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时间变得有价值?

 nysd2012 2023-09-06 发布于北京

过去几年,余华一直是热搜榜上的常客,他的作品也常常被年轻人用来自我调侃,比如「好消息,我过上了小说里的生活;坏消息,余华的小说」。余华自己怎么看待这种「顶流」的待遇?他的野心是什么?他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凤凰网读书对余华的访谈实录,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风趣、幽默只是他性格的一个侧面,他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坦诚。愿我们都能像余华一样,坦然面对自我。

来源:凤凰网读书《大家》栏目,内容有删减

01 冷静的主动权不在个人手上


主持人:这一两年您在大众面前的形象,一直都是段子手。您怎么看年轻人给您的这种新定性?

余华:我觉得那是一种调侃。其实我真没有看过脱口秀,那么多年来我只做过四五个采访而已,应该说像已经消失了一样。然后两年多前我们一家人在一个地方吃饭,在当当工作的一个朋友突然给我发来一个微信,他说你上热搜了。我当时对热搜是什么完全不了解。

我儿子知道,他打开一看说,你现在上热搜了,有两亿多人看过了。那件事大概是1998年我在意大利都灵有篇文章,我为何写作,就是为了去文化馆,然后去写小说,第一天故意迟到两小时,结果发现我是第一个到的。就这么一句话被人重新拿出来,它就上了热搜了。

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那时候也比较巧,当时新经典做《活着》30周年,其实应该是29周年,他们说虚岁,我说应该没到30年。所以我后来做了三个b站的采访,里面的片段广为流传以后,我就觉得有点不对了。

后来我就说,我不做节目了,任何节目我都不做。我开始发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原来我只要冷静个一年左右,基本就在媒体上消失了。现在冷静一年没有用,冷静的主动权已经不掌握在个人手上了,掌握在公众手上。公众想把你遗忘的时候,你确实可以冷静,但公众暂时还不想遗忘你的时候,你想冷静不可能,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制造出一些话题来。他们把你过去的东西不断地给你翻出来,然后我就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主持人: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轻松的、好笑的余华,为什么能够受到今天年轻人的好感和共鸣?

余华: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的读者通过作品所了解的那个叫余华的作者,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沉闷的、一脸苦相的、带有一点抑郁症,或者是一个阴郁的人。结果他们后来发现(我)是一个相反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这个反差(喜欢我)。

我今天还看到三个人给我发过来同一张图片,「好消息,我过上了小说里的生活。坏消息,余华的小说。」我觉得很好玩。这段话其实我看了以后,一方面是(觉得)比较好笑,另一方面也是带有一点心酸的。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需要寻找一种让他们忘掉现实生活中的那种困难,他们需要快乐一下。「好消息,过上了小说里的生活」,这句话其实他是想逃避现实,或者是暂时离开一下现实,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自己想象的世界,想象自己将来或者现在生活在一个比现在要好得多的生活环境里。结果他找错书了,哈哈哈。

02 我此生为之奋斗的不是流量


主持人:仅仅在过去的6个月内,您就上了8次微博热搜,绝对是「顶流」的待遇。您对流量顶流这件事怎么看?

余华:被高度关注我肯定心里很高兴。但是一旦被收走了,我也不会很失落。我今年3月份和王安忆在华师大有一个演讲,本来说是要上午发门票,结果前一天晚上5点开始就排队了,而且从一楼排到九楼,(他们)都坐在地上,学生们准备在那过夜了。后来前一晚提前发票了。我非常非常惊讶。

后来了解了一下,这些同学里并不是都读过我作品的。有些是看了我的短视频,才来的。但我觉得这不是坏事,因为很可能他们以后也会转化成来读我的作品。

主持人:流量在今天这个时代,几乎是人人向往的。因为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流量能够直接变现。

余华:对,尤其是我和李健的那个唱片发布会,我去参加了一下,结果他们发布的时候上了热搜第一,李健告诉我有4亿多,吓死我了,我觉得这个像天文数字一样的。之后确实带来各种商业活动和广告。

最有意思的是我和俞敏洪的那个对话。那时候我的头发还很长,没像现在这么短,有一个网友提问,你是如何保持发量的?结果两天以后,有一个很大的国外洗发水品牌来找我做广告了。当然这个分寸我是会把握的,我是任何商业活动和广告绝对不能做,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我知道自己还是一个作家,要是整天在广告上露面的话,那我就会很滑稽。还有汽车广告,我都没有做,因为我想,一做的话,我就人设崩塌了。然后另外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就应该做广告,做广告才证明你的价值,但是我还是不能做,因为这个不敢尝试。给多少钱,我根本不考虑。

主持人:因为你有流量,大家关注你,会放大你好的一面。没准有一天也会放大你坏的一面。这可能跟你做不做广告没有关系。你怕这个吗?

余华:不怕,因为我肯定会有一天,我说了一句什么话以后引发了众怒。肯定会的。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话。但是将来肯定很难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我觉得这一天迟早也会来到的。受关注跟受批评是成正比的,总有一天你会突然被很多人都批评过来了。我不靠这个。我依靠的还是我自己的作品,我不是依靠流量。我此生为之奋斗的不是流量,是文学。

凤凰网读书 X 余华 访谈现场

03 我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主持人:您在网上最著名的段子就是文化馆的段子。大家如果光看这个段子,可能会以为您从一个医生变成一个作家,这条路可能很好走。但我知道其实不是这样的,您从卫生院到文化馆,中间其实有5年的时间。

余华:其实我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我当时感觉我的一生不应该就这样度过,我应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写作。至于说我是看到文化馆那些人(才开始写作的),那是走上文学道路的一个说法而已。我后来还有一个更好的说法,但是没有流传开。

我们那时候读的那些书,都是前面少了七八十来页,后面又少了十多页。因为那时候没书,一本小说传了好多人的手,到了我们这的时候,不知道书名是什么,不知道作者是什么,不知道故事怎么开始,也不知道故事怎么结束。

不知道故事怎么开始可以忍受,不知道故事怎么结束太难受了。没有结果怎么办呢?躺在床上的时候,睡觉前我就开始一个又一个地想那个结尾。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靠我们自己。后来回忆起来,我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写作了。因为每一个人走上文学道路,他肯定有很多种原因的,但这个励志的说法就流传不开,「文化馆躺平」那个就流传很广。

主持人:你一直表现出来的,就是很不愿意表现自己很努力的一面。之前有个说法,说你在鲁迅文学院,你们毕业的时候要写感言。别人都很认真写写作方面的收获。你写的是,我天天打球,还学会了下围棋。

余华:我都忘了我写过这样的感言,但是那确实是我的风格。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性格里,更想写一些不是很正统的,或者不是一种正儿八经的东西。我们还是想写一些带有一种顽皮的、调侃的东西。当然我们这代作家中也有很认真、很严肃的,但是像我们这几个(包括莫言、王朔、苏童)是不太严肃的。

主持人:你当时来到北京的时候,有来自小镇的那种自卑或者失落吗?

余华:没有自卑,我记得当时铁生还跟我掰着手指算,算下来以后他跟我说,好作家里边没上过大学的比上过大学的多。但是现在我认为不管你是不是想做一个作家,你要大学毕业。你还是要去读大学。不要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铁生没有上过大学,安忆没有上过大学,莫言也没有正经上过大学,就认为你作为一个作家不需要上大学。那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

主持人:如果晚出生30年,您觉得您的人生大概是什么样的?还会走上文学道路吗?

余华:不知道,但是因为我做过作家以后,我尝到了当作家的甜头了。不用坐班,生活中没有闹钟,然后我在北师大上课也都是在晚上,课不多,相对来说很自由的一种生活。所以晚生30年的话,我真不知道我还是否能够成为作家,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成为作家。因为我知道当作家,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上。

前两天我儿子跟我说了别人的一句话,他认为说得很好。他说,艺术或者文学,没有什么企图,它唯一的企图就是让时间变得有价值。如何让时间变得有价值?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够有价值。

所以我还是想当作家。因为我在北师大工作,如果我现在只有30岁的话,我就想考上北师大文学批评与创作方向的研究生,向苏童和莫言学习写小说。

主持人:但是比如说你考上研究生,接下来还是有就业的问题。

余华:我希望在苏童和莫言的帮助下,我在毕业之前就已经出名了,哈哈哈。

04 最重要的是谁第一个写出来 


主持人:很多宣传语都这么写,「读者最喜欢《活着》,但余华自己最喜欢《兄弟》」,今天跟您求证一下,您是更喜欢《兄弟》吗?

余华:为什么我喜欢《兄弟》?因为《兄弟》被人欺负得最多,当时我一共出了4个长篇,另外 3 部欺负的人少。如果有你有 4 个孩子,哪个孩子老被人欺负,你肯定最心疼他。

新经典在《活着》29 周年、虚岁 30 周年做活动的时候,我说我自己最喜欢《兄弟》。为什么呢?因为《兄弟》这样的小说属于一个机会,如果我当时没有把它写下来,机会过了就过了——就是一个国家 40 年间那种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样的变化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只有在中国出现了,我拿到这个机会给它写了出来。

虽然《兄弟》出版以后,有人说谁不知道过去那个时代跟今天这个时代是截然相反的。可是谁这样第一个写出来了?我 1995 年出版《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有人说谁不知道卖血,但是谁第一个把卖血的故事写出来?后面有很多人写卖血的故事,问题是谁是第一个写出来的,这是最重要的。

《活着》这样的小说,我在 1992 年不写,可能还会在 1997 、 1998  年写,但是《兄弟》我要是不在那个时候写,现在就不会写了。是那个时代给予了我这种激情,让我写下来了。而且它又是我六部长篇小说里唯一一部全景式的小说,也是我最后一部 50 万字的小说,所以我到目前为止自己最喜欢的确实还是《兄弟》。

主持人:您希望当您不写的那天来临的时候,大家会怎样去评价作为作家的余华?

余华:他们会说这个作家躺平了(笑)。我不知道大家会做什么样的评价,对我来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莫言曾经跟我说,他给我的墓志铭想好了,《许三观卖血记》最后的那句话,说到时候给我写在墓碑上。最后一句话比较粗俗,还不好说出来。


这些对谈,值得一看

俞敏洪×莫言 | 冯仑×吴晓波 | 达利欧×中国大学生 | 俞敏洪×薛兆丰 | 秦朔×西蒙·温切斯特 | 尹烨×KK 余华×罗翔 | 李一诺×上野千鹤子 | 《中国企业家》×李想 | 俞敏洪×吴军

DIALOG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微信 niuniu-fengmani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