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谈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

 wenxuefeng360 2019-10-29
名师谈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先来看两千五百年前的圣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儿子孔鲤在他面前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今天,你读诗了吗?孔鲤实话实说:没有。这时候,孔子告诉他:“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好好读诗,你就不能说出优美动听的话来。明白读诗的重要了吧!——这里的“诗”,特指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名师谈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

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读诗有多方面的功用,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而且会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不难看出,孔圣人特别看重诗教。他视《诗经》为伦理教育、美育以及博物学的教本。《诗经》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风亮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教会我们应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还告诉我们应该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浩浩荡荡一路走来:楚辞,汉乐府,汉魏风骨,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成就了一笔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其中,我们最不可忽视的是唐诗宋词。

名师谈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

王安石说过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王安石认为世间典雅的优美的诗句,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的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从杜甫、白居易的诗中可以学到或雅或俗的好的语言。而我们知道,唐朝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有王维,有李商隐,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49403首,作者共2873人。如此多的诗人,他们写了如此多的好诗,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蕴藏丰富的艺术宝库。

唐诗把古人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所能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差不多都写了,而且写得都非常精彩。值得我们潜心体会,反复诵读。

名师谈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

今天,我们读唐诗,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的意义。

1

其一,可以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唐诗中体现得非常饱满。这种民族精神,这种传统文化,它不是通过说教的形式讲述给我们,而是通过感性的方式,通过诗的语言,自然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读之,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滋润,受到感化。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圣杜甫是其代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不说他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单举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就能体会出诗人因为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欣喜若狂。当年,流落到大后方的诗人冯至等,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不禁齐声朗读了这首唐诗。无疑,杜甫这首诗表达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再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在唐诗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不妨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读一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读一读李白的《长干行》,相信,其中真挚、质朴的美丽情感,会打动我们每一位读者。

2

其二,可以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读《春江花月夜》,我们能领略到一种美不胜收的春江月夜的自然景色;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能体会到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动人的思乡之情。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朋友深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能领略到壮观雄奇的塞外风光。

3

其三,可以体会到中国语言的音韵之美。读“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读许许多多的唐诗,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抑扬顿挫、音韵和谐之美。唐诗,当初好多是能配乐歌唱的,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唐诗是吟唱的。由此,不难看出唐诗的音韵之美。

这么好的诗歌,我们能忍心置之不理吗?

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部编本小学、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美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END-

作者 | 王延学,金城名师,甘肃省特级教师。曾主编甘肃省地方课程教材《华夏文明在甘肃》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另主编《晨读时间》《甘肃中小学生诵读经典》等语文教学与研究用书百余本,出版《用诗意的心情生活着》《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美丽语文》等专著多本。

责编丨观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