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锁芳教授哮病证治经验

 杏林脉香 2014-08-09

史锁芳教授哮病证治经验

史锁芳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深得其传。史师从事中医肺系疾病的研究已20余载,对肺系诸病均有独特的辨治思路,尤善治疗哮病。对哮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均有独到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兹将其对哮病的辨治精粹介绍如下。

1.对哮病发病的认识

1.1风邪袭扰为哮病的始动因素史师认为,环境因素与风邪致病密切相关。首先,哮病可见诸多风象。临床发现尘螨、动物毛屑、花粉等变应原诱发的哮病,多发病突然、突发突止,发作时以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喉中哮鸣为主要表现,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盛则挛急”的特点。风邪外袭见鼻痒、眼痒、身痒、皮疹等风盛则痒之候。其次,哮病发病与风有关。对于气候变化诱发哮病,归为“肺风”之畴,属外感六淫致病。六淫之中,风为百病之长,又为百病之始。史师认为风邪为六淫之先,寒性体质遇风与寒合而致寒哮.热性体质遇风可化热而致热哮。外感风邪,触发引动伏痰,痰气搏结气道则见胸闷气急之候。饮食不当,进食鱼、虾、蟹等海膻发物亦可诱发哮病,属于“脾风”致病。脾失健运,痰生于脾,饮食不当,诱发“脾风”,痰阻气逆,则哮病作矣。哮病若因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情志变化者.责之“肝风”为患,属于内风之列。肝主疏泄,情志变化、忧思郁怒均会影响气机的条畅,诱发哮病。史师认为风邪袭扰是形成宿根的重要原因:风邪初袭,肺失宣降,

津液凝聚可化痰湿;外风不散,久伏于内,可化湿生痰,耗气伤正。总之,风邪既是诱发哮病的重要原因.又是哮病发作时的主要症状,还参与宿根形成。导致哮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因此史师提出风为哮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之说。

1.2肺鼻同病为哮病的一大特点  临床观察发现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者占哮喘患病率半数以上,变应性鼻炎常为哮喘先兆。史师认为肺鼻同病是中医学五脏一体观的具体体现,是肺系病变的不同表现。其基础在于肺为肺系之主、鼻为肺之窍,肺、鼻生理相连,病理相因;其根本为肺脏功能的失调。《严氏济生方》亦认为鼻病皆由“肺脏不调,邪气蕴积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又论“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化,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摄养乖方,则清气蕴鼻”。肺主宣降,鼻司清化,肺脏不调,导致邪滞鼻窍,见诸多鼻病:鼻失清化势必影响肺主宣降的功能,气机失畅则诱发哮病。

1.3胸痹候为哮病的基本证候胸痹之名见于《金匮要略》,哮病发作多见“喘息咳唾”、“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胸中气塞”诸症,此时运用传统的清化、温化、祛风等法疗效不尽如人意,《医方集解》亦载此惑“世医不知胸痹何病,习用豆蔻、木香、诃子、三棱、神曲、麦芽等药,坐视胸中之阳,亦相悬矣”。此时根据胸痹的病机,运用《金匮要略》通阳宣痹之法常豁然取效。由于此类哮病的证候与《金匮要略》所载胸痹相似,其病机治法暗合。故史师将哮病见胸部憋闷、气塞不畅、喉中鸣响,舌苔浊腻,脉象濡滑或细弦滑,治疗需用通阳宣痹之法。此哮病证候命名为胸痹候。

史师所论胸痹候源于仲景,却又为哮病专病而论,对于其病因病机、病理转化有独到的见解。其认为胸中之阳不得宣畅即为胸痹,胸为清旷之所,内踞心肺。心为君主,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若阴云笼罩。肺为气海,一有其隙,便致气病。气分阴阳,然胸痹者必为阴邪干之,因阴性气阖,阳性气开不为痹。且哮病宿有痰湿()内蕴,遇外感、饮食、情志之变,则与痰湿()互结,滞于上焦,阻升降出入往来之气,塞上下左右阴阳之位,致肺宣发宿降失司.肺气胰郁,升降失常,气道奔迫,发为肺痹。其适宜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风痰互结,清阳失旷,肺痹失展,升降失常。其病理因素以痰湿、痰浊为先,病久则化热、生瘀。阳邪本不致痹,然与湿浊黏滞之阴邪互结最易阻滞气机,故病机转化多倾向于痰湿/湿浊一湿热/痰热一痰瘀,亦可出现湿盛阳微的格局。

2.对哮病病机的见解

2.1“风痰阻肺、胸阳痹阻、肺失宣降”是基本病机史师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提出“风痰阻肺证”为哮喘发作期的重要证型,“风痰阻肺、胸阳痹阻、肺失宣降”是本病病机。风邪初袭,肺气壅塞,失于宣降,则津液凝聚而化痰湿;素体脾肾亏虚,痰湿生于脾,水饮生于肾。痰作为继发性病理因素,停聚于肺,遇风则与之搏结,壅阻气道,碍肺之宣肃、气之升降,则致气喘喘痰鸣。《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逆气与痰邪搏结.占踞于上焦空旷之地,胸阳被遏,气道壅塞,则致清气难人,浊气难出之格局,临床发为胸痹候。其中风痰阻肺是因,胸阳痹阻、肺失宣降是果。

2.2“本虚标实”为宿根本质  宿根的提出对哮喘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关于宿根的病理性质,“哮喘专主于痰”、“总不外乎痰火”等论颇精。纵览先贤之论,或有“痰饮、浊痰、寒痰”之异,但总不离“痰”;后世亦有倡“瘀血、肾虚”之论者。史师倡哮喘宿根并非“痰、瘀、虚”某一种病理因素的结果,实为哮病患者本虚标实的状态。本虚包括肺虚、脾虚、肾亏,标实责之于风、寒、痰、瘀、湿。其实际意义在于“宿根”为概括哮病病因病机的综合概念,是对宿根理论的升华——其为哮病发作期的主要病机,为缓解期的防治准则。

3.对哮喘治法治则的认识

3.1重视祛风,治分内外风邪致病有内外之殊,祛风之法,史师提出需抓住内外风的特点恰当选择其治法。外风始受于肺,具有夹寒和燥化两大特点。其法适用于感受四时外淫,尤其对于春季接触花粉、尘螨、进食海鲜诱发者。常用药物有:麻黄、苏叶、荆芥、防风、苍耳草、徐长卿、海风藤等。根据风邪兼夹,兼风寒者可配伍麻黄汤;若鼻征著,喷嚏、流涕不止者可加苍耳子散、麻黄附子细辛汤;若肺虚风蕴者常遵参苏饮、玉屏风散之意;风夹热毒多兼皮肤风疹湿疹.风疹湿疹现于上半身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风疹湿疹腹股下肢多见者宜配伍四妙丸;风入营分可与犀角地黄汤化裁。内风始生于肝,有肝风致痉和肝郁化火之殊。治需平息内风佐以治肝之药,药用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等息风搜剔之品。对于见痉挛性呛咳、胸喘、喉鸣可配合芍药甘草汤制肝缓急,以增平喘之力。史师认为此方轻则无效,芍药首次需15g,甘草可从15g起,如不效复诊甘草可增至30g。对于热哮者生甘草为佳,偏寒者宜炙甘草,寒热之象不显可生炙甘草等量合用。肝郁者可配伍疏肝法,柴胡疏肝散可加减为伍;化火者可仿丹栀逍遥散之意,择牡丹皮、栀子入药。

3.2师从古法,通阳宣痹针对哮病胸痹候的证治.需用通阳宣痹之治法。其法源自仲景,史师受叶天士、王孟英等启发,于通阳宣痹、开肺泄浊之剂中加入流气化湿之品,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本方,复入石菖蒲、杏仁、桔梗、枳壳、陈皮等品。对于痰湿较甚,见咽喉气管部发紧憋闷兼呕恶者,治宜清宣肺痹,以吴鞠通上焦宣痹汤最为适宜;痰浊化热见口苦心烦、胸脘满闷者,复人小陷胸汤、栀子豉汤清开苦泄;痰多口干,见舌苔腻,常予千金苇茎汤化裁;若痰涎壅盛、口黏胸闷、大便干结,喜用三子养清汤、苏子降气汤;若湿盛阳郁,胸闷口淡不渴,舌苔白滑,可予三仁汤淡渗通阳;若见湿阻阳微,胸闷怕冷,咳痰清稀者,则应复入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散,史师认为湿浊为阴邪,难化之时可少佐阳药,如桂枝、附子之品,此时用量宜轻。

3.3肺鼻同病,整体辨治  临床观察肺鼻同病患者多病程较长,受寒易发。久病气虚,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或素体气虚,风邪侵袭于外,引动痰饮,则致鼻窍不利、肺失宣降,则哮病作矣。治疗上见鼻病尚未及肺时,可仿《金匮要略》之意,见鼻之病,知先传肺,当先实肺。此类患者采用益气祛风治法即能获效,可选参苏饮、苍耳子散加减。肺鼻同病,治疗上需抓住风邪之因、气虚之本、痰饮之根,采用“益气祛风、宣痹化饮”的基本治法,以参苏饮、苍耳子散、射干麻黄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组成基本方,辨主次兼证化裁。风象明显兼有皮疹则复人消风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若表寒重,流清涕、怕冷脉沉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

3.4标本兼顾,治辨主次哮病之治,后世多奉《景岳全书》“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为总则,以为不可移易。然周仲瑛提出“发时未必皆实,故不尽攻邪,当治标固本;平时未必皆虚,亦非全恃扶正,当治本固标”的辨治思想,突出标本兼顾的重要性.似更符合哮病证治的需求,实为哮喘治则的发展进步。标本兼顾并非一概论治,史师对标本的把握:对于新病且病情轻浅者以治标为先。鲜用治本.治标不效又需从本着手。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祛风宣痹法、益气祛风法,此二法治标为主兼顾治本。对于久病见虚者.从张景岳“哮喘久发,气无不致虚,顾于消散之中酌加温补,或温补之中量加消散”之论,当予消补结合,消时兼补,寓补于消。在益气、祛风、宣痹的基础上,根据脏腑虚实配合补肺固卫、健脾益气、益肾纳气。对于缓解期。虚证为主,可法王孟英“治内伤须于虚中求实”之旨,把握脏腑虚实,分层次用药,补虚为主,兼顾祛邪。对于哮病反复发作,见寒热交混、虚实错杂、多脏同病之症者,治疗上最为棘手,因久哮之人,病变涉及肺(大肠)、脾()、肝、心、肾多脏腑。史师提出此时用药当以调理脾胃为重中之重.待脾胃健运后再从多脏兼调人手.常以六君子汤为先导。

4.结语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临床上中医治疗哮病疗效较好。以上为笔者总结史锁芳教授对哮病辨治认识,意在与同道共同探讨中医药辨治哮病的思路,充实哮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服务广大患者。扁桃体肿大伴便秘者加黄芩15g,配合槟榔行气通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