的升华和对山水认知的整体提升!

      写生第一天,清华大学高研班导师刘怀勇教授带着我们纪游。刘老师在游览大好河山的同时让我们尽量做到目识心记,胸有丘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书画家也一样,只有眼界宽广,胸有成竹,才能做到下笔有神。大道同一也!





太行的山石多刚劲雄健,有大气之美!

  接下来进入写生实战阶段。写生第一天,老师让大家用毛笔对着地上的石头缝隙画,让大家体会笔法与物象的塑造关系。将笔法与物象的关系结合起来,刘教授是全国第一人,这是他的独创!老师认为,笔法的提、按、顿、挫,轻、重、徐、疾与物象的塑造有关。如石头上的缝隙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转折,小的缝隙要提笔画,故轻;大的缝隙要把笔按下去画,故重;转折处要有顿笔,而多处缝隙相交处又要挫笔。所以笔法与物象的关系刚好是锲合的!

       老师这种理解可谓十分高级,有了这个理论,我们对笔法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可以说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站在老师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正是有了老师的深入研究,才使我们理解的更深更透!

       接下来是对景写生,局部塑造。有了笔法与物象的塑造关系这个理论,大家对局部塑造就更加直观了。但是面对整块石头或者一个山头,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又更多了。如何理解并运用松、毛、淡?如何用中墨或重墨皴擦凸显结构?又如何用笔墨表现一块完整的石头?等等……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山石结构,老师先用中性笔在素描本上进行速写示范。并告知大家双线是结构线,单线是轮廓线,然后让大家找块石头,现场练习。




老师的山石结构速写示范

这是我画的第一块石头,画了几笔觉得很难表现,不画了。索性研究起一块小石头,怎么去表现转折和立面。我觉得这二个方面比较重要。学会表现了问题就不大了。

这是我画的第二块石头,难看了些。但结构出来了。

临老师画的结构之一。

临老师画的结构之二。

画的第三块,结构出来了,形态争取更美些。

这是我画的第四块,下雨天对着照片画的。

  对于初学来说,每面对一个新的课题都会出现一堆新的问题,所幸在老师讲解示范,助教老师修改讲解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大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期间虽不至于急到大哭,但对于在外学习,尤其是拖家带口在外学习的青年人来说,面对诸多问题时心里的那种困惑和压力也是不轻的。期间有过心情郁闷的时候,但很快便云淡风轻了。没有过不去的坎!学习,尤其是用心学习,总是会痛并快乐着的!痛在困惑,乐在解惑。大家以平常心看待便好!

这是在万葫堂练习的石头之一,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对太行山石“亲切”了许多。

下雨天在青山石屋对着照片画。

后面几天一直被同一个问题困惑,就是怎样在松毛淡的基础上用中墨或重墨醒石。

这块石头开始左侧边缘线画成了斜线,王乐堂老师帮改过来的。老师说太行山石大多是方形的。要斜也是阶梯式斜上去的。谢谢王老师!

在沟底画的山石,旁边都是层岩,也比较难表现。

这也是下雨天对照片画的。用笔太硬实了。

这是毛笔画的第一块石头,比较犹豫,不敢画。也是在现场第一次体会松毛淡。

这块石头结构出来了,但是不够凸显,还是不敢画。左侧一块比较干的石头是后面自己加上去的。感觉好些。

和前面一样的问题,困惑了好几天。

这块石头当时比较满意,问题渐渐得到解决。

这块也是一样,就是问题逐渐解决的过程。也不改了,留着问题看过程,挺好。

这个当时很满意,山石结构出来了,每块石头也推开了,其实就是会醒石了。

这块我觉得还好,什么都不加,有了浓淡,也有了结构。到这里结构写生结束了。

  进入整体写生就更加困惑了。前面那些还有《山水画直通车》这本书打基础,在晓东班长反复提醒下,写生之前也练了不少。但面对真山真水和一张白纸,却真的犯难了!如何构图?如何取舍?如何组织画面?真的是一头雾水!

       当时带着画板,跟其他同学到写生地后。我画板都没摊开,就坐在其他同学身边看。因为我知道我不会。每当束手无策时,心静是最好的办法。就这样,我在其他同学身边看了二个小时后才慢慢摊开画板,开始了第一幅整体写生!多谢同学中的高人,宏绪师兄,明伟兄,庭黄兄,张冰兄,晓东班长,旺旺等,从你们身上学到的点点滴滴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顺畅!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可以和老师学,和助教学,和同学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诚不我欺也。


这是平生第一幅整体写生稿,现在看来很多不足,可以大改。但现在反而不想改了,保留第一现场吧。因为他弥足珍贵!

  有了这个解惑的过程,整体写生似乎并不太难了。我的大体步骤是:选择一个好景点,选好画眼,安排位置,再进行取舍,设计好近,中,远景。注意起承转合的关系,时刻注意构图中的忌讳,再用老师“站住一个角,封住两条边”的理论构图。同时注意点、线、面,黑、白、灰,虚实,顾盼的关系,一幅图也就差不多了。当然,起手不忘松、毛、淡,用松毛淡的笔法布控整个画面,接下来就是根据画面需要提,醒画面了!

        对于初学,最容易顾此失疲,要时刻提醒,时刻注意以上关系!学习就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哪有什么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道理!

这是转战林州后画的第一幅画,用墨比较清雅。当时虽经过取舍,但那条马路还是直愣愣的横穿画面,很傻。后面在左侧加了二棵小树,把上下连贯了起来,好了些。


这幅也是一样,老师改了下。用老汤将上下连起来并题了字,谢谢老师!

这幅是在小米地里画的,当时看到这棵树,觉得不错,但是在左边,我把挪到右边来了。中景的树林当时不知如何表现,再画前面那种就重复了,不好。当时王兴春老师横涂竖抹二下就搞定了,面且效果很好。所以说高手就是高手,谢谢王老师!

这幅画当时王兴春老师改过,回去后刘老师用老汤灌了灌,因为画面比较燥,并在下面加了几根线,在右上角题了款。非常好。谢谢刘老师和王老师。

这幅想表现一幅溪山图的,但小溪画大了点,再下来些就好了。后面再根据他画一幅。

这是写生的最后一幅,不甚满意。

  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刘老师和四位助教老师都会相随左右,对于画的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和示范;老师几乎每晚都给同学们修改作业,并加以提醒、鼓励或告诫。正是因为老师们这样兢兢业业和勤勤勉勉,同学们才取得这么大的进步!


老师晚上点评作业

老师点评作业

老师讲解石头结构

  选择一个名师不如选择一个明师,只有真正明白的老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我们有幸,有一个如此的明师!

       此次写生,虽没有画出多么令人满意的作品,但至少在老师和助教的教导和示范下,知道了如何的对景写生,如何取舍,如何用笔了!对于以后的学习,这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感谢刘老师及助教老师的辛苦付出;感觉同学们的互帮互助;也感谢为我们写生提供便利的郭亮申老板和林州彭老板。一切的相遇都是缘份,祝所有的朋友都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写生全体同学和老师们合影

我和刘怀勇教授合影

和高手施黄庭同学

和施同学一起写生

和同学们在林州桃花谷合影

写生地

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写生

和王兴春老师合影

王老师和大家合影

刘老师讲课现场

刘老师讲解石头结构

以下是桃花谷美丽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