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衣节的来历及传说1

 钟家台 2019-10-29


寒衣节又叫送寒衣节、烧衣节、授衣节、祭祖节等,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此时正值秋去冬来,北风送寒,人们在为自己和家人添置棉衣的同时,也想到那些已故的亲人。为使他们在另一世界免受冻寒之苦,便在这一天祭奠他们,焚烧纸做的棉衣棉被,以这种特殊方式为他们送去寒衣,送上温暖,寄托对他们的哀思和怀念。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寒衣,指御寒所用的衣物。据《东京梦化录》中说:“城市内外,于九月下旬,即买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以备十月朔日(指初一)献烧”。《河间县志》中说:“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旧时,祭墓、烧纸钱和纸衣,表示给亡者送衣物、钱币。今民间的上坟烧纸”。《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说:“十月朔……市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指和中元节的仪式相同)”。而《张北县志》就有更为详尽的介绍,说:“十月初一日,谓之”鬼节“,各家祭扫祖墓,并以五色纸剪制衣裤,用纸袱盛之,上书祖先名号(指在衣物上,写上收衣人的姓名,以免误收),下书年月日、后裔(指子孙,即寄物人的姓名)某某谨封,照式制若干份(写一样的内容,制作数份),焚于墓前或焚在门前,取其子孙为祖先添衣之意”。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

1、有关寒衣节的来历,版本有多种,最早的是来源于周朝的腊祭日,这天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而时间恰好在农历十月一日,而在之后的《诗经》、《唐大诏令集》、宋代的《岁时杂记》、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都有记载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内容,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有具体提到“寒衣节”时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2、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