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摄影姥 2019-10-29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晚香》齐白石

荷花是齐白石比较喜爱的题材,他一生画了不少荷花,粗略计算,应有近百幅。齐白石爱荷花,是有原因的。在1917年的一本册页《荷花》中他特别题句:“出污泥而不染,余与张五皆足与此花流匹也。齐大并记。”可知,荷花孤傲不染的花品与齐白石的心性非常契合,这也是齐白石屡屡画荷花的一大原因。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中国画家爱画荷花,远的有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和恽寿平,近代的中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李苦禅、石鲁等,都是画荷妙手。八大山人的荷花残败荒凉,恽寿平的荷花工笔规整,吴昌硕的荷花金石味浓,齐白石的荷花豪放大气,张大千的荷花婀娜多姿,潘天寿的荷花刚健挺拔,刘海粟的荷花泼彩浓艳,李苦禅的荷花铁笔酣畅,石鲁的荷花夸张简练,每个人都对荷花有自己的刻画和解释。但若论最奔放写意、淋漓痛快,则非齐白石的荷花莫属。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齐白石画的荷花也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晚年的荷花墨色淋漓,色彩艳丽,穿插繁密,笔势豪放,将荷花的写意描绘推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齐白石早期画的荷花,偏于墨色,设色极少,构图每每十分简单。还是八大山人风格的写意文人画。1925年开始画面稍有些变化,有了少量的颜色,但并不突出,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齐白石开始尝试发挥色彩的功效,实现由水墨到色彩的过渡。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上世纪20年代末,齐白石的画风开始发生变革,逐渐有了自己个人的面目。这一时期的他,在画题上也每每有所欣喜表露。在1927年的一幅《残荷》上,齐白石题写:“作画剩色,灯下画此,竟落落大方,记之,三百石印富翁。”1929年,齐白石画了《鸳鸯荷花》,他题画曰:“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心庵弟今携来加题记,其意在珍重,白石惭愧万分。”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70岁前后,是齐白石自认为“画稍可观”的时期,此时正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齐白石开始衰年变法,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是色彩比以前更加突出,画面更艳丽了,不再只有以前的孤冷,而是墨色均衡,以色彰墨,色彩浓艳。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齐白石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前的荷花大多是学古人的,主要是学八大山人,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为了更好地画好荷花开始多次写生。上世纪30年代始,齐白石带色彩的荷花作品多了起来。但总体看,这时的荷花画作设色还比较淡一些,无论荷叶还是花瓣,色彩都是以淡雅为主。齐白石非常善于画枯荷,他画秋天的枯荷,荷梗穿插有致,莲蓬就有24个,并没有给人一种残败之感,反而觉得枯荷的壮烈与秋天的美丽。此时的齐白石,画荷花已然没有了原来的简洁,而是繁上加繁,画面一度很少再留空白。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上世纪40年代,齐白石的荷花色彩愈加浓艳,构图大多繁复,画意更加生动。齐白石画荷花有时也常配些鸳鸯、游鱼、鸭子、翠鸟、蜻蜓等配景,以增加画面的活力和情趣。他曾说:“画花卉必须有虫鸟陪衬才更生动。”新人结婚他多画《荷花鸳鸯》,表达祝福之意。他画的《晚香》,上面有一只蜻蜓,下面画了两只鸭子,并特意在画上题句:“余作画每兼虫鸟,则花草自然有工致气,若画寻常花卉,下笔多不似之似,决不有此荷花也,三百石印富翁并记。”这里讲了他作画喜爱兼画一些草虫,以求得花草有“工致气”,但是画常见的花卉,追求一种“不似之似”,就是写意的概括性,貌看不似,但其实神似,此为齐白石晚年绘画的一大理念。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目前见到的齐白石最后的荷花图是他96岁画的,笔力遒劲,不见有半点败笔。晚年的齐白石画荷花,画面更加自由了,用笔更加概括了,可谓妙笔生花。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孤傲不染 痛快淋漓

齐白石一生爱画荷花,因为荷花最适合写意,因为荷花最符合他的心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