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的病位在——肺卫。 2.感冒病证多发季节——冬春。 3.感冒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4.喘证的病变部位在——肺、肾。 5.喘证实喘的主要病位在——肺。 6.呕吐的病位在——胃、肝、脾。 7.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肺、脾、肾。 8.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 9.导致感冒的主因是——风邪。 10.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瘵虫。 11.肺痨的四大主症是——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12.“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13.“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14.肺胀病名首见于——《灵枢》。 15.“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16.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7.“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 18.“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19.“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 20.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21.《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22.惊悸,临床上多见于——实证。 23.怔忡,临床上多见于——虚证。 24.悬饮是指饮邪留于——胁下。 25.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26.属内伤咳嗽主要病理因素的是——痰、火。 27.属于胸痹主症的是——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8.属于痫病与痉证鉴别要点的是——痫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 29.属淋证主要病理因素的是——湿热。 30.五痹之说——骨、筋、脉、肌、皮。 31.五痿学说——筋、脉、肉、皮、骨。 32.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33.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34.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35.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痰气搏结,气道被阻。 36.呕吐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7.腹痛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失和,气血不畅。 38.痴呆的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39.厥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 40.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41.噎膈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42.咳嗽痰热郁肺证,其痰的特点是——痰多、色黄、质稠。 43.咳嗽肺阴亏耗证,其痰的特点是——痰少、质粘、夹有血丝。 44.胸痹气阴两虚证,其临床特点是——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45.胸痹阴寒凝滞证,其临床特点是——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46.尿浊的临床特点是——小便混浊,白如泔浆,尿道不痛。 47.膏淋的临床特点是——小便混浊,状如脂膏,尿热涩痛。 48.首先提出哮喘之名的医家是——朱丹溪。 49.将鼓胀称为“膨脖”、“蜘蛛蛊”的医家是——戴思恭。 50.首先指出噎膈病的基本病理为食道狭窄的医家是——叶天士。 51.首先记载“消渴”患者尿甜的医著是——《外台秘要》。 52.首先将痉证分为刚痉和柔痉的医著是——《金匮要略》。 53.最早提出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的医著是——《千金要方》。 54.强调脾、肾二脏在虚劳中重要性的中医著作是——《医宗必读》。 55.提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的医著是——《临证指南医案·郁》。 56.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 57.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著作是——《素问》。 58.“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 59.痰饮的治疗原则是——温化。 60.消渴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编辑:青柠
|
|
来自: 康泰wjr图书馆 > 《2019年(7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