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堂哥家玩,看到12岁的侄子坐在沙发上生气,我过去逗他,也不理我,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孩子对我这个叔叔还是很认可的。嫂子在旁边解释说:“他一直玩游戏,被你哥揍了,正在闹脾气呢!” 其实这种因为不让玩游戏而和父母闹脾气的学生多的事,甚至有些孩子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偷偷的玩,简直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再一遍遍劝说、一遍遍过招之后,很多老师就会对这样学生丧失信心,随他去了;甚至有些父母也把孩子放弃不管理。 手机游戏会让孩子上瘾 那么,面对游戏上瘾的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远离游戏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戒除网络游戏的方法——“禁果效应”法则。 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对玩游戏的孩子实行“禁果效应”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游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禁果效应”法则的关键就在于“强迫”这两个字上。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阻止学生玩游戏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时候就会出现“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手。通常我们越掩盖某个事情不让别人知道,就越能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反而会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因此家长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段,不但允许孩子玩游戏,而且一定要强迫他直到内心产生厌恶感为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禁果效应”法则的步骤:第一步:选择合适的时间段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五一、十一、寒假、暑假这样长的时间段。这样的时间,便于“禁果效应”法则的实施,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学生要多久才会在某个时间段厌倦游戏,因此只能把时间往最长处来考虑,若是游戏瘾特别严重的,简直直接选用寒暑假的时间段。 第二步:操作实施过程 1.当学生放假回家玩电脑时,家长一定不要批评,过去和孩子说:“放假了,趁着有时间,好好玩。” 2.等到了晚上,可以和孩子说:“难得有时间,晚上允许你玩个通宵!”相信大部分玩游戏的孩子是扛不住这个诱惑的,至此我们的“禁果效应”法则已经成功了一半。 3.等孩子玩了一个通宵,精神肯定不是特别好了,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一杯牛奶,或者能补充身体能量的食物,然后对他说:“趁着有空,还可以接着玩”。估计就算再沉迷游戏的孩子,玩到中午身体也会吃不消,开始犯困了,到这个时候“禁果效应”法则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了。 4.等发现孩子困了,要休息的时候,家长就要实施干预了,可以这样说:“难得有这样的假期,不要错过机会了,再会儿吧!”等孩子实在坚持不住要睡觉时,只允许他休息一两个小时。 5,。一两个小时过后,孩子的精力会旺盛起来,但晚上十一二点之后肯定开始犯困,想睡觉了,这时候家长就要强硬起来了,心也要狠起来,强迫她接着玩,等实在坚持再放孩子去睡觉。 6.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记得帮他打开游戏,让其接着玩,我想这时候孩子心里已经对游戏游戏厌烦感了,家长再重复上面的环节,相信会有好的收获。 “禁果效应”法则 恶化学生的游戏体验之所以要这样不厌其烦的折腾孩玩游戏,是有理论依据的,就是想通过恶化孩子的体验来改变孩子的情绪。你之前不是玩游戏挺欢的吗,那我就改变策略,让你看见游戏就烦躁、难受,心情一旦变了,那么他对游戏这件事情的情绪也变了,由原来的渴望,变成厌恶。怎么来改变孩子行的关键技术就强迫两个字。我们每个人都讨厌被别人强迫,哪怕这件事情是自己喜欢的,强迫自己的最亲近的人都不行。
结束语强迫让人厌恶,你强迫一个人,就会逼迫这个人往你强迫的相反方向走。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和老师都很苦恼,于是强迫他不要玩,实际上是逼迫他往玩的方向走。如果反过来,强迫他玩,他反而会往不想玩的方向走。其实学习也是如此,有一些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在玩耍,不做作业,内心焦虑,就恐慌,一定要看到孩子做的书桌前才安心。于是,强迫孩子打开书本。其实这样的管理对孩子的学习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败坏了孩子学习的心情,让他更加厌恶学习,厌恶书本。 |
|
来自: 蓝天白云tofwsu >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