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某公司老总给员工搞了一个福利,只要拿着公司的工牌去到公司楼下的商店买东西都会打折,而且最多可以打七折,有一次一个员工忘记了自己的工牌,在结账的时候他就非常的后悔,结果店员给他打了五折。 今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大数据“杀熟”做了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些情况,比如同一趟航班买前一个价,买好马上降价。同样的网约车起始点和距离都一样,今天显示是52块钱,明天就变成了48块钱。明明购买了某App长期的死忠会员,但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竟然比别人多花了钱,或者刚买完,价格第二天就变了? 恭喜你,已经成功了加入了被大数据“杀熟”的队伍。 不得不说,如今的大数据杀熟现象越来越普遍了,尤其是在线旅游企业,他们利用大量的消费者信息和数据来杀熟。 杀熟的好处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个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一个经济学概念——价格歧视。 说白了,就是同样的服务和产品,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用户。 搞价格歧视的目的其实非常明确,就是利益最大化,这也是商业公司的一个终极追求目标。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愿意买单的人就越少,因此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销量和利益,就会在定价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样说也许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假设某个商品它的定价是100块钱,这个时候,它能够卖出100件,那此时收入应该就是1万元,那么如果这类公司想多赚一点怎么办? 那就将定价差异化,比如说一部分卖100,一部分卖150块,这时他的收入就有可能会增加一些,而且利润也会增加。 同物不同价,这种现象在线下的商业模式中是很难实现的,更多的情况,是按照购买数量去划分价格。 比如你在小卖部买一支雪糕要4块钱,如果你去批发100支雪糕,可能只需要2块钱,这种“批发价”其实我们都觉得习以为常了,因为它的规则是非常透明的,而且针对的是所有的人而不是单个的人。 但是互联网大数据,把价格歧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过去,线下商品的价格标签都是统一的,不同的消费者看到的都是统一的价格,商家没有办法判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但是在互联网上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都只是一块屏幕,这些屏幕将消费者区隔开来。如果你不特意去找另外一个人进行比价,你根本无法知道现在这个屏幕上的价格到底是统一的价格,还是针对你个人的定价。同样的衣服,对你标价是900,对别人,可能就是800! 那么,大数据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达到“杀熟”目的,有两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一结合,恰好做到这两点! 得益于大数据的发展,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根据你的个人属性、历史行为,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你的用户画像。 比如数据检测到你“不差钱”,买东西都没用过花呗,那么定价就可能高一点,而如果检测到你平时“省吃俭用”,货比三家,那么定价就可能低一些。 在算法面前,大数据可以区分不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以此来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那么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最容易被“杀熟”呢? 一是旅游,酒店住宿,网约车,电影票这种“享受”类服务。 因为这类消费大多数是一次性的,你很少在报两次同样的旅行团或是看两场同样的电影。 好在这个月文化部已经针对大数据杀熟、非法删评论等当前业内存在的热点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至于后面执行如何,我们还需要继续监督。 第二类,是购物类的电商app。 如今,各种类似双11的促销越来越多,门类和玩法也五花八门,有时候买东西前,你要领一大堆的优惠券和学习各种优惠组合的模式,绕着绕着,很容易把自己给绕进去。 在去年的双11过后,不少网友发帖吐槽,说发现双11后有些商品价格更低,或者发现其实双11并没有降价。 其实呢,这些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用户再精明,也精明不过商家的“算法”。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诱导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商家设置好的陷阱,今年的双11也快到了,电商们又会玩出哪些“杀熟”手段呢? 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些避免被“杀熟”的小技巧:
目前来看,大数据的杀熟现象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消除,无相君希望大家可以提高防范意识,反击价格歧视! 来源:九州纵横官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