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是成语,山青水秀是组合词。山清水秀与山青水秀,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在此,水秀就不用说了,仅以“山清”和“山青”来比较鉴别:“山清”,是形容山的清新、清幽、清爽、清秀等,可以有青(颜色,下同),也可没有青。比如某些山可能没有植被,但却清幽秀美,清爽怡人。“山清”既然可以包括青的颜色在内,那么,无论有无植被的山,都可以用“山清”来形容。所以,一般情况下,山清都包含了青的颜色的意思,即无论什么样的山,无论有无植被,都可以用“山清”来描写。下面再谈“山青”,同样是对山的形容,但这里的“青”,则仅是指山的颜色,即山上的植被茂盛碧绿。对那些没有生长着植被的山,一般就不能形容为“山青”了,前面已讲过,只能用“山清”来形容。这就是“山清”和“山青”的联系和区别。弄清了“山清”和“山青”的意思,再来谈山清水秀和山青水秀。其实现实生活中,在描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既可用山清水秀,也可用山青水秀,没必要太过纠结。虽然山清水秀的内涵要丰富宽广些,但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习惯以生长有绿色植被的青山和碧绿的江河为背景,用山青水秀来形容自然风貌。从有史以来汉语言的应用来看,民间对语言应用的约定俗成,也是不可忽略的,大家都这样用了,都能够理解,为什么又不能这样写呢?又何必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再谈一下“山青”的“青”的词性问题。“青”,作为一个单词(字)来讲,是指颜色,可以是绿色(浅绿深绿翠绿碧绿),也可以是黑色。那么,单以一个青字来形容事物的时候,“青”就是形容词,即“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具有颜色概念的词都是形容词。但如果我们在“青”的后面加上一个“色”字,组成“青色”这个词时,其词性就发生了变化。这里的“青色”如果指颜色,比如问:“那(这)是什么颜色?”时,句子中的“颜色”就应该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相应,回答这一问句说:“那(这)是青色”时,那么,句子中的“青色”也是名词。但如果把“青色”这一名词放到另一个句子里,比如,我们说“山是青色的”,那么,这句子中的“青色”即是形容词。这就是说,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再回头谈谈山青水秀,“青”是形容词与“秀(形容词)”应该是对应的。有人说“青”是青色,是名词,那么,我们把山青水秀分别加上“色”和“丽”,这语句就变成了“山青色水秀丽”,很显然这是不行的,山和青色都是名词,怎能这样用呢,且青色也对不上秀丽。反观写山青水秀则无任何问题,这就说明“青”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再说一下词性的变化:比如“山青”,名词“山”在前,形容词“青”在后,那么“山青”这词语整体看就是形容词;如果我们将“山青”倒过来,即变成“青山”,形容词“青”在前修饰名词“山”,那么“青山”则是名词。注意哟,“山清”不能随意置换,你如果把“山清”倒过来说“清山”,那意思就变成了清理山,“清”就成了动词。好了,上述只是凭个人理解而已。不一定正确。另外,再说点题外话: 对于汉语言的词性,有时还可以“活学活用”。比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但王安石在这里却把它用作动词,即春风“吹绿”了江南岸,这“绿”字的活用,精炼、生动形象,堪称词性活用的经典。说完了,不当之处,欢迎网友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