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一视一界 2019-10-29

   唐代之时,饮茶的风气已经颇为盛行,无论上层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饮茶之风都大为流行。当时唐朝皇室喜爱的珍品是阳羡唐贡山所产的“贡茶”,因产量很少,故而十分名贵。那时阳羡茶必须要在清明前进到都城长安,茶一做好,立刻快马加鞭传送,一夜之间奔行千里。到朝廷后,必先荐宗庙之后赐予重臣,并以茶开清明之大宴,此茶之身价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宫廷的重视,官府开始培植茶树,于是茶树从野生发展成为农作物来栽种。接着,在上层的带动下,民间也有了种植,因此“茶税”开始出现。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对于上位者的喜好和重视,民间往往也群起效尤,饮茶遂于唐代成为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各大都市茶肆到处可见,《茶经》记载:“……谢安、左思之徒,似皆茶饮,是以与时俱广,浸于世俗,至国朝而盛,两都荆州、渝洲诸地,已为每家必饮之物”。这是对茶饮盛行的情况的描写。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也记载:“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在诗风盛行的唐代,咏茶之作,也是不胜枚举。        陆羽和他的《茶经》在茶道历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唐代还有很多名家。继陆羽之后的茶道名家非卢仝莫属,他隐居于少室山,自号玉川子,留下著作《玉川子诗集》。他嗜茶如命,所写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妙趣横生,其中名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和卢仝“七碗茶”更是后来品茗者传诵不已的话题。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简称七碗茶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神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合得苏息否?
   

   唐代时,不仅国内饮茶,也影响了其他各国。“榷茶使”(宋代称为茶马司)掌管对外茶叶的输出。另外,当时来华留学生很多,数日本人最多,日本僧人最澄学成之后把茶苗带到了日本,自此日本开始植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