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9日,水墨清华——刘怀勇书画艺术工作室第十三届师生一行65人抵达太行山郭亮村,拉开了秋季写生的序幕。
刘怀勇教授从事中国画教学,至今已有三十四年。多年以来,刘教授秉承正大、圆融、深遂、自然的教学理念,以太行为骨,以九华为韵,融合成南秀北雄的山水风貌,成为刘怀勇教授独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山水画家。
刘教授在讲课中强调,要在写生中寻找新的笔墨语言、笔墨形式和塑造关系,要打开“心眼”,炼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认真、谦恭地向大自然学习,找到自己、成就自己,才是来太行写生最大的意义。
刘怀勇教授自2003年起带领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学员来太行,迄今已有十五年,积累了丰富的写生教学经验,创造性地总结出“太行山写生五步曲”、“写生口诀十四条”等教学课稿。从纪游开始,结构塑造、局部塑造、整体塑造、意象塑造逐步推进,使学生把握正确的写生理念,会观察、懂经营、知塑造、得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天,到达新乡东站。等待郭亮的大巴车来接的空隙,老师教同学们打坐。
当晚,老师不顾连日舟车劳顿,给同学们上了写生第一课。(老师10月8日刚从俄罗斯交流讲学回国,9日就带我们来写生了。)
老师说,来到太行,是来向大自然学习的,讨扰了这一方土地,要懂得感恩,心存敬畏。
首先要弄明白我们出来写生的目的是什么,要带着问题学习。其次,老师带学生十几年来太行写生,总结出一套前无古人的经验,从小处着手,重点解决提按顿挫、轻重徐疾与物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分五步走:
一、记游。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到此地,要知道郭亮洞的来历是什么,太行山的人文精神是什么,太行和太行山,一字之差,差别是什么。
二、结构写生。弄明白什么是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准确地用白描手法表现一块石头一棵树,不胡涂乱抹,不概念。
三、局部写生。从小处着手,解决笔法和物象之间的塑造关系。
四、整体写生。利用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的理念,发现山石结构整体大的开合关系,大的塑造关系。
五、意象写生。在把握了语言塑造、物象塑造,把握了山石的结构规律之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美的认识,进行写生创作。亦即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通过写生,把握艺术的塑造规律,理解“技进乎于道”的道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行,要通过观察,通过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特有的语言塑造、形式塑造、意蕴塑造。“要让你的存在,给世界增加一种新的美”。
我们通过临摹,从传统中走来,按照课纲往前走,老师依据各人性情特点跟上指导,象中医的望闻问切,逐步把学生造就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家。
老师在这里,以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方式示范并讲解了笔法和物象塑造之间的关系。
一、铺锋为面,立锋为线,按下去即是圆的。通过毛笔的提按顿挫、轻重徐疾,绞转等变化,体现山石结构的变化。
二、如何画出石头的厚度,细线薄,表现石头的阳面。粗线厚,表现石头的阴面。小石缝,毛笔要提起来,大石缝要按下去。
三,要有方有圆。方,有力量;圆,舒情;而三角是连接方和圆的媒介,我理解,也是把画面中力量和柔美揉和成一体的媒介。
四,要笔断意连,要留白,留气孔,留有余,取舍很重要。
五,要写心,写意,用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物象关系。
写生第三天,老师一如既往地把我们带进了沟里😎😎。
下沟的场面很状观,可谓扶老携幼,四肢并用,很久没有走这么原生态的路了,感觉非常地接地气。
在沟底主要是解决结构写生和局部写生。
一,我们写生,是来向大自然学习的。面对一块石头,要认真观察,找出其中前后、大小、阴阳,分析规律性、节奏性的关系;
二,以小观大,通过理解一块小石头的画法,引伸而成一块石壁,一座山;
三,先淡墨皴擦,再以中性墨找出结构关系;
四,用笔要松毛淡;
五,单线为轮廓,双线为结构。
因为没有带笔记本,就记住了这些,谁还记了欢迎补充。
头天晚上老师点评作业的时候,有几位新同学找不到感觉。吃过早饭,老师说有的可以在画室临摹一下课稿,找找感觉,有感觉的同学可以结伴去沟里写生。老师则到悬崖边在我们到沟底的路上装上了一条绳索,方便同学们爬上爬下。
讲课之余老师客串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八纲,有模有样,竟然看的很准。有国家级中医李金顺老师在旁验证。
在郭亮古村,老师带我们看了以前的青山石屋。小小的院落,是老师和师兄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从这里,走出过近千位优秀的山水画家。
早上吃饭时间,刘老师评析王乐堂老师来太行后的一张画,教学可谓见缝插针。
郭亮写生的最后一天,老师示范了一张六尺大画,画郭亮洞和绝壁长廊。天很凉,老师画了整整一上午,晚上就有点感冒迹象,看出来非常疲惫,还在画室坚持为同学们点评作业,被大壶老师硬拉回房间休息了。
王乐堂、王友恩、岳介中三位助教老师合作一张四君子,同学们大饱眼福。
又重温了一下这块石头。经过这几天写生学习,再回头看它的时候,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10月19日,老师带我们转战秋沟,正式进入意象写生阶段。
就是一个字:画。时间宝贵,每一个人来到这里都不容易,撇开工作,撇开生意,撇开家庭,一边画画一边电话安排工作的场景随处可见。
写生最后一天,刘老师安排大家上午继续找地方画画,下午为大家改画。
下午,老师从2:30开始为同学们改画,除去晚饭时间,一直改到晚上10:30。老师一边改,一边还要讲为什么要这样改。期间,胳膊数次疼得抬不起来,脸色憔悴,看上去筋疲力尽。同学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老师好几次疼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了,李金顺老师心疼地给老师按摩。
第十六天的主题是:回家。
十五天的写生,收获满满。老师殚精竭虑,同学们争分夺秒。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一路走来,到处都是感动。相遇就是缘分,大家共同珍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行。老师说,太行,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刘老师以太行为骨的写生理念,不仅是让大家把握太行山的山石结构,从“技”的层面教会大家怎样画,而且还要把这种太行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个同学心中,在我们以后漫长的习画道路上,永远都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列车飞驰过辽阔的中原大地,师恩如山,是我们心中的另一座太行。
山高水长,下面那句一定是:后会有期。
回家,老师和同学们一路顺风。
太行山写生课稿(总纲)
写生,是所有造型艺术必须的过程,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它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塑造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时空关系。盲目的跟风,坐下来就画,往往的“不得要诣”,没有解决“问题”。在家这样画,在南这样画,在北还是这样画。虽然得手了几张漂亮的“作品”,但是,我们还是不得要领。当下的山水写生,步入了这么四个怪圈:1.院校式的“素描写生”,虽得形似,不得意趣,把山水画成了风景;2.江湖式的“大写意写生”,涂抹概念,不得形质神髓;3.师古不化,对号入座,不得物象真面目;4.千人一面,以师为本。不得自己真面目。
我的教学,是努力的从艺术的根本开始,向经典学习、向自然学习。努力挖掘艺术塑造的自身规律,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什么?中国画的塑造方法是什么?什么是取舍?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呼应顾盼?什么是开合?什么是虚实?中国画的空间塑造是什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是什么?中国画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等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三十多年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舍与得”。我不赞成急于求成的学习方法,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走向高远、走向平远、走向深远。
太行山,我们同样带着问题来写生:太行山与其他山有什么不同?它的精神意蕴是什么?它的形质关系是什么?如何的塑造?我能发现哪些新的语言塑造?新的形式塑造?新的物象塑造?简单的说,就是如何的画?画什么?怎么画?再往深里问一下,为什么这样画?这些为什么,是我们在坐下来画之前,就应该想明白的。但是,我们往往的没有为什么。中国有千千万万个画家,能成就巨匠的就那么几个人。为什么???
太行山写生教学大纲:
一、纪游 ;
二、结构写生 ;
三、局部写生 ;
四、整体写生 ;
五、意象写生。
一、纪游。熟悉山川风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目识心记,积淀和蒙养自己对太行山的认知,努力积累和提练山川之精神、物象之形质。发现并印证传统之笔墨语言。发现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物象、美的意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实际的物质世界里认识太行,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升华太行。
二、结构写生。“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不要“立体塑造”,强调“笔墨塑造”、“线性塑造”。
中国画的物象塑造,其实饱含两个部分:一是“笔墨结构”,二是“物象结构”。二者合,则神貌俱佳;二者分,则貌合神离。
选一块石头,不要“黑白灰”也不要“皴擦点染”,三笔两笔,提按顿挫,下笔有神。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筋、气、骨、肉丰盈。知道什么是“骨法用笔”,什么是“石分三面”。
选一块崖壁,近在咫尺,目所能及,手所能触。悉心的观察、分析、组织、思辨。找到山石的结构规律、组织规律,悉心推敲,悉心塑造。结构写生之要,即在“得物象之形质”,即在“得山之骨”。他日画葱茸苍郁之山,套上便是。
三、局部写生。把结构塑造、物象塑造分析清楚了,把握好了,再择取一个小局部,进行下一步的局部塑造训练。80公分左右的石头可以按照其纹理画出一座大山。发现规律,寻找结构,以小观大,在局部中发现大山大水的结构共性。眼到、心到、手到。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注意把握物象“形质”的塑造、虚实的塑造、疏密的塑造。站住一个角,封住两条边,不要浪费画面的空间布置。局部写生画面一定要完整,注意取舍的关系、疏密的关系、笔墨与塑造的关系。
局部写生的要诣,在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应用中国画“以小观大”的理念,举一反三,画山得山,画水得水。
四、整体写生。在结构写生和局部写生的基础上,处理前后关系、虚实关系、呼吸关系、大小关系、疏密关系、阴阳关系以及画面起承转合的大势等。整体写生,一定要抓住所写物象大的神质关系,去粗取精,强调笔墨、强调物象形神的把握,即写实又写意,不可过于概念。结构、局部、整体写生都要强调写实性,不要概念性的胡涂乱抹。
五、意象写生。前面的四个步骤都完成了,形与质的笔墨塑造已经把握了,尔后抓住“神质”的东西,以精神为主导,高度概括,夸张取意地画出你心中的太行山。太行,不只是一座山,她更是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表述、塑造的写意精神。这种神与质的塑造必定来源于写生,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以太行为骨,以九华为韵,是我山水写生教学的理念。
不求画的漂亮,不求画的多少,但求把握正确的写生理念,会观察、懂经营、知塑造、得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对大家的要求与期盼。
刘怀勇
2017.3.11日于南太行青山石屋

歡迎光臨劉懷勇書畫藝術工作室訪學交流做客指導工作。聯繫人 劉旭1358182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