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废黜太子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一代雄主哭了!作为清朝最雄才大略的君主,康熙皇帝以往从未在人前哭泣。这次导致他在人前崩溃的原因,除了幼子十八阿哥胤祄的骤逝外,主要是因为皇太子、二阿哥胤礽在弟弟去世后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让其心痛、心寒。 也正是在这一天,老皇帝痛心疾首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废太子!胤礽本是大富大贵之命,刚满一岁时就成为大清唯一被公开册立的皇储。到如今,已是第34个年头。但康熙突然做出这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天下哗然。 康熙废黜太子 在之后临时召开的诸王大臣训示大会上,人们似乎能找到胤礽被废的真正原因。 据康熙哭述,他自己巡视地方从未敢扰民,而胤礽倒好,随巡塞外多日,不仅纵容下属恣意扰民,还敢遣使截留外藩进贡,破坏会盟。更重要的是,从索额图倒台之日起,胤礽便一直图谋着给他这个外叔公翻案复仇。 另据大阿哥等奏,在大伙巡视塞外期间,胤礽曾多次派人阴谋接近大帐,窥视康熙的一举一动,令老皇帝心感不安,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康熙最后总结道:“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决定宣读完毕后,55岁的康熙仆倒在地,涕泣不止。而在一旁听训的众臣及废太子,除了边哭泣边恭请圣安外,束手无策。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同日,太子正式被废。虽然废了太子,看起来于国有利,但对康熙而言,打击却是巨大的。依照满族旧制,皇帝生前不立储君。就连康熙登基,也都是在顺治帝病重时,由孝庄太后一手触成的。胤礽襁褓成太子,可见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太子童年时,正值“三藩之乱”,康熙却始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悉心照料他的起居。 为了让太子茁壮成长,从胤礽6岁那年开始,康熙就为他延请了多位当世大儒,如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为太子师,教其四书五经。 除熟读经史子集外,满人擅长的弓弩骑射也是胤礽日常修习的主要科目。 那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多打着“学术传教”的幌子来华。每逢遇到这样的外事活动,康熙总会让太子参与接见,在外国人面前展露这位大清皇太子的储君涵养与风度。 经过康熙多年的悉心培养,才20岁出头的胤礽便文武双全,代父监国,获得满朝文武的一致盛赞。如今,废了太子,意味着大清国的政治招牌丢了,政权后继无人。 古往今来,为了争得金銮殿上的宝座,兄弟阋墙屡见不鲜。废了胤礽,谁堪举这万里锦绣河山?康熙心里难受,一时半会也没有答案。要怪,他只能怪自己太能生了。除了被废的胤礽,这个时候,康熙至少还有12个成年皇子。其中,胤禔、胤祉、胤禩、胤禟、胤䄉、胤禵等,都曾明确展示出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 夺嫡的皇子们这边二阿哥刚倒台,大阿哥胤禔就忙了起来。康熙委托胤禔负责看管被废的弟弟。不过,自从胤礽到了胤禔手里,他就无时不刻不想这个弟弟赶紧死。毕竟,按照中原王朝“立嫡立长”的立储规矩,身为康熙庶长子的胤禔也是有机会搏一搏的。 可能是察觉到大阿哥的这股苗头,康熙在废太子时便言明:“直郡王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眼看自己夺储无望,胤禔干脆豁出去,向康熙举荐一人:八阿哥胤禩。他给出的理由是:“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 很明显,胤禔是故意说出这句话,名为举荐,实为揭发。他知道康熙最忌讳阿哥们相互保举,找人算命这种事更是大忌。因此他认为,越是举荐八弟,就越有希望将他一向看不顺眼的八弟拉下马。 听闻这个建议,康熙并没有当即表露出任何的不悦。他还想看看这个愚笨的皇长子背后到底还有什么策划? 果不其然,胤禔本着自己的“孝心”,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尽于此,康熙差点没背过气去。他没想到,这群皇子平日里兄友弟恭的,原来全都是在朕面前演戏,内心却龌龊到一个个巴不得对方赶紧去死。 现在,为了一个储君之位,居然都开始图谋不轨了,真不知道他们的心是不是肉长的?眼看事态严重,康熙干脆将所有皇子都叫到乾清宫,当面申斥:“朕已有旨,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为了让众阿哥足够警醒,康熙专门将“争储典型”胤禔、胤禩提溜出来单独教育。不料,拔出萝卜带出泥。 就在康熙准备重办八阿哥胤禩时,一向与胤禩素有深交的胤禟、胤禵赶紧跪下向康熙求情。两兄弟统一说辞:“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胤禟、胤禵的话无异于烈火烹油,故而话一脱口,康熙第一反应就是“拔剑欲杀之”,幸亏五阿哥胤祺死死抱住父亲乃止。 皇子们这么不省心,已让康熙怒火攻心,但这只是他身为一国之君需要面对的无数困境之一。此时,就连一向自诩天下太平的康熙盛世,亦乱象频发。 康熙四十七年,一向令清朝统治者坐卧不安的“朱三太子”又出来闹事了。所谓“朱三太子”,即清廷和民间对明朝崇祯皇帝第三个皇子的别称。 据《明史》记载,崇祯皇帝一共有7个儿子:长子朱慈烺、次子怀隐王朱慈烜、第三子定王朱慈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第五子悼灵王朱慈焕、第六子悼怀王朱慈灿以及第七子。 虽然在不同史料中,关于这几兄弟具体的排行和名字有不同的说法。但无一例外的,都表明了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身边仅剩包括太子朱慈烺在内的三人。 据传,当初李自成大军即将破宫之际,崇祯皇帝曾将三人召进宫,让他们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混入民间,并一再叮嘱:“万一你们有幸活下来,一定不要忘记光复大明社稷,替朕报仇!”之后,在多年的兵荒马乱间,这三位行踪成谜的皇子,一度犹如清朝统治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人谈之色变。 不过,这次清廷成功抓捕“朱三太子”实属意外。事件的源头,依旧是一场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民间暴动。那时,江浙一带旱灾频发。灾荒之年,吃不饱饭的人们只能铤而走险,上街抢劫以果腹。这是传统王朝难以破解的天灾动乱定律。 在给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批复中,康熙一再强调:“江浙少雨,唯恐盗案又多些。” 不料,康熙的批复刚到,苏州府属太仓州和浙江四明山同时冒出了一股打着“朱三太子”旗号暴动的盗贼。 他们一律头裹红巾,手持印着“大明天德皇帝”字样的圣旨,挨家挨户搜刮粮食,抢劫官库。 对于这名困扰了清朝半个多世纪,最终却不得不落草为寇的“朱三太子”,康熙也是哭笑不得。可事关大清帝国的社会和谐,身为一代明君的他,不敢稍加松懈。于是,在康熙的密令下,江浙、山东一带开始搜捕“朱三太子”有关人等。 最终,调查人员从抓获的四明山匪首张念一口中,得到了“朱三太子”的下落。顺藤摸瓜,有司很快在山东找到了一个名叫张用观的私塾先生。 经审讯,张用观交待,他曾用名王士元,真实身份是大明皇子朱慈焕,其父为崇祯皇帝。不过,他不是坊间传闻的“朱三太子”,他在兄弟当中排行老四,要算,也是“朱四太子”。 看到地方官递上京的奏折,康熙认为此事非同小可。他亲自督命户部侍郎穆旦为钦差,赴苏浙全权查办此事。 在穆旦的逼问下,王士元才和盘托出了他的身世之谜。据王士元交待,当年城破,他与兄弟们相继落入李自成之手。后来遭逢战乱,兄弟离散。他被李自成手下一个姓毛的将领带到河南,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 而后由于清军入关对起义军查捕甚严,年幼的他被迫流落民间,被凤阳一王姓乡绅认出。此人在前朝曾任过谏官,认得他,便将其带回家乡好生供养。为了行事方便,他遂认了这位王老爷为父,改名王士元,苟活于世。 过了些年,他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大户张岱霖家做私塾先生,遂改名张用观。不过,王士元始终坚称自己早无非分之想,他只想老老实实当一个平头百姓,耕读传家。鉴于王士元的“老实交代”,穆旦等人颇感棘手,便请旨康熙圣裁。 一个“朱三太子”折磨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如今真相大白。虽其年老体虚早已不具备造反之力,可当王士元是崇祯皇子的消息传入康熙帝的耳中时,老皇帝仍不免打了个寒颤。 作为被历史记载为圣君的他,当下批示办差众人:“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 康熙明白,“朱三太子”的真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心中对清廷的强烈不满。清军入关之后,并未全然改变过去的生活模式。特别是江浙一带,以多铎为首的军功集团,仍以战争的形式,在推翻南明小朝廷的同时,将屠刀伸向了普通平民,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战争悲剧。但事已至此,除了适当的施恩挽回,也必须加以重典,软硬兼施,方能震慑天下。就这样,75岁的朱慈焕被凌迟处死,他的儿孙也被杀。整个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无一幸存。 自那之后,“朱三太子”谋反活动曾沉寂了一段时间。可造成社会动乱的江浙旱灾却没有得到缓解,伴随着形势愈演愈烈,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先后爆发了聚众抢米风潮。即便远在京畿,抢米、盗窃等事件仍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但康熙一时半会也无心收拾,废太子事件内耗了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的心中,胤礽的行为变化,当是有特殊的病症困扰。为此,康熙试探性地召问大臣,该如何妥善安排废太子胤礽日后的生活。 或许是出于明哲保身,众大臣除了李光地曾进言“废太子病,当徐徐调治,天下之福”外,余皆一语不发。无奈,康熙只能借助天人感应的力量,将复立太子的愿望寄托在已故的发妻和祖母身上。 据他后来回忆,胤礽被废当天以及后来銮驾回京,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异常的天象。而太子被废后数日,他还屡次梦见已故的赫舍里皇后和祖母孝庄太后。在梦中,这两位亲人都提及胤礽被废当属冤案,望皇帝明察。总之,按照康熙的说法,太子被废实已导致人神共愤,天理不容。 对于皇帝的这层心思,众皇子、大臣皆心有领悟。为迎合皇阿玛心意,其他未被卷入胤禔、胤禩夺嫡党争的皇子纷纷站出来,转述了胤礽被废后的心声:“皇父若说我万般不是,样样都有。只弑逆之事,我实无此心!”胤礽情真意切地低头认错,再度刺痛了康熙已脆弱不堪的内心。 纵使废太子有万般不是,在此刻的康熙看来,似乎都远比胤禔、胤禩那份不念骨肉亲情、阴谋篡夺帝位的狼子野心要柔和不少。 然而,天子终究一言九鼎。废太子之言,正是康熙自己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若要收回成命,还得有合适的理由。 聪明的三阿哥胤祉一眼便看出了康熙内心的欲言又止,趁着康熙有意扳倒大阿哥胤禔,他特地告诉自己的皇阿玛:“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为胤禔厌胜废太子!” 按照他的说法,大阿哥为了谋夺储君之位,都学会了用镇魇之术以扰乱二阿哥的心神。尽管胤祉的做法,事后曾遭康熙训斥,但他的“仗义执言”实际上为康熙复立太子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既然已证实胤礽并非无德之人,那么复立太子之事,就应及早提上日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康熙帝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将在咸安宫喝了四个月西北风的胤礽再次扶上太子之位,并昭告天下。同时,为了缓和诸皇子在此次夺嫡事件上或多或少的内部矛盾,康熙将其他已成年皇子一一封了爵。甚至连曾经找人看相、谋夺皇位的胤禩也赶上了这波封爵潮,一洗囚徒之旅的风尘。 康熙开始反思,从前太子与诸皇子间产生矛盾的点,可能源于他们之间地位的悬殊。如今,太子犯错废而复立,实力大受削减,诸成年皇子又在夺嫡事件后封爵加身,似乎太子与诸皇子皆处于相近的起跑线上,宗室内部的矛盾该可缓和了。可惜,康熙始终不敢面对,太子被废,实际上正是他与胤礽间的君储矛盾所导致的。 正如胤礽复立后曾对左右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岁太子乎?”不算这次复立,胤礽在这个太子位上已待了三十六年。打从他记事之日起,身边便簇拥着一大批唯太子之命是从的人。但在帝制时代,太子终究不过是一个名称好听的“帝国花瓶”。 特别是当他遇上一个高度集权的明君,“花瓶”碎裂之时,便指日可待。可笑的是,身为太子,他若想顺利继承皇位,除了需要得到当权皇帝的宠信外,还得伺机培植自己的势力。事实上,胤礽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 复立之后,九门提督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等私自结成“太子党”,胤礽也未多加阻拦。 这一下,却直接触碰到了康熙的“红线”。所谓国有一主,大权所在,不容旁假他人,康熙自然无法容忍底下人结党营私。即便那是他的亲儿子,曾令他痛心万分的太子胤礽。 另一方面,给太子撑腰的大臣们均是当时的实权人物。九门提督托合齐,其首要职责就是全力护卫北京四九城治安,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卫戍区司令。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一个掌管国家法律,一个负责调度管理全国军队。虽然他们执行命令,都需要来自皇帝的授权,但若太子有谋逆之心,就这区区几人,已足够让康熙“驾崩”得神不知鬼不觉。想到这一层,一向视皇权为生命的康熙,不得不提前采取保命行为。 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安郡王玛尔浑薨。他是宗室名将安和亲王岳乐之子,在岳乐死后承袭了家族的爵位。 玛尔浑死后,康熙为照顾宗室老人,特地加恩赏给玛尔浑较高规格的治丧典礼,并在治丧期间颁布了“禁酒令”。岂料,诏令刚下,托合齐的弟弟景熙就跑到皇帝那儿,告发哥哥托合齐在国丧期间聚众饮酒,并策划保奏太子即位。 国丧期间饮酒虽有违国法,但令康熙胆战心惊的,恐怕当属会饮之中的谋划。景熙未曾参与此事,却将其描述得绘声绘色,不禁令人存疑。 尽管事后康熙曾召托合齐、齐世武等人当面对质,但众人的供词也只是为了让皇帝更好地定罪“太子党”一伙结党营私。“托合齐会饮案”就此板上钉钉,连带的,就是胤礽再度颤颤巍巍地从储君的宝座上滚入凡尘。 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一直被后世之人所关注,特别是影视剧的不断渲染,这一段隐没于史书中的明争暗斗被生动而鲜明的演绎而出,夺嫡手段层出不穷,令人感叹,康熙众子各个能力非凡,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旁观者也备尝惊心动魄之余而大呼过瘾。 九子夺嫡的主人公是九子中的最为低调的一个,他在争储的过程中显得并不出众,甚至泯然于众,他的出场也并不太多,无法和张扬跋扈的太子胤礽想比,也不同于伺机而动野心膨胀的大阿哥胤褆作风,亦非冷静沉着而又冷酷无情的四阿哥胤禛以及温文如玉、待人谦和的八阿哥胤禩。都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这句话用于形容康熙的九子也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三阿哥胤祉则是这众多阿哥中最才华横溢,却懂得韬光养晦之术的一个。 胤祉学富五车,无论是文学、书法还是骑射都是众位阿哥中的佼佼者,因此也备受康熙帝的喜爱,他是最早被封为亲王的一批皇子,在争储之中,皇子们都想方设法安排自己的门人于机要位置或者笼络朝臣,因此才有了康熙晚年争储风波的紧张和朝政的暗流涌动,相较于诸皇子紧锣密鼓的安排和算计,三皇子胤祉用的是另外一种方式来吸引康熙皇帝的注意,即争为不争,不争为争! 胤祉拉拢了不少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组织起来用于编纂书籍,即《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这令得康熙皇帝也极为的关注和支持,而且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就是用这种看似编书的不争而争的行为,胤祉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和认同。 这就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胤祉的目标是清帝国的统治者,康熙就是其所思所想,赢得康熙的肯定就是取得储君之位的最直接方法。在政治上,胤祉向太子胤礽靠拢,因为他很清楚康熙对胤礽的宠爱,靠拢太子,退一步讲就算以后争储失败也仍然可以笑傲于朝堂,进一步讲是用此来博得康熙的欢心,如若太子被废黜,储君之位传于与太子交好又讨得康熙赞同的他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康熙47年,太子终究是被废黜,空悬出来的储君之位成为了各位阿哥的争夺对象,大阿哥蠢蠢欲动,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毕竟自己是长子,嫡子不再,长子的优势也就显现了出来,可是紧接着,胤祉向康熙陈述大阿哥胤褆私下里阴谋魇镇太子胤礽的事情,为此康熙大怒,紧跟着圈进了大阿哥,就此胤祉成为了当时诸皇子中的老大,也就是说胤祉于储君之位越来越近。 时间到了康熙51年,二废太子,在此后的岁月中康熙对于胤祉是越发的信任和喜爱,当时能请得动康熙的除了四阿哥就是三阿哥胤祉了,由此可见胤祉的争储之手段当真是隐藏的极深,而至于为何康熙最终传位给了胤禛而非他胤祉,这点也就康熙清楚了,可能在某个时候,康熙对于传位于三阿哥也的确是动摇过和思索过,三阿哥的不争即是争当真是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两次废黜太子,难免给康熙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伤。但看着手中的皇权,他似乎比以往更加满意这样的结果。 也就在此时,康熙终于开始面对和反思自己这数十年来在君储问题上的反反复复。不久后,他向大臣们传达了永不再立太子的理念。 1674年五月初三,20岁的康熙在这一天里经历了大喜和大悲,喜的是在嫡长子承祜夭折两年后他再得嫡子(胤礽,乳名保成),悲的是和他同岁的发妻赫舍里氏皇后因难产而死。虽然赫舍里氏和康熙是政治联姻,两人在一起只生活了10年,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十分深厚。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难掩悲痛,将对妻子的思念全部寄托在嫡次子胤礽的身上。 在赫舍里氏一周年祭之后,康熙征得孝庄太皇太后的同意决定打破祖制立胤礽为皇太子,并且在早夭的承祜生日这天为胤礽举行册封大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胤礽能在一岁半的时候成为皇太子,得益于其生母和哥哥的早逝。 然而这位从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太子,最后并没能继承皇位,而是被雍正给截胡了。在胤礽51年的人生中,他做了36年的皇太子,期间历经两立两废。那么,胤礽到底做错了什么让康熙剥夺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第一次被废始末: 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康熙四十七年是胤礽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的皇太子之位被废黜,当时胤礽34岁,已经做了30多年的皇太子。那么,康熙为什么会狠心废黜胤礽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横行霸道、纵容亲信 康熙四十七年的五月,胤礽和其他七位兄弟陪同康熙巡幸塞外,巡幸期间被几位亲兄弟在背后插了几刀。在大阿哥胤禔的带领下,几位年长的皇子在康熙面前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大会,批斗的对象是皇太子胤礽。 诸皇子罗列了胤礽的几大罪行:其一,脾气暴躁不堪,经常随意鞭挞王公大臣,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都深受其害。其二,截留蒙古贡品,抢走进献的宝马,导致蒙古人心不服;其三,纵容奶妈的丈夫凌普,凌普做过三年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为人贪婪经常勒索包衣下人,但是胤礽从来没有制止过他。 大阿哥等人的指控多少有点夸大其词,因为他们都藏着私心。皇子成年之后获得册封,手中的权势一大野心也就变大了,而胤礽这个皇太子就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所以,皇太子胤礽是其他皇子共同的敌人,为了扳倒他,诸皇子难免会在康熙面前夸大胤礽的恶行。 大阿哥等人的联名指控,成功激怒了康熙,他将胤礽这一系列的行为定义为“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八月份发生的一件事让康熙彻底放弃了胤礽。 不友爱兄弟、不孝敬君父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又带着几位皇子去热河狩猎,谁料随行的十八阿哥胤祄在途中突发疾病不治身亡,死的时候只有七年。康熙47岁的时候得了胤祄,他一向十分喜爱这个幼子,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叫康熙不伤心。 十八阿哥病逝之时,康熙已经54岁,大臣们都担心他会因为悲伤过度而损及龙体,但是皇太子胤礽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伤心之情。胤祄毕竟是胤礽同父异母的兄弟,看到胤礽像没事人一样,康熙怒不可遏指责他不友爱兄弟。但是胤礽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居然当面顶撞康熙。 胤礽对待十八阿哥的态度,让康熙想起了一件发生在18年的旧事。那是康熙第一次御驾亲征准噶尔,结果在途中患上风寒一连烧了五天,大臣们见此情形纷纷建议康熙回京养病。得知康熙患病,胤礽和胤祉快马加鞭赶到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行宫探视病情,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原来是康熙看到胤礽丝毫没有担忧的神色,内心顿生不满,认为胤礽不会忠爱君父,于是命令他先行回京。当时康熙36岁正值壮年,感冒发烧几天也不是什么大事,而胤礽才16岁,根本没有意识到康熙会因为这件小事将他定义为一个不孝子。 如果康熙单纯只是一位父亲,或许不会放大胤礽的行为,更不会一气之下给他冠以不孝不仁的罪名。可惜康熙首先是一个君王,他考虑问题是从政治层面出发的,他认为胤礽更在意是不是少了一个争夺皇位的对手,或者是能不能早点继承皇位,所以才会对兄弟和君父的安危漠不关心。 结党营私,欲图不轨 胤礽脾气暴躁、不友爱兄弟……如果单凭这些原因就废掉太子,理由显然有点单薄,可是再加上“结党营私,欲图不轨”,就足以让康熙下定决心了。 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康熙因为十八阿哥之死大加指责胤礽,胤礽不但不知悔改还出言顶撞,就已经让康熙十分不满了。谁料在回京的途中,胤礽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行为,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接近康熙所在的行帐,还透过缝隙偷偷往里看。 刚挨了批评,就夜探皇帝行帐,康熙完全有理由怀疑胤礽可能要弑君杀父,或许哪天他就被毒死或刺死了。鉴于胤礽的举动,康熙又联想到了一件事,几年前他曾下旨处死了索额图,而索额图是太子党的核心成员,所以他怀疑胤礽有意为索额图复仇。 这一回,康熙决定不再姑息胤礽,于是下旨废掉了他的皇太子之位,并将胤礽幽禁于咸安宫。与此同时,康熙还下令处死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胤礽的一些亲信也被赐死,一些罪名稍轻的被流放到盛京。 第二次被废始末 览古史册,太子既废,常不得其死,人君靡不悔者。前执允礽,朕日日不释於怀。自顷召见一次,胸中乃疏快一次。今事已明白,明日为始,朕当霍然矣。——《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不久,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开始争夺储君之位,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两人都被革去爵位。看到诸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反目成仇,康熙又动了复立胤礽的念头,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量新太子的人选。 谁成想不少朝中重臣都推举胤禩为皇太子,但是康熙却以“胤禩年轻且是有罪之身,其母身份低贱”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不久之后康熙下令释放胤礽,并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正式授胤礽皇太子册、宝。 重登储君之位的胤礽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而随着其他皇子被晋封为亲王、郡王、贝子或贝勒,他们中有些人的权势已经超过了太子党。康熙本意是想通过晋封诸子达到一种平衡,但实际上却是加剧了太子和诸子之间的矛盾。 康熙五十年,康熙再次疯狂打压太子党,官方理由是因为太子胤礽在暗中谋划让康熙早点让位。这是康熙最忌讳的事,他指责依附太子的人吃里扒外,再次动了废黜胤礽的念头。不过这一次,胤礽再无翻身的可能。 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仅仅复立三年的胤礽再次被废,后来朝中不断有人请旨让胤礽复位,但是康熙至死也没有答应,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康熙去世两年后,胤礽也郁郁而终,终年51岁,雍正追封其位和硕理亲王。 胤礽两立两废,康熙也难辞其咎 从《清史稿》记载来看,康熙两次废黜胤礽都是因为怒其不争,但话又说回来,身为父皇的康熙就真的没有一点错吗? 胤礽并非平庸之辈,他文武兼备,数次监国都卓有成效,非常有明君的潜质。所以最初康熙对胤礽十分溺爱,当索额图提出“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仪仗俱同皇帝”的时候,康熙默许了;为了给胤礽立威,康熙规定百官每年三大节要对皇太子行二拜六叩的大礼;当胤礽横行霸道鞭挞王公大臣的时候,康熙反而责怪侍从带坏了他。在康熙的纵容之下,胤礽的性情后来慢慢发生了变化,变得残暴不仁。 将胤礽推向深渊的正是一直溺爱他的父皇。身为储君,胤礽身边自然少不了拥护者,但是当他羽翼日趋丰满的时候,康熙又害怕了,他担心太子党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 于是康熙就试图通过册封其他的儿子,来削弱胤礽的势力。可是当皇子们自己有权有势之后,也纷纷打起储君之位的主意,他们将胤礽视为死敌,总想着除之而后快。结果皇上和储君之间的矛盾还没解决,诸子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又严重了。 在这种双重矛盾之下,胤礽两度被废黜是必然的。如此一来,胤礽就成了清朝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为皇太子的人。有了这个前车之签,雍正首开“秘密建储制”先河,不过大清最后两代皇帝都是由慈禧一手指定的。 经过这次反思,康熙已愈发明晰了当前朝中君权与储君之权矛盾的根源。就像他所说的,“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宵小结党营私,很少有能无事者”。 康熙知道,胤礽太子的存在,就是一面象征性的旗帜。这就像一直困扰着大清王朝发展的“朱三太子”,即便他已无谋反之力,更无谋反之心,但只要他还在,就给了怀有不臣之心的人们足够的借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年近花甲的康熙终于做了一回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好事——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人口政策。 根据这一普惠性政策,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口为基准,往后新生的人口都无需再额外缴纳多余的人头税。 针对各地此时频发的抢米潮,康熙认为,这大概是因为清初没有合理地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所引发的。 直到康熙年间,官方普遍沿用明朝万历年间的鱼鳞册去丈量当时的土地,并搭配以“一条鞭法”严格执行赋税制度。 ![]() 鱼鳞图册 万历年间实施的“一条鞭法”主张将人与土地紧密结合,采取“人头税”与“土地税”双轨并行的征收政策。实行之初,确实也大幅度降低了无地农民的负担。可伴随明末清初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一条鞭法”的实施基础已被毁坏殆尽。 若官方依旧沿用旧时制度,则势必会导致在册农民的负担加重,也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现丁变成逃丁,最终走上横行劫夺乃至“击毙朝臣”发动叛乱的绝路。 这种结果,显然是一向标榜爱民如子的康熙所不愿看到的。为了让天下百姓更相信朝廷的诚意,康熙继续健全平寀赈灾以及普免钱粮政策。 据统计,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朝廷实行普免钱粮开始,三年时间里,康熙颁旨总共轮流蠲免了19个省区全年地丁银及历年拖欠赋税合计3206万余两,其总额大抵相当于康熙年间某一完全执政年份的全国总收入。 康熙扶贫,力度可见一斑。当然,康熙也很清楚,如此做法,仅仅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在皇宫西苑(今中南海)附近开辟试验田,植桑养稻,并成功培育出生长周期短、适合北方地区耕种的“御稻米”。 御稻米的成功研发,令晚年的康熙一度精神振奋。趁热打铁,他特地下诏,将御稻推广至大江南北的同时,发展双季稻生产。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蝗虫等自然虫害,他还专门提出了一系列治蝗、灭蝗的措施,并鼓励各地百姓踊跃参与。 尽管实施双季稻劳作并非康熙首创,但在他的改革和指引下,古代南方粳、糯异种连作的种植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真正消减蝗灾后的水稻双季连作大丰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执政时间超一个甲子的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享年69岁。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驾崩后,一度侍奉于其榻前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手捧遗诏,口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即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四阿哥胤禛闻诏,迅速赶到畅春园,三拜九叩,并遵康熙遗命,灵前即位。 然而,这一事关大清国运发展的权力交接,其历史书写是在雍正即位后展开的。因此,迄今为止仍有不少历史学家相信,康熙之死与雍正脱离不了干系。不过,康熙的猝然离世,大概率并非某位皇子的蓄意而为。 史料记载,自从胤礽首次被废后,康熙就进入了疾病缠身的阶段。先是“心神恍惚,身体虚惫”,再就是“动转非人扶掖步履难行”。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后,这种病症更为明显,不仅“膀子觉有微痛”,到后来更发展成“左手连背都不大好使”,“心跳过速”“手颤头摇”“观瞻不雅”更是常有的事。 从中可看出,康熙或许早有诸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法国传教士白晋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康熙驾崩前后七日,多发高烧、打寒颤,并发身体疾病。看上去似乎康熙早已久病弥留,根本无需胤禛等人再做手脚。 康熙耗费大半生的接班人计划,终归化作历史的谜团;而破解历史的谜团,唯一的方法是新制度的产生。 正如每项革新均需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样,雍正即位后,并没有轻易放过他的那群政敌。在彻底消弭康熙末年夺嫡诸皇子的影响后,一项名为“秘密立储”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 此后百余年,大清宗庙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