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之后,曾经派遣使者到邻邦进行通知,让他们来进行朝贡。朱元璋的使者到达日本后,宣布了他的两条要求:1、日本对大明朝贡表示臣服;2、日本人应该约束自己的国民,不要纵容倭寇横行“不然若叛服 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兵”。而日本人的回应是杀死了朱元璋的使者,朱元璋虽然很气,但1395年他却把日本是“不征之国”写入了《皇明祖训》,并要求后人“一字不可易”,这又是为何? 所谓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外交政策,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征伐这些国家。朱元璋所归纳的不征之国共15个国家,分别是: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 苏门答刺、西洋、爪洼、彭亨、百花、三佛齐、淳泥。 朱元璋剧照 一、朱元璋的对日不征政策俗话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日本人的行为显然已经越界。不仅没有表示臣服,还杀死了代表着帝国颜面的使者,这已经是一种严重的挑衅了。
从朱元璋的态度来看,明显已经非常生气了,对日本国王的书信上直言:你们这些夷人,作为臣子,不遵守君臣之道,四处骚扰邻居。不知道君王赐给你们这块奇异的领地,就这般态度傲慢,纵容手下,将来一定会遭到报应! 对将军的话就是你们这些年是觉得自己变强大了吗?如此不自量力敢以卵击石,是要看看月亮为什么这么圆吗? 岂有此理! 朱元璋的提议是“统一中国,外抚四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朕不征伐你们这些蛮夷,是为了“天下太平”。此时,大明建立不久,民众苦战久已,国内经济萧条,百废待兴,朱元璋觉得应该先稳住四方,发展才是硬道理。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想的是万世基业,他知道大明现在不适合跨海去打仗。于是,朱元璋一边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对外表示,你们这些蛮夷,看看我多么仁慈大度,我为了你们好,赶紧来臣服吧。另一边,朱元璋又告诉后人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援朝战争 朱元璋很高明,他暂时放下日本人斩杀使者的事情,一边用外交说明对你们的坏处,强调我们不会打你们,我们需要和平,另一边就告诉后人防患一点,这群人太狡诈了,只是假装臣服! 二、朱元璋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的大局观朱元璋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不代表他就真的咽下了那口气,此举,其实另有深意! 第一点目的,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打败蒙古人就放松了警惕,他的假想敌包括北方的蒙古人、东北的日本人、朝鲜人,在局势未明之前,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明不能轻易开战。 《皇明祖训》: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抗倭 第二点目的,朱元璋要观察周围的邻居,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不征表达的是自己的态度,用这样一种万能技巧去进行外交,自己首先就不会太过被动,因为按综合实力,这个圈子,大明国力是最强的,他的示好就很有价值了。 日本人斩了明朝使者,大明还能“不计前嫌”,为了两国百姓选择和平,所以其他国家赶紧来朝贡吧,我们是真心向往和平,别观望了! 朱元璋想告诉后人的是“彼既不为中国患”,则“不征”,对于盟友,不可“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但像朝鲜和日本这种,就“不无故而征”,意思就是我对外保持和平态度,不主动开打,但保留使用武力的选项。 男儿多热血 第三点目的,敲打和拉拢。朱元璋原本的主意是拉拢同样受倭寇侵扰的朝鲜,一同对抗打压日本,这样既保证自己的老大哥身份,又减少损失,还可以卖装备,很符合利益。所以,朱元璋对朝鲜要求购买武器打倭寇,非常支持,下令:教那里扫得五十万斤硝,将得十万斤硫磺,来这里著上那别色合用 的药修合与他,去那里新造捕倭的船。 但,这批货物还没交出去多久,朝鲜就发生了内乱,李仁人弑明朝册封的国王王颛,擅立辛祸为王,还把大明的使者给杀了,这可把老朱气坏了。我刚刚扶持的小弟就这样没了?还是个不顾纲常伦理弑君的存在,老朱又发国书:赶紧陈情谢罪,不然就打你们了! 所以“不征之国”,不是真正不征,而是需要手段和技巧。 富国强军 第四点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以经济发展为重心。 第五点目的,对日本进行贸易封锁,有限贸易,然后大力发展海军,巩固海防,让自己综合实力先上升到可以进行海战的程度。如朱元璋对朝鲜的态度一样,对日本也是同样,不征之国,不是真正不征,而是鞭策后人努力发展,把实力弄起来,到时候“彼若不悛,讨之未晚”(如果他们还是不悔改,再讨伐也不晚)! 作为君主,朱元璋可以忍一时之气,反把敌对的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告诫后人要时刻警惕这潜在的敌人,可谓深谋远虑。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皇明祖训》《明太祖实录》《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