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

 历程说 2019-10-29

我们都明白,人的时间有限,所以读书就要读好书,看名著。这无可厚非。但作为初涉阅读世界的小学生,绝大多数孩子,对绝大多数名著根本看不懂,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让他们去读名著,势

儿子学校就给孩子们布置了必读书,其中大多数是名著。我们按要求买了些,比如《骆驼祥子》、《简爱》、《童年》等,我们自己也买了些,但儿子读得不多。每次要求儿子读,他都只是翻翻,他说名著实在是无趣,读不进去。

儿子说的是大实话。大多数名著不像童话,不像有些儿童文学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像科学书籍那么神奇而富有趣味。

但凡名著都是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刻的领悟,对思想高度的概括,其思想深隧,饱含哲理,语言精辟,逻辑严密。所以,读书确实需要读好书,看名著,才能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人文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们该如何处理“读好书”与孩子“读不懂名著”这个矛盾呢?

一、  名著阅读需要“引领”。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有限,阅读储备量也不够,而名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非常深刻,思想跨度非常大,一般的小学生很难看得懂。所以如果要看名著,可以从那些经过名家精简的青少版名著入手。这些精简了的名著,通俗易懂,思想跨度不大,孩子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阅读,通过名家的改版引导,逐步过度到原著阅读。

很多人反对精简版名著,说它不仅破坏了原著的原貌,而且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这需要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当你的阅读水平不高,人文素养还很低时,就拿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你直接让他们去看名著原著,可能会像看“天书”一样,云里雾里根本理解不了。读不懂就不会有阅读的兴趣。这时,我们是选择强迫孩子看他不懂的“天书”好,还是让他看通俗易懂的简易版好,答案肯定是后者。当然,如果只停留在看简易版的名著阶段,收获肯定不大,阅读水平也难于得到提高。

那要如何引导孩子去阅读名著呢?

以我读《论语》为例。

学生时代,我对《论语》是敬而远之,那些“之乎者也”不仅难懂,而且枯燥无趣。虽然如此,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观,让我内心一直向往它,所以买过很多原著版或翻译版的《论语》,也会偶尔翻一下,但由于看不懂,更别说引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一直没有爱上它,也一直没有完全的看完过它。直到一次在新华书店,偶尔看到冯家禄注解的《论语三解》一书,觉得注解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买回后一口气看了两遍,我才开始对读《论语》上心。于是趁热打铁,接着又连续读了两遍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时我真正爱上了论语。为了继续深入读下去,我又买了名家钱穆的《论语新解》来读。钱穆版是我看过的对照注解最全最广的版本,但由于钱穆的注解全是半白半文,读起来一知半解,非常吃力,所以读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停下来了。

为了读懂名家经典钱穆版《论语》,我开始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于是买了朱永新主编的嵌式阅读青少版论语来读,以逐步提高对论语的理解。这个版本注解的不错,不仅有白话翻译,也有智慧评析阅读,他让论语与生活发现关系,这样的注解更贴近生活,也就更有吸引力。缺点是对成人来说,它是精简版。现在我又把《论语新解》和《纪连海谈论语》对照,两本书同时读。由于《纪连海谈论语》更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而且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去阐述论语所蕴含的道理,这样我可以通过它的阅读,去注解或者是导读《论语新解》。果然,现在读钱穆版《论语》就轻松许多。

可见,不同作家对《论语》的注解、导读,是引领我读懂《论语》的老师,是他们一步一步让我爱上《论语》。

再举一个现代文学名著的例子。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举世闻名的名著,但我一直没有去读它的动力。《老人与海》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写了一个老人出海打鱼,遇上一条大马丁鱼并与之搏斗的故事,中心也就是“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种名著,如果小学生去读它,能被它故事情节吸引的孩子肯定不多,能读懂它的就可能更是凤毛麟角。我也如此。

直到有一次在广州图书馆,读到了一本麦家等四位作家写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一书,其中麦家对《老人与海》的评析,让我立即对《老人与海》产生了兴趣。回到旅馆后,立即用手机找出,一口气读完了这遍中篇小说,由于意犹未尽,回家后又读了一遍。

从我对名著的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如果读名著前,能先从别人,特别是名家对名著的评析中,了解名著,熟悉名著,通过他们对名著的引导,再去读名著,更能够建立我们与名著之间的关系,也更能拉近我们与名著之间的距离。这样,也就更容易读懂名著爱上名著。

那么,作为还是小学生的孩子,又该如何引导他们读名著呢?必会破坏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  引导孩子和名著建立亲密关系。

小学的孩子,还不太会像我们大人一样去读名著的各种评析、名著导读,那么对他们最好的引导者就是父母。父母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与孩子共读一本名著,通过共读,帮助孩子理解名著内容,共同探讨名著内容,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看不懂而排斥名著。

如果父母有时间,能在推荐给孩子前自己先看一遍名著,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就能让推荐更有针对性。比如,你可以把你书中的内容等故事情节,用你的话分享给孩子听,通过你的分享,达到吸引孩子的目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通过朋友的分享了解了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一书,我借朋友的书看完后,觉得确实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也觉得很有必要推荐给儿子读。于是自己又买了一本,并在他面前,大谈特谈此书的好处,把我对此书的读后感受,及书中可能吸引孩子的内容分享给儿子听。比如我讲了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北见”受到高年级孩子霸凌的故事给儿子听,其目的是在儿子心中建立此书的“好书”形象,以吸引他。果然儿子心痒痒,在我的要求和吸引下,他略读了此书。

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要求我们一起再共读此书。

所以,对孩子读名著,我们不能一味的、以任务的形式去要求,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与需要他们读的名著之间,建立亲密的阅读关系,只有在他们认识了所要读的名著各种优点后,他们才可能捧起它。就像交友一样,通过一步一步认识对方的优点,才会相交相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