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光观世,心有芳华

 昵称64114534 2019-10-29

导 语

“文坛巨匠”、“当代文学头把交椅”……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畅销作品的余华,一路走来被冠以无数光环,其中最大的一个光环是“继莫言之后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作家”。那么,余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余华,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杭州文联,曾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有中国查尔斯·狄更斯之称。

早 年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之后他做了牙医。

那时余华的工作就是手握钢钳,每天拔牙8小时。余华的顾客大都是来自乡下的农民,他们不把卫生院叫医院,而叫牙齿店。

余华的这份工作从18岁开始,到23岁结束。就连余华自己都说:“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万张开的嘴巴构成的。”

成 名

1983年余华弃医从文,先后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

1983年开始创作,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1988年,余华写了《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和《现实一种》,显示出其用残忍、冷酷的方式书写死亡、书写暴力的倾向。那时候人们这样评价余华:“他手中握着的不是笔,而是一把冰冷的手术刀。”余华则回应说:“我无法回避现实世界给予我的混乱,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其力量源自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1992年,余华写了长篇小说《活着》。有人说:“《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1996年,余华出版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火爆,奠定了余华在文坛中的地位。

但是,《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余华没有再写新的长篇小说。他选择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等待成长。

争 议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2004年,余华归国,他拒绝外出,谢绝一切应酬,只为专心完成自己的作品,2008年作品《兄弟》上下两册完稿出版,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兄弟》讲述了两个时代相遇的故事,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但是,《兄弟》这部与以往风格迥异的作品,使他饱受争议。读者们似乎不愿意放纵他在文字中肆意宣泄,近乎荒诞的情节和描写再也难以勾起人们的共鸣,余华变得陌生起来。

李敬泽批评余华“简单”,“《兄弟》的简单是真的‘简单’,简单到以为读者只有一双敏感的泪腺,简单到不能成立。”评论家谢有顺甚至说,“《兄弟》不值得一看”。

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这样评价余华:“余华为自己的写作设置了异乎寻常的难度:他的每一部重要作品的出现,几乎都是一次腾跳,一次逾越,一次精神和艺术的攀援。”余华自己也说:“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地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地朝三暮四。作家是否能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

荣 誉

余华从 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

先锋的余华在语言、结构、叙述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孟京辉评)

荐 读

因为笔触的平静,因为故事的悲惨,因为绝境中熠熠生辉的希望与乐观……余华这样说自己的作品: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如果你对余华及其作品感兴趣,可以来馆借阅以下书刊:

1.余华著《活着》,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索书号I247/137;

2.余华著《兄弟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索书号I247.5/820;

3.余华著《兄弟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索书号I247.5/821;

4.余华著《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索书号I247.5/1631;

5.余华著《在细雨中呼喊》,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索书号I247.5/1709;

欢迎来馆借阅,更多好书等你发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