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斩杀明朝使臣5人,朱元璋一怒要攻打日本,刘伯温:万万不可

 历来现实 2020-09-23

这个标题乍一看就很有阿Q精神吧。
什么是精神阿Q,其实就是当被人欺负,又不能像战斗民族那样"一旦被人欺负,瞬间就要出手"的时候,不能自卑、生闷气,活活把自己气死,只能自己安慰自己。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出自己先辈曾经欺负过对方的先例,或者说对方曾经为人称道的功绩来掩饰自己的自卑,获得活下去的勇气。
瞧,我祖上也阔过。
然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以图重振雄风、东山再起。或者继续沉沦,等待下一次被欺负的时候,抓住机会嘲笑别人。
比如当年日寇入侵我国的时候,汪氏就一味渲染敌人何其强大,军队多么有战斗力,去自己灭自己的之气,长别人威风,最后失去抵抗决心,投降敌寇,遗臭万年。
或者遥想起其实神州当年曾经很强大,也进攻过日本。
众所周知的是元朝军队在13世纪后期就两次大举入侵日本,比抗战早了整整六个多世纪。
而且在明朝初年,朱元璋也曾经要打日本,要不是刘伯温的苦苦阻拦,日本说不定那时候就并入中国版图了。
日本跟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非常友好,日本千百年来把中国当做老师,虚心学习中国的文化、科技和军事。
从汉代开始就有不少日本使者和学者千里迢迢,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既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也传播中华文化。
这个还真不是吹的,仅仅是在唐朝,日本派来的遣唐使就有19次,最终成行的有16次之多,平均每20年派出一次。
而且这个我们说的遣唐使并非是一个使者,而是一个庞大团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遣唐使团"。
这个使团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行政机构,因为里面各种角色一应俱全,各种配置应有尽有,行政,杂役,监管一样不少。
确切地说,他们漂洋过海到中国来,不是为公费旅游,而是全心全意向中国"取经"。
由此可见,中日交流一直是以日本向中国学习为主,中国一直是日本的老师。
可是,日本经过千百年孜孜不倦的学习,终于强大起来了,不但不再虚心,而且也看不起昔日的老师了。
学生有出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很正常,学生忘了孝敬师傅的也不少,但是日本这个小学生竟然想欺负自己的恩师,打起非分之念。
十四世纪初,也就是强大的明朝建立不久,日本却开始分离,进入跟中国五、六世纪相似的南北朝分裂时期,诸侯割据一方,天下大乱,混战不止。
这时候,那些在内战中没有占到便宜的南朝封建主,就把目光对准海外,他们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跑到中国沿海地区,对我沿海地区进行骚扰抢掠,这就是明史中所说的"倭寇"。
明初开始,最让人头大的就是倭寇之患,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都有倭寇的身影,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劣迹斑斑,犯下滔天罪行,沿海人民叫苦不迭。
"明初筑海上 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明史纪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乱》)。
由于朝廷的严密防范,倭寇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收敛,不再那么肆无忌惮。
日本的猖獗不是无缘无故的,强大的元朝军队曾经想征服日本,在1274和1281年两次大举入侵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元朝这事不多提,倒不是日本人挑衅,是忽必烈太有雄心,可惜两场“神风”救了东洋人,元军铩羽而归。
因此日本人觉得,那么强大的蒙古人对日本都无可奈何,孱弱的明朝更不会把日本怎么样,所以他们才那么放肆。
事实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北方没有平定,西南局势也不稳,政权没有达到巩固程度,人心惶惶,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根本没有力量去保卫沿海,更没有实力去染指日本;所以日本根本就没有对这个和尚建立的明朝正眼相看。
可朱元璋并没有这么想,中国有句话叫胜者为王,英雄不问出处。我朱元璋虽然要过饭,也当过和尚,但无论如何我成就了霸业,统一了中国,是英明伟大的大明洪武皇帝,就该四海来贺。
因此朱元璋就向日本派出一个叫杨载的使者,告诉日本统治者,大明建立了,你们应该向大明称臣,洒家绝对不会亏待你们。
当时负责接待的,是日本南朝的权臣怀良亲王,他严辞拒绝了明朝称臣纳贡的要求,并以明使无礼为由把主使杨载和副使吴文华扣押起来,最后还斩杀了五个人。
不仅如此,怀良还捎信给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吾何惧哉。"
意思不用翻译了,“你过来呀!”
朱元璋是伟大的军事家,也是非常英明的政治家,很有魄力的一个皇帝,得知消息怒发冲冠、龙颜大怒。
心说日本不就是一个小国,有什么了不起,咱家的军队比你们总人口都多,不把你们灭了,何以显示大明国威?
可是朱元璋的一号智囊刘伯温听说之后,赶紧跑来苦苦相劝:陛下啊陛下,使不得、使不得。
朱元璋说:有什么使不得,称霸欧亚,所向无敌的大元都被咱家灭了,小小东瀛算个啥。
刘伯温说:陛下不要着急,听俺慢慢道来。
一、出军日本千里迢迢,路途遥远,需要大量军费,大明刚刚建立,需要大量资金搞战后重建,征讨日本就会影响恢复经济,引起社会不稳。
二、战争是要死人的,远征日本更要付出大量伤亡。一旦这样,百姓肯定接受不了,反战浪潮会此起彼伏,大明就会失去人心,穷兵黩武不是什么好事。
三、日本虽然跟中国同文同种,但语言不通,日本民族又桀骜不驯。我们拿下日本不难,难的是征服人心。
四、占领之后要对日本进行管理,要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如果日本组成游击队进行抵抗,没有十年二十年,局势难以明朗,明朝军队陷入战争泥潭也未可知。一旦这样,势必影响到皇帝您的威望。
五、日本弹丸之地,拿下也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日本地震频发,是苦寒危险之地,白送也没有人要,吾皇英明,何必兴师动众去打一个没有油水的国家?
的这番话有理有据,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于是就放弃了报复日本的想法。而且洪武皇帝还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谆谆告诫后世子孙决不能恣意征讨。
到了16世纪末,朱元璋的后代出了个万历,在1593年发动了抗倭援朝战争,明军一度取得胜利,但最终也没能达到战争目的,明军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全部撤退至王京汉城。明神宗得报,下令将杨镐革职回籍听勘,内阁大学士张位因推荐杨镐有误,也遭到罢官处分。
同年七月,日本主帅丰臣秀吉猝死,明军才脱离苦海。
《明史·日本传》"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秀吉)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
明军两次抗倭援朝战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一无所获,如果不是丰臣秀吉猝死,战争还真不知道打成什么样子。把万历年的战争,当作特大胜利进行夸耀,倒也的确是略有些阿Q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