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子胤礽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真实历史上,胤礽为何被康熙废掉?

 般若波罗蜜多8 2019-10-29

历史记载胤礽的实际形象。

一、血统高贵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皇后赫舍里氏。名门世家,位份十分尊贵。她是索尼的孙女,她父亲任领侍卫内大臣,叔叔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康熙与赫舍里氏婚后曾经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皇后体质虚弱,一年后再次怀孕,后来产下胤礽。生产当日,赫舍里皇后却因难产而死。

两人虽是政治姻缘,但康熙对赫舍里皇后还是相当宠爱的,而胤礽是皇后留在世上唯一的骨血,是两人少年夫妻真挚感情的结晶。所以,康熙对胤礽是万般宠爱。早早就立为储君。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 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二、少年英才

对于胤礽的培养,康熙是下了苦心,选择名师大儒,精心栽培。胤礽六岁拜师入学,先后有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儒名士担任老师。

胤礽也不负期望,少年时节就文武兼备,满汉皆通,才能出众,书法、字画、骑射皆精。

【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骑射,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圣意大悦。时太子睿龄方六岁。】――《清实录》

【书法端重藏锋,俨然名帖。】――《清实录》

【皇太子书法,八体俱备,如铁画银钩,美难言尽。】 ――《康熙起居注》

【青宫睿学孰敏,即法书一端亦超越前古而冠弁百王。】――张英《笃素堂集钞》

【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虞之间。】――汤斌《汤子遗书》

【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清史稿》

三、刻苦学习

胤礽的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读书认真。少年时节就能从容应对儒学经典考察,并能有自己的独到观点。

【上沿途观书,每至齐家治国、裨益身心之处,及经史诸子中疑难者,上必将意义本末善为诱掖,旁引曲谕,一一启发,教之通晓。皇太子心领神会,从容奏对。言词温雅清朗,即侍从近臣不谙文义者,经天语研究讨论明晰,亦皆欣然,不自知其手舞足蹈也。】――《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洞彻书理,开卷即讲,毫无迟疑,毫无遗漏。虽皓首穷经之士亦不能至此。此皆皇上豫教深宫,皇太子夙夜勤学,故如此融贯耳。】――《康熙起居注》

【在行宫御前,几案周环,皆列图书。上或翻阅书史,或书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诗赋,常至夜分,为时甚久。皇太子在傍读书,未尝先寝。】――《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复坐,侍卫捧置纸笔于案。时盛夏初伏,溽暑炎热。皇太子凝神端穆,冠服严整,仪度从容,伏案作书,持笔甚敬。】

【于时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挥扇,不解衣冠,端坐无惰容。】――《康熙起居注》

三、谦逊温和

胤礽对老师十分尊重,谦虚求教,温和体谅。

【皇太子令旨曰: “皇父虑予幼稚,未知勤学,日以为念,即一字一画无不躬亲详视,勤加训诲。予性不敏,于皇父睿旨虽未尽能领会,然何敢不殚心竭力从事于学?四书、《书经》、《易经》略能背读。既恭听皇父讲解,今复举行大典,设立讲员,敢不佩服《易经》蒙卦之义。况尔等皆学问渊博,品行端方,可以倚任,所以皇父著尔等为予讲官,此正予重道崇儒之日也。今特于尔等进讲时,停其行礼侍立,赐坐进讲,庶得从容讨论,便于问难,可以讲解多时。”

(汤斌,尹泰,郭棻等奏)臣等恭听,不胜惶悚,遂呈奏曰:“臣等谫陋微末,学问粗疏,蒙皇太子勤学重道,孜孜不已,特加旷典,优待臣等,殊不克当。仍应行礼侍讲,以抒微悃。”

未蒙皇太子俞允,复奉令旨,谆谕臣等曰: “予意已定,实出至诚,尔等其勿固辞。”恭请皇上敕谕,令照旧例进讲。

久之,侍卫等进皇太子膳。皇太子令旨,命赐诸臣食。】――《康熙起居注》

这是说,胤礽出阁讲书,感激诸位老师,谦虚地表示自己学业仍然不够精深,真诚聘请诸位饱学之士充任讲官。请老师们都坐下讲课,以便多讲一会。 诸臣都诚惶诚恐,奏请康熙请太子收回成命,但太子再次表示自己的诚意,希望不要推辞,最终康熙准允,命诸臣遵太子意,坐下讲课。

康熙37年,太子接见大画家王翚。。召见时,胤礽与他坐在一起吃饭,还送给他一支好笔,最后写了“山水清晖”四大字赠于王翚。这使王翚深受感动,高挂家堂,来访的客人都非常羡慕。

【皇太子曰:“圣人二字予何敢当?”】――《康熙起居注》四、恭顺孝敬

胤礽对父亲十分恭敬孝顺,感情挚诚。

【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皇太子允礽,累月以来昼夜在朕前守视汤药,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清实录》

五、善于理政

【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实录》

【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

【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清史纪事本末》

六、众人称赞

这么好的孩子,大家自然是交口称赞。

老师汤斌评价:

【皇太子聪明天亶,以致学问有成】

【皇太子乃天亶聪明,故当此髫年,学即大成。】

汤斌学问渊博,但教辅胤礽却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误了胤礽的学业。他几次请辞太子讲官,都被康熙驳回。胤礽却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得不到老师认可,就更加勤奋学习。

外国人对胤礽的评价也很高。

【这位现年23岁的皇太子和京师里的同龄王侯一样,长相清秀,身体健壮,在皇子中也是出类拔萃。皇太子的侍臣及朝廷大臣对他都评价甚高,人们深信他日后将像他的父皇那样,成为历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洪若翰和刘应两位神父抵达北京时,康熙皇帝正卧病在床,不能像往常那样亲自召见他们。皇太子听说这两位神父聪明练达,便召见了他们,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实际上,可以看出皇太子已经明晓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因此,和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意见一致,他也认为儒教和天主教具有共通之处。】――(法)白晋《康熙大帝》

康熙本人对太子胤礽也是评价很好的。

【皇太子允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

如此优秀的储君,为什么又被康熙两废两立,最终放弃了呢?

难道太子胤礽做出什么恶冠满盈的事来了吗?

也不是,胤礽最终被抛弃,问题不在他身上,真正的原因还是在康熙这里。

一、胤礽的储君身份

胤礽是清朝很小年龄就以储君身份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前面的顺治和后来的嘉庆都完全不同。

胤礽很早就被立为太子,有两个坏处:

1.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每个皇子都有的登监大宝的机会,被你一个人早早独占,大家心里会高兴吗?

每个皇子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大多是些不受太子赏识和重视的人,当然不愿意看着胤礽坐上皇位。那么他们当然会尽量找到胤礽的缺点,并逐步放大,甚至无中生有,进行丑化。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

过早的立储,使胤礽在众兄弟中始终处于被孤立的地位。

2.幼少立储,不出意外,那就是未来的皇上啊。

即然是未来的皇上,那么忠于胤礽就是忠于未来的皇帝,总有一些臣子提前留个好印象,以图前程,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而康熙又数次让胤礽以储君身份监国理政,那么,站在胤礽这边的人自然越来越多,当势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候,康熙的皇权自然就受到挑战。

四十年的太子,老不死的皇上,能不产生权力矛盾吗?

二、康熙的过分溺爱

胤礽生而丧母,又是钦定储君,少年聪颖,却从来没有获得母受,对康熙十分依赖。康熙对他疼爱至极,满腔父爱,渐成宠溺。

康熙远征给太子写信:

【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内蒙一带草原上野兔多而肥硕,康熙帝见到了一只五斤多重的兔子。他特意问胤礽:

“京城之兔不知有如此重者乎?”

儿子回复闻所未闻,康熙帝十分得意地断言:

“皇太子一欠缺处,为未见如此丰满之兔,内心颇觉遗憾。”

胤礽表示要出征与父皇汇合,见识一下肥兔。

康熙:【朕二十三岁时,岂知有如此丰盛之兔乎?何必着急?今噶尔丹事若竣,朕等何处不可行?勿气恼着急,慢慢等待!何必着急。】

父子之情,溺爱满满。

康熙18年,京城发生地震。朝臣请求停止正在营造修建的宫殿,康熙命令,除了奉先殿和皇太子宫外,其余皆停建。

康熙25年,康熙规定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大臣要对太子行两跪六叩礼,同时下旨,太子的名字也要避讳。

朝鲜国王因在奏表内没有避胤礽的名讳,遭到康熙严厉斥责和惩处。

过分宠溺,使胤礽逐步骄狂性躁。

有一次,胤礽因认为知府陈鹏年招待自己不周,勃然大怒,差点把陈鹏年杀掉。

胤礽性情暴躁,居然当着康熙的面殴打老师。有一次将老师徐元梦臭骂一顿之后推进河里,然后又捞起来打。

在康熙面前尚且这样,对其他人当然更无礼了。

皇帝与储君、父亲与儿子、兄弟之间,臣子之间,各种矛盾逐渐加深,激烈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初废太子

胤礽“赋性奢侈”,康熙命太子的乳公凌普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以便太子取用物品。康熙外出,住的是棚屋陋室,而胤礽却挑三拣四,还纵容属下四处敲诈勒索。

康熙在宫中兴起节约运动,自己和后宫的各方面都缩减节省,而太子却依然故我,各项用度和仪呈比康熙还阔大。

康熙29年7月,康熙出兵宁夏时因生病,想念太子,于是谕旨皇太子并皇三子胤祉前来探望。胤礽却“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康熙认为此子不孝,非常不满。

胤礽僭越违制,居然用起了皇帝才能用的东西,令康熙不能容忍。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

康熙42年,胤礽的死党索额图以“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被康熙逮捕的,不久便死在牢里。 索额图死后,罪名由“妄行议论国事”,扩大为“密谋大事”。

康熙47年八月,康熙率众皇子去行围打猎,中途十八子胤祄生病,留在拜昂阿,康熙回銮去看视,太子胤礽伴同。康熙却说,胤礽丝毫不关心弟弟的病,而且“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帐篷),裂缝窃视”。

康熙又说:“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继续“行围”,太子胤礽与皇长子胤禔均在身边。这月十六日,康熙召集诸王大臣,宣布了胤礽的罪状,边哭边说,说完自己就气倒在地上,当场把胤礽废去太子之位,并交给皇长子胤禔看管。

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与阿尔吉善,和胤礽的两个格苏尔特(侍卫官)哈什太与萨尔邦阿。这四个人在太子被废之时,一齐砍头。把内务府总管凌普免职,抄家。

现在大家该明白了,胤礽初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皇权之争。

废而复立,立而复废

皇三子胤祉参了大阿哥胤禔一本,说胤禔雇了一个喇嘛巴汉格隆,用邪术咒得胤礽发疯,做出很多悖逆的事来。

胤礽也很“配合”,在父亲病榻前衣不解带地侍奉着,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康熙也终于释怀,认为胤礽错误不断,是因为大阿哥的诅咒所致。

康熙于是就圈禁了长子胤禔。

康熙58年,有人奏请复立胤礽。康熙指出,之前索额图规定与自己几乎等同的皇太子冠服、仪仗,超越礼制,才致二阿哥变坏。

康熙皇帝就开始替胤礽开脱罪责,赐死、贬斥、罢免了一批陷害胤礽的人,并对一些对皇位有企图的皇子进行打压。

康熙查出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一怒之下,将胤禩免职锁拿,同时把曾经给胤禩相过面的术士张明德抓了起来,还把得罪过胤礽,阿附胤禩的镇国公普奇也一并交议政王大臣审理。 审理以后,胤禩被革去见勒爵位,成为“闲散宗室”,张明德被凌迟处死,普奇被革去公爵。

康熙强调说太子居住过的宫殿风水不好,大概从那时起太子就被鬼附身了。

康熙48年三月,康熙重新立胤礽为太子。

但在康熙51年九月,康熙却又把胤礽废了。这一次的罪名,是胤礽替步军统领托合齐等几个获罪的贪官潛通消息。

康熙将胤礽禁锢在咸安宫,但不许出去,也不许与人交往。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为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说胤礽是疯了。但实际上呢?

【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长而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

仍然是因为胤礽结连党羽,有图谋之心。

其实,从《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等各种史料中,并未有多少胤礽有太糟糕的记录。

《纪事本末》中形容胤礽“性仁弱,无矫饰”,“为政务宽大”,故不为康熙所喜。

所以说,胤礽并非是因为“无能”才被废黜。

《清史稿》记述:“有为蜚语闻上者,谓太子昵比匪人,素行遂变”。

当我们再看看两废两立之间,倒下去的各色人等,其实并不难发现,真实的原因仍然是皇权之争导致了父子反目,一切都是为了那张龙椅。

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