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怀勇教授——太行山写生之三(局部塑造)

 邢玉洁驼云闲夫 2020-02-09

太行山写生课稿(总纲)

写生,是所有造型艺术必须的过程,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它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塑造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时空关系。盲目的跟风,坐下来就画,往往的“不得要诣”,没有解决“问题”。在家这样画,在南这样画,在北还是这样画。虽然得手了几张漂亮的“作品”,但是,我们还是不得要领。当下的山水写生,步入了这么四个怪圈:1.院校式的“素描写生”,虽得形似,不得意趣,把山水画成了风景;2.江湖式的“大写意写生”,涂抹概念,不得形质神髓;3.师古不化,对号入座,不得物象真面目;4.千人一面,以师为本。不得自己真面目。

我的教学,是努力的从艺术的根本开始,向经典学习、向自然学习。努力挖掘艺术塑造的自身规律,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什么?中国画的塑造方法是什么?什么是取舍?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呼应顾盼?什么是开合?什么是虚实?中国画的空间塑造是什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是什么?中国画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等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三十多年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舍与得”。我不赞成急于求成的学习方法,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走向高远、走向平远、走向深远。

太行山,我们同样带着问题来写生:太行山与其他山有什么不同?它的精神意蕴是什么?它的形质关系是什么?如何的塑造?我能发现哪些新的语言塑造?新的形式塑造?新的物象塑造?简单的说,就是如何的画?画什么?怎么画?再往深里问一下,为什么这样画?这些为什么,是我们在坐下来画之前,就应该想明白的。但是,我们往往的没有为什么。中国有千千万万个画家,能成就巨匠的就那么几个人。为什么???

太行山写生教学大纲:

一、纪游 ;

二、结构写生 ;

三、局部写生 ;

四、整体写生 ;

五、意象写生。

一、纪游。熟悉山川风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目识心记,积淀和蒙养自己对太行山的认知,努力积累和提练山川之精神、物象之形质。发现并印证传统之笔墨语言。发现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物象、美的意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实际的物质世界里认识太行,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升华太行。

二、结构写生。“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不要“立体塑造”,强调“笔墨塑造”、“线性塑造”。

中国画的物象塑造,其实饱含两个部分:一是“笔墨结构”,二是“物象结构”。二者合,则神貌俱佳;二者分,则貌合神离。

选一块石头,不要“黑白灰”也不要“皴擦点染”,三笔两笔,提按顿挫,下笔有神。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筋、气、骨、肉丰盈。知道什么是“骨法用笔”,什么是“石分三面”。

选一块崖壁,近在咫尺,目所能及,手所能触。悉心的观察、分析、组织、思辨。找到山石的结构规律、组织规律,悉心推敲,悉心塑造。结构写生之要,即在“得物象之形质”,即在“得山之骨”。他日画葱茸苍郁之山,套上便是。

三、局部写生。把结构塑造、物象塑造分析清楚了,把握好了,再择取一个小局部,进行下一步的局部塑造训练。80公分左右的石头可以按照其纹理画出一座大山。发现规律,寻找结构,以小观大,在局部中发现大山大水的结构共性。眼到、心到、手到。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注意把握物象“形质”的塑造、虚实的塑造、疏密的塑造。站住一个角,封住两条边,不要浪费画面的空间布置。局部写生画面一定要完整,注意取舍的关系、疏密的关系、笔墨与塑造的关系。

局部写生的要诣,在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应用中国画“以小观大”的理念,举一反三,画山得山,画水得水。

四、整体写生。在结构写生和局部写生的基础上,处理前后关系、虚实关系、呼吸关系、大小关系、疏密关系、阴阳关系以及画面起承转合的大势等。整体写生,一定要抓住所写物象大的神质关系,去粗取精,强调笔墨、强调物象形神的把握,即写实又写意,不可过于概念。结构、局部、整体写生都要强调写实性,不要概念性的胡涂乱抹。

五、意象写生。前面的四个步骤都完成了,形与质的笔墨塑造已经把握了,尔后抓住“神质”的东西,以精神为主导,高度概括,夸张取意地画出你心中的太行山。太行,不只是一座山,她更是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表述、塑造的写意精神。这种神与质的塑造必定来源于写生,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以太行为骨,以九华为韵,是我山水写生教学的理念。

不求画的漂亮,不求画的多少,但求把握正确的写生理念,会观察、懂经营、知塑造、得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对大家的要求与期盼。

刘怀勇

2017.3.11日于南太行青山石屋

【结构写生】结构写生,我们要解决的是“笔墨塑造”与“物象塑造”的问题。严谨的、稳准狠的用“书写”塑造一块石头,是我们每一个画家应该解决的问题。所谓的“骨法用笔”,即是此道。局部写生,我们要解决山石塑造的“结构问题”、“秩序问题”,“以大观小”“以小见大”的整体观问题。在局部的塑造里,发现山势的塑造与骨法的组织关系。“窥一斑而知全貌”,是中国人的智慧。局部写生,必须在结构写生的基础上,渐次向前发展。识得笔墨、把握笔墨,尔后认知山势的组织规律、结构规律,把握它们的“塑造秩序”,理解中国山水画关于“皴法”的来龙去脉。发现新的语言塑造、发现新的结构形式、发现新的“山水皴法”,是我们局部写生的意义。理解它、熟悉它、把握它、升华它,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上,功莫大焉。

局部写生的方法:

1.“游历”。首先要选择一块有代表性的石壁,看得见、摸得着;

2.“先经营,后落墨”。坐下来,悉心的推敲、捉摸、寻找,发现它们的脉络与组织关系。分析哪些是该“取”的?哪些是该“舍”的?谁与谁是“连带关系”?谁与谁是“交叉关系”?谁与谁是“咬合关系”?谁与谁是“叠加关系”?它们的“秩序”是什么?它们的“节奏”是什么?它们的“旋律”是什么?谁与谁“开”?谁与谁“合”?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关系,正是我们组织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到它,理解它,功莫大焉;

3.“松、毛、淡”。用笔宜松、宜毛,用墨宜淡。是我多年教学作画起手的“三字经”;

4.“先皴擦,后勾勒”。先以“松毛淡”皴擦画面关系,尔后乘半干之际勾勒定形,下笔有神,毫无顾忌犹疑。注意,笔墨塑造,最忌“打轮廓”。由内而外生发,且驻且行,不留边际。止,则圆融无碍;

5.“形型不同”。中国画不强调立体的塑造,强调“石分三面”的“线性塑造”,强调“厚”。如何的用笔墨塑造“新石头”“老石头”“方石头”“圆石头”“方中有圆的石头”,“土坡”“土中有石”“石中有土”的“形质关系”“物象关系”“意蕴关系”?是我们在写生中要解决的形质问题。提、按、顿、挫与轻、重、徐、疾,疏密与虚实,是我们用笔墨塑造物象的方法。不要明暗,不要皴擦,只以书写性的“线”来塑造物象的体积。关键在用笔的转折、疏密、轻重、虚实,以此来塑造“石分三面,树分四枝”的阴阳关系。

局部写生注意事项:

1.切莫图大,景不宜大,纸不宜大。找一块近在咫尺、看得见着的石壁。山石结构一定要丰富,一定要合乎于“山水画”画面的需要,小中见大,得真神理、真意趣;

2.局部写生,不要求画面多么完整,但一定得山之骨,一定要画的结实,一定要在真实的物象之间,发现“美的塑造”“美的秩序”;

3.且忌胡涂乱抹,宁写实、勿概念。一定得物象塑造之美,即有笔墨又有物象关系;

4.人有骨,房有架,山亦有骨架也。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得山骨,是局部写生的意义。

课时要求:不少于5天。

(刘怀勇 2017.3.20于无遮别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