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黛玉诗意人生

 云中公子 2019-10-29
一、葬花词
  所谓家国不幸诗家幸,通俗的解释是说:家国不幸能激发唤醒诗人的爱国热情;好像因家国不幸而引发的诗家之幸还挺令人羡慕似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中国文学有个重要特征:皇帝治下的诗人尤其处于乱世末世的诗人,往往逃避现实甚至杜绝天伦情感去追求淡泊宁静的世外生活;去体验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情调,以展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命理念。如此意境的诗词大作,因大自然具有轮回变化的季节性与残酷性特征,便焕发着浓浓的悲剧之美。

  诗人甘愿放弃生活杜绝天伦去追求残酷的悲剧之美,这是出世超脱的大境界。中国文学史上的诗词大家莫不如此。而稍加深究因果便知:诗人被迫出世追求这种高境界却是皇帝制度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华文明的悲剧。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吟唱的葬花词,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葬花词效法初唐歌行体,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花人共语,寓意深刻;叹花与拟人相得益彰,是作者与其人物共同的血泪凝聚。作者以自然轮回更替之力无情摧残弱小生命的冷酷性,来表达人物在残酷现实中迷茫、恐惧、生死、爱恨等等复杂情绪;同时展现自己与人物在现实中敢于向严寒抗争、不甘受辱、誓不低头、视死如归的冷峻品质。

  葬花词抒情自如,发自肺腑;字字声声,如泣如诉;把林黛玉富有诗意的性情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把她因寄人篱下的身世遭遇而致愁恨无限的凄美情调刻画得入木三分。但要特别强调:以语言风格而论,林黛玉表面孤傲冷峻所体现的悲剧情结,并不是她的自绝于世而是为世所迫;其底蕴和寓意恰恰有她怜惜草芥、珍爱生命、回归自然的平民意识与平等思想;以及勇于追求自由爱情与自主婚姻的顽强精神。是为葬花词核心价值。

  以《红楼梦》全局观照,春尽花落的结局竟是红楼众钗共同的悲剧命运,故而葬花词也成为林黛玉吟诵的红楼谶诗。曹雪芹同时代的富察明义有《题红楼梦》绝句云: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很明显,似谶成真不仅成为红楼众钗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皇帝治下中国民众尤其中国女性共同的命运预言。这是葬花词之所以产生强大艺术感染力的根本之因。

  以葬花词遣词造句风格的源流观照,文学史上与其相似意境的大作,还有明末唐伯虎的《落花诗》和《花下酌酒歌》两首;也可前溯至初唐刘庭芝的《代悲白头翁》以及魏晋诗人某些相似意境的诗歌。前文已详:魏晋诗人、刘庭芝、唐伯虎等文化名士皆为极权之下权力争斗的牺牲品。所以,似谶成真的红楼诗词还不止于《葬花词》,后文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具有相同浓厚强烈的悲剧情调。

  曹雪芹的《红楼梦》时代,西洋历法早已传入中国。据红学家王晓丰先生最新考证:书中暗隐林黛玉葬花那天,乃是世界公历的崇祯皇帝大归之翌日。王晓丰先生的考证发现很有意义,书中史中均可以找到强有力的证据链条。以王晓丰先生的研究成果观照,亦可见证曹雪芹睿智而悲愤的创作目光始终定位在中国历史王朝更替、时代变迁之际对天下苍生带来的毁灭性残害;从而把葬花词的悲剧内涵和文化寓意提升到中华文明发展进化的高度。

  二、螃蟹咏
  螃蟹咏是黛钗二美附和贾宝玉的诗作。标题说的很清楚,是讽和;即以讽刺为主题。以螃蟹的外表特征讥讽世间王孙公子的文字习惯始于秦汉时代;成形文字初见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故而螃蟹自来有无肠公子、横行公子、横行介士的称号。贾宝玉诗句业已点明主题:横行公子却无肠。

  所谓无肠,即冷酷无情之意。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皆为王公富豪子孙酷似贰带之流。他们凭借祖荫袭爵受勋,强占社会资源奴役底层民众;处世横行霸道待人冷酷无情。中国社会历来被贰带之流坑害奇苦,这是皇帝制度无法避免的顽疾绝症,更是中国文明悲剧不断轮回、落后停滞不前的诱因。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薛宝钗讽和的此联正是对此种世情的无情嘲讽。

  林黛玉螃蟹咏首联之铁甲长戈死未亡、堆盘色相喜先尝,则是对皇帝治下朝堂文武将相的嘲讽。铁甲长戈,典出南宋诗人陈郁的笔记。陈郁在为皇帝撰拟进蟹的批答中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陈郁,南宋中末期布衣出身;因才华出众受到皇帝宠幸。陈郁诗文多表达高亢的爱国恤民情怀,相较前儒宣扬的愚忠思想略有进步。

  在林黛玉看来,皇帝治下的文武大臣与公侯将相,无论假以多么威武、多么爱国的高尚名义,最终都是皇帝治之下极权制度的盘中餐;何况他们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食禄在不停地忙碌,还未必真威武真爱国。林黛玉借螃蟹而做此讽的寓意比较隐晦,但却与宝玉常骂的国贼禄蠹不谋而合。所以,黛玉的螃蟹咏得到宝玉的喝彩。但林黛玉又有些许怜惜陈郁之意,她怕宝玉和众人不解又把诗稿撕碎烧掉。


  三、咏白海棠
  再看林黛玉的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是林黛玉的七律咏白海棠。诗中采用拟人化手法夸张赞美白海棠的冰玉品质,色洁如梨花之蕊,风韵比白梅之魂;黛玉以白海棠自视,赛仙境之月娥,胜秋思之娇娃。比喻奇雅、婉转风流。

  林黛玉咏白海棠全诗略嫌张扬任性,但却仍然体现着亲切平易的素雅风格。尤以颔联最为新奇别致。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偷一借平常俗人之举,运用巧妙,尽显白海棠出众风姿。该联风格从南宋卢梅坡《雪梅》绝句袭化而来。卢梅坡咏雪梅绝句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七言绝句咏雪梅体现出高超的思辩艺术,为中国古诗难得精品;而林黛玉咏白海棠则运用拟人童话兼对比映衬之法,更有异曲同工之效。

  俗众皆谓林诗清高孤傲;持此批评者多是人云亦云、故作呻吟之辈。黛玉所采诗典,皆出历代隐者或平民诗人之作。前诗有南宋陈郁,该诗有同朝卢梅坡。南宋卢梅坡与陈郁同是布衣出身,至今信息不详。从其诗文内容判断只知其才华高雅,擅长咏花作绝,与刘过关系甚密。刘过为南宋文学家,《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是其代表作;因词中有重过南楼之句,故唐多令也称南楼令。林黛玉后文咏柳絮即选用唐多令曲牌。

  刘过和陈郁、卢梅坡出身类似,又是一个处于末世乱世的布衣文化人。但他们才能卓越志气超凡,都是当世俊杰雅士。林黛玉仰慕怜爱他们的高洁风格,更是她个性底蕴具有平民意识的一个铁证。

  四、桃花行与柳絮词
  前文已探明:《桃花行》中东风所暗隐的历史背景,是南明各朝逐一覆灭之后清廷对台湾郑明王朝的统一。从林黛玉《桃花行》的基调来看,当年初春温暖东风吹开的桃花盛景并没有使她高兴起来。当时的形势已让宝玉患上怔忡之疾,黛玉肯定不会高兴。可见今年的所谓“东风”并非好音。

  作完桃花行,再填柳絮词。林黛玉因柳絮的飘离之态,有感于自身漂泊不定、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填词舒怀。把黛玉的柳絮词《唐多令》摘录如下: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唐多令曲牌,多为感怀伤离之调。加之其曲用韵冷僻,历代填词者并不多见。因该曲牌而出名的文学家,是南宋的布衣诗人刘过。因刘过名作《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中有“重过南楼”之语,故而唐多令又称南楼令。刘过文武全才,终生不第。他因感怀于南宋偏安的国运和自己的流离命运,其词多有悲壮忧伤之调。
  林黛玉的柳絮词,前两句中记有两个典故名迹:一个是百花洲,一个是燕子楼。

  中国各地以百花洲取名的名胜较多。最有名的两处是:南昌东湖之百花洲,济南大明湖之百花洲。如果以怀旧而论,林黛玉该词第一句的粉堕百花州,对南昌和济南的两处百花洲都有吊怀之情。

  南昌东湖之百花洲始于唐代中末期,为名士韦丹主持修建,筑有韦公堤。此时的大唐王朝衰象已临,韦丹伺候了唐顺宗和唐宪宗两任短命皇帝。韦丹在任为官清廉刚正,颇得民心;死后追封武阳郡公,民间为其建有祠庙。韦丹主政南昌之初,东湖百花洲,奇花斗艳;韦公堤上,万柳成行。宋明时代更为繁华鼎盛,得历代名家吟咏。至清初之时凋落被政府侵占充公。

  再看济南百花洲。济南大明湖之百花洲,更是文雅风流所在,北宋文史大家曾巩任济南知州时建有百花堤。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思想文学成就俱高。至明代嘉靖朝,文坛巨子李攀龙在此建有白雪楼。李攀龙才华风流卓越,处世狂放。之后他辞官归乡,专心著述。李攀龙与王世贞都是“后七子”的领军人物,明代文化文学宗师。后七子主导的文学宗派以文励政,主张诗文风格复古,效法唐宋。其思想激进而渴求革新,他们复古之本意实为明退暗进之策。但后七子李攀龙的身后却极为凄凉。
  以上百花洲之两例从表面的风景、历史文化的实质寓意之角度,都可解释林黛玉的“粉堕百花洲”之喻。

  第二个名胜是徐州燕子楼。此处古迹关系到两段历史以及几个历史风流人物。
  燕子楼始建于唐德宗时代。唐德宗李适,是一个苦命皇帝。他在位前期努力无比,迎来回光返照式的大唐中兴,但为时已晚;至贞元期间大唐开始衰败。徐州燕子楼,即贞元之时徐州刺史张建封为爱妾关盼盼所建,因楼形似如飞燕得名。关盼盼,为贞元年间名妓,能歌善舞,多才多艺;风流文雅,品质坚贞。张建封怜美惜才,视关盼盼为红粉知己,纳为爱妾。张建封死后,关盼盼感于张建封知遇之恩,为其守节不再歌舞,直到终老。据说她因受到白居易的教化,最终独居忧郁而死为张建封殉情。

  燕子楼的命运十分坎坷,唐末毁于战火;时徐州守将夫妻二人双双与楼同焚。后世之人因感慨于关盼盼的香艳凄美故事和燕子楼不凡的历史变故又多次重建。该楼因关盼盼风流美艳而名扬天下,曾得白居易、苏轼等文史大家和历代文人骚客不断唱吟。

  五、结束诗语
  综上所述,林黛玉认为:柳絮是因柳树和人一样有了感情、有了忧愁而白头的结果。那么,今春代表春天讯使的东风又如何来左右它的命运呢?所以,柳絮只好在空中随风飘荡,无处寄身。所谓春风杨柳的风流香艳之辞,也不过文人的一梦尔尔。那么柳絮倘若把自己的命运交与东风,这种随风飘荡的景象又何以忍观。

  林黛玉的柳絮词,同样表达如同薛宝琴诗词内涵一样的亡国、丧家、失恋的落迫与苦痛心境。如果再对照前面史湘云忽然变易风格的柳絮词主题,可以说:今年“东风”之下的暮春时节,暗有一场不测之祸似如突发的那场大海啸一样即将来临。

  事实正是如此:南明列国逐个灭亡之后,大清王朝统一之东风带来的春讯,不但没有使贾府的荣华富贵继续辉煌下去,并且遭受到新一轮的打击而终致破落覆灭。这是皇帝治下王公贵族无力对抗杜绝的潜规则。贾府的覆灭,又使红楼众美似如春尽的花朵纷纷凋谢飘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宝黛的爱情自然难以幸免。林黛玉诗词意境的悲剧气氛所要表达的,正是在逆境绝途之中对女儿花朵般生命的怜惜、对自由爱情无限渴望的凄美之情。

  诗,来源于生活。但皇帝治下,残酷的现实生活并不能容纳诗人。这是林黛玉表面看起来孤傲冷峻的根源。而其实她如柳絮般漂泊荡漾的心灵深处,只希望自己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拥有自由和爱情,能像一束花草那样静静地沐浴阳光雨露;果然如此,即便凋落死亡之后,并不稀罕天之尽头究竟有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香丘。

  诗人的悲剧总是在不停轮回:一个老的悲剧的结束,另一个新的悲剧又重新开始。残酷的现实生活找不到自由爱情的诗意,林黛玉只好把自己置身于世外苦苦寻觅;她用自己的泪水和生命,换来一个充满诗意的短暂人生。末世乱世绝境之中,中国优秀文化人和诗人的结局莫不如此。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国文学史上的好诗佳句无不如此诞生。但如此凄美意境的好诗佳句,却只能诗人和诗意的不幸;它与如今莫言先生的获奖作品一样令人尴尬,并不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而实是中国文化之不幸,更是中华文明之大不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