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青龙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 肺心病急发期咳喘

 柴桂苓 2016-09-20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 是治疗咳嗽上气 、 溢饮的代表方剂 , 现代临床用治 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 如急 、 慢性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 肺气肿、 肺心病等 , 只要辨证准确 , 疗效卓著。临床将其与瓜 蒌薤 白半 夏汤合用治疗肺心病急 发期 咳喘较 重者 , 疗 效 较好 , 现将临床一得浅述于下。

1 、小青龙汤证和瓜蒌薤白半夏汤证的病因病机
从《 伤寒杂病论》 原文来看, 小青龙汤主要用于咳嗽上气 、 支饮 、 溢饮等 内伤杂病 和外感风寒 的咳喘证。这些病证临床症候表现虽不尽相同, 但病因病机却基本相似。《 伤寒论》 4o 条云: “ 伤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气” , 《 金匮要略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云: “心下有水” , 说明水饮内停为其内因, 而外感寒邪则为其外因。平素 内有痰饮之人, 外感风寒之邪, 外寒 内饮相合上迫于肺, 使肺气不利 , 导致咳嗽上气的发生。咳嗽上气 日久不已, 伤及肺气,由肺病及脾及肾, 甚而及心, 而致水饮内停或饮停更甚。
瓜蒌薤 白半夏汤 主要用于胸痹 、 心痛证 , 其病 因病机《 金 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虽未直接指出, 但从全篇相关论述来看 , 不外“ 阳微 阴弦” , 即阴邪上乘 阳位 , 胸阳痹阻。至于阴邪为何 , 从方剂的药物组成可以看出, 当是痰饮。胸阳不振 , 饮邪上乘 , 阻遏胸阳, 气机不畅 , 故 出现较严重的胸痹证候。从 临床症 状 来 看 , 小 青 龙 汤 以“ 咳逆倚息不得卧” 为主症 , 瓜蒌薤白半夏 汤以喘息 咳唾、 短气 、 甚则“胸痹不得 卧, 心痛彻背” 为主症,二者病情各有侧重, 病机不尽相同,但都有喘 息咳唾不得卧 的相同症状 , 缘于二 者病都在胸膈 , 病 位相同, 痰饮留滞 , 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2、肺心病急发期的病因病机
肺心病多由慢支 、 哮喘等病发展而来 , 是由于支气管、 肺 、 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 引起 的心脏病。按其 临床 表现属于 中医学“ 肺胀” 、 “ 喘证” 、 “ 痰饮 ” 、 “ 咳嗽”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 , 此病的根源在肺 , 主因久咳损肺 , 伤及于心 ,使心气不足, 血脉瘀滞 ; 累及 于脾 ,脾失健运 , 痰饮内生 ; 累及于肾, 肾失摄纳 , 动则气喘。因此肺心病是本虚标 实 之证。在 急发 期 时, 则“ 咳、 痰 、 喘 、 肿” 成为四大 主症 , 表现出一 派实 象 , 究其 原 因, 是 “ 痰饮” 起着主要作用。有人认为 , 痰瘀伏肺是其基本病机 , 由于“痰饮”伏于胸膈, 平素即喘咳不休, 咯痰不止 , 复感风寒 之邪 , 咳喘明显加重 , 痰量骤增 , 肢末及唇发绀 , 不能平卧 , 并见肢肿尿少等症 。本病绝大部分在寒 冷季节或气温骤降时 发病, 寒邪易伤阳气 , 使肺 、 脾 、 肾、心之 阳更虚。因肺素有痰瘀 内伏 ,加之外 邪束 肺 , 使 肺 功 能更加 低下 , 肺气壅滞 , 因而 咳喘加重。肺失通调水道之功 , 发生水液停聚而成痰 、 成 饮。肺气 壅滞 , 助心行血功能无力 , 导致心脉瘀 阻, 血不利化为水 , 水邪 留滞 , 渐至颜面及肢体浮肿和 尿少。肺气为 外邪郁 闭和痰瘀壅塞 , 以致心血瘀 阻, 只有宣散外邪 , 涤除痰瘀 , 使肺气得宣 ,得降 , 则 水道 自通 , 瘀血 之证也能缓解 。


3、 治疗机理
由于痰瘀伏肺 是肺 心病 的主要矛盾 , 外邪引动伏痰是肺心病急发期的主要机制 , 因此必须及时宣散外邪 , 涤痰化饮 , 而小青龙汤正具这方 面的功能。小青 龙汤 由麻黄 , 桂枝 , 芍药 , 细辛 , 干姜 , 五味子, 半夏 , 甘草八 味药组成 。方 中麻黄开宣肺气 , 辛温发表 , 桂枝辛温 , 温助阳气 , 振奋气血 , 与麻黄相伍 , 驱邪外出; 细辛辛香走窜 , 既治寒饮射肺 , 又入 。肾经 以驱寒化饮 ;干姜温肺化饮 , 温运 脾 阳, 杜绝生痰之源 , 以治其本 。干姜 , 细辛 , 半夏内能温肺化饮降逆 , 外能辛散风寒。白芍配桂枝 能 调和 营卫 。五味子温肺化饮止咳 , 且散 中有收 ,防肺气 之耗散 , 炙甘草调 和诸 药。药虽八味 , 配伍严谨 , 温肺化饮 , 解表散寒之功颇著。但本方通 阳化痰散结之力稍有不足, 而瓜蒌薤 白半夏汤可弥补其不足 , 瓜蒌开胸利气 、 涤痰散结 ; 薤 白通 阳豁痰 、 下气散结 ; 半 夏燥 湿化 痰 、 逐 饮 降逆。与小青龙汤合用更 增加 了涤痰通阳散结 的力量 , 使 痰饮得化 , 气血得通。因此对于肺心病 急发期 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 用之最为适宜。


4 、临床体会
( 1) 无 论有 无恶 寒 发热 等 表证 , 只要 出现 咳 嗽 喘憋不 得 卧 等证 , 使用小青龙汤合瓜蒌薤 白半夏汤即有卓 效。不过要 根据表证 的
轻重有无 , 增减麻桂 的用量 , 因麻桂 皆辛热耗散之品, 用之不当或过量 , 势必耗 伤正气 , 加重病 情。因而表证轻或无表证者 , 麻黄用量要轻 , 以炙 为佳 , 或 去桂 枝 , 表 证重者 , 可适 当加重麻桂用量 。
( 2) 无论有无发热烦躁 , 皆可加人石膏一味 , 效果较好。但要注意石膏的用量 。若无发热烦躁者 ,用量宜轻 , 一般 以 15 —20 克为宜;如发热 烦躁 较 重 可用 到 60 克 左右。其理 在于 , 石 膏味辛性 大寒 ,与麻 黄相伍 , 既能宣泻郁 热除烦 ,又能肃 肺 发越 水气 , 所 以用 量 轻时, 其寒性可被温药所 制 , 取其辛散之性 ; 用量重时 , 可 同收宣泻郁热 , 发越水气之功。
( 3) 临床加减 : 痰鸣喘甚者, 加射干、 桑 白皮 、 葶苈子 以泻肺定 喘;咳嗽 重者 , 加蝉蜕 、 僵蚕 、 前 胡 、 桔梗 、 紫苑 、 冬花等以疏风宣肺止 咳;发热甚者, 加生石膏、 黄芩、 金荞麦 、鱼腥草等清肺泻热 ; 痰多者可合三子养亲汤化痰降气 ; 肿甚畏寒者 , 可
加炮附子 、 茯苓等以温 阳利水。



王 , 男 , 70 岁 , 2005 年 5 月 9日初诊 。患者慢 支病史 20 年 , 每年秋至春季病情加重 , 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 慢 性支气管炎 、 肺气肿 、 肺心病” , 一周前因外感 出现发热 , 喘憋加 重 , 自服退热 药后发热已退 , 现仍 咳嗽喘憋 , 胸盈仰息 , 痰白质 粘 量多 , 夜 不 能 卧, 心慌 , 嗜睡, 纳食可, 大便干, 下肢水肿。血压 : 115/ 70mmHg, 心率 : 96 次/ 分 ,律齐。观患 者 面色 紫 暗 , 颜 面 浮肿 , 两眼球结膜水肿 , 口唇紫绀 , 呼吸喘促 , 听诊 两肺 呼吸音粗 , 散在湿罗音 。两下肢 重度水 肿。舌 黯红 , 苔白腻中间有剥脱 , 脉弦滑数。
西医诊 断 为 “ 肺 心 病继 发感染” , 中医诊断为喘证 , 辨证 为内饮外邪 , 痰浊壅肺 , 心 肾阳虚 , 血瘀水泛。因咳痰喘症状较重 , 故 以宣肺散寒 , 涤痰化饮 , 通 阳散结为法 , 方用小青龙汤合瓜蒌薤 白半夏汤加减 : 炙麻黄 6g, 桂枝 10g, 细辛 3g,五味子 10g, 干姜 6g, 瓜蒌 15g, 薤白 lO g, 法半夏 lOg, 苏子 12g, 莱菔子 15g , 葶苈子 15g , 桑皮 15g, 冬花12g , 生石膏 20g , 太子参 15g, 甘草6g。7 剂 , 水煎服 。
2005 年 5 月 16 日复诊 , 喘憋稍减 , 大便 已畅, 仍 不 能平 卧, 乏力 , 心慌 , 嗜睡 , 咯 白粘痰 , 球结 膜水肿 、 口唇 紫绀 、 颜 面及下肢水肿皆无 明显改善 , 舌 黯红 , 苔 白中间有剥脱 , 脉 弦滑 数。治 疗 继遵 前
法 。上方去 细辛 、 冬 花 , 加 炙黄芪20g、 菖 蒲 10g 益 气 化 痰 开 窍。7剂 , 水煎服 。
2005 年 5 月 23 日复诊 , 喘憋明显减轻 , 夜 间 已能平 卧 3 ~4 小时 , 心慌气短嗜睡好转 , 口唇紫绀 、球结膜水肿 、 下肢水肿 皆减轻 , 仍动则喘甚 、 心慌 , 大便不畅 , 每 日 1次。舌黯红 , 苔 白腻 中间剥脱 , 脉滑数。上方去生石膏 、 干姜 、 菖蒲 ,加当归 15g 活血通脉 , 枳实 lOg 行气导滞 , 白芍 15g 敛肺缓急。7 剂 ,水煎服 。
2005 年 5 月 30 日复诊 , 喘憋轻 , 夜 间 已能平卧 , 活动后心慌憋气 明显减轻 , 大便 已畅, 球结膜水肿消退 , 双 下肢 轻 度水 肿。舌 黯红 , 苔 白腻 中间剥 脱 , 脉 弦 滑数 。上方去枳实 , 加茯苓 15g、 菖蒲 10g
健脾益气 , 化痰行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