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师不会复盘,等于永远在重复试错

 byllawyer 2019-10-29



编者按



我想你对这个场景应该不会陌生——

合伙人说,我们开个会总结下最近的案子。然后把在办案件一件一件拿出来过,xx你有没有跟进,回执拿到没有?

上周我们在所里办了xx课,客户反馈还可以,但是问题还很多,我们来说说怎么改进。一个一个说吧,xxx你先来……

2个多小时的例会就这么过去了,最后的结论是——

下次类似案子上我们要更细心,记住这几个点XXXX;活动提前准备,别等到最后,多核对几次。”

大家各自点头,在本子上刷刷写或者在电脑上打字,之后就匆匆忙忙离开,继续忙案子。

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大家会不会记得今天这2小时讨论过的细节呢?

我想一定是模糊的。

每个律师都不否认『总结』很重要,也知道知识积累、迭代对一个团队的重要性,都尝试在做『复盘』这件事。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

复盘结果难以对下次行动做出有效指导

接到类似案件之后,合伙人还是凭着记忆将整个办理流程写下,分派给助理。助理翻出记录本,找到合伙人的之前意见,碰到一些模糊的细节,还是要重复问合伙人该怎么办——

合伙人:『这个不是说过吗?』

或者,把之前的案卷拿出来翻一翻,习惯好的律师能找到当时写的『办案心得』,但即便是围绕这件事做过总结——

也仿佛『一切都是重新开始』。

仅对案件和客户活动过程做总结,对客户来源、渠道有效性从不复盘

虽然持续在做客户活动,但对于客户来源、渠道有效性从不进行复盘,甚至从来不会考察这一项。

比如,本月参与和举办了4场活动,每次消耗人力与时间成本都不少,但是有些渠道带来的有效客户数却是非常有限的,对于这种付出与产出比极不平衡的状态,下次还要不要参与投入?

比如,本月团队新增加了2个案件,分别来自律师同行的介绍,以及xx活动接触达到的企业主,那么是不是可以复盘下近几个月的案子来源,如果律师同行及xx活动的占比较高,是不是要多做一些行动呢?

在法律服务行业三年,接触了上万名律师,我发现律师是一个勤奋、愿意为改变学习的群体,每个周末都会被律师参与课程的图片刷屏;肯投入不吝啬付出,甚至有律师称自己是『弹性工作制』,上班时间无限往前弹,下班时间无限往后弹。

既然我们在时间成本及人力成本上投入这么多,为何不让自己的行为更『有效』?

即便做了复盘,我们的复盘过程真的有效吗?

复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用的事,多做、做好、做到位

没什么用的事,少做、不做、学会拒绝

所以,复盘不仅是对一段时间的投入和产出总体进行一次评估,一个完整的过程还应该包括——

过去这段时间做了哪些事,这些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每件事的完整过程是怎么样的?

当初对结果的预期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有哪些?并对此进行分析

最关键的,下一步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为此还需要补充哪些资源、能力,还需要寻找哪些机会?

就像投资人一样,在有限的『时间+人力+资源』情况下,有长期价值的事情要多投入,效果差的事少做。

但对于律师团队来讲,并不需要为此做到『互联网公司』那样,强制每人每天都提交『今日复盘』,每天打鸡血式地复盘到半夜。

到底如何做,才能保证复盘的有效?我从以下三种场景为例,展开来说——

案件复盘

活动复盘

案源复盘

01.

案件复盘

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着双重评估标准——当事人的满意度及律师专业度,所以不仅要对庭审前后进行复盘,还需要将整个接触客户的流程考虑进来。

口碑来自过程,企业客户群体之间,互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事后的客户维系也要作为选项。

以民商事诉讼流程为例,至少可以按照以下阶段进行盘点——

谈案阶段—办案收案阶段—立案阶段—调查取证阶段—协商和解阶段—庭前准备阶段—开庭阶段—庭后工作—结案阶段—客户后续维系阶段”

为避免复盘落于空谈,确保复盘内容完整,可利用如下表格进行梳理、记录——

 

由于民事庭审的过程会持续半年以上,也可以每完结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复盘,避免遗忘。

02. 

活动复盘

每次客户活动,一般都是集全团队,甚至全所之力开展。

但作为客户转化关键一层,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运营行为,比如触及50客户的活动中,假设内容能够戳中客户痛点、受众都是潜在客户,那么转化2个意向客户不是件难事。

所以,复盘活动至少从三个方面进行——

内容本身:是否针对受众设计的、戳中了痛点

现场体验:细节是否流畅

运营推广:是否足够能触达到目标群体

在活动复盘中,最典型的误区是只关注现场流程,而忽略内容本身是否能够打动客户,提前对到场的群体进行确认,到底是哪些人?至少在同行多的活动和企业多的活动中,上述几项内容都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03. 

案源复盘

接触了很多律师之后我发现,80%以上的律师都没有专门做过这项复盘,顶多在年终总结的时候盘点下,但也都是模糊处理。哪些渠道有效,哪些渠道该放弃,无法给下一年做出建设性意见。

假设我们盘点了半年内团队的业务情况,得出下表——

结合半年内在运营层面的记录,比如参与了xx活动1次,xx公益分享xx次,所内分享xx……就能得出——

xx活动是有效来源之一,并且医药行业我们有机会深入挖掘,该类客户付费能力较好。接下来可以围绕『医药行业』客户做专门的活动,比如出医药行业xx风险报告、做一场以『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企业的xx风险XXX』的主题分享活动等。”

复盘表格不需要做到很精确,但是持续记录『客户来源』之后,你就会更好地把控和检验渠道的有效性。

关于复盘本身,我相信很多律师有更好的方法。

但复盘不应该是一件想起来才去做的事,忙就将优先级排后,为了保证效果要固定成一种习惯。

对于团队来讲,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将『复盘』固定为每周例会的项目,成为团队的制度和文化,也就是——

固定时间,比如每周五例会的最后半小时

固定复盘发起人负责人和复盘流程

复盘的结果有专人进行记录归档

当然复盘的结果需要真实地结合到团队的日常作业流程过程中,比如好的模板、好的细节、好的渠道动作——很多团队都用智能协作系统,这些系统内的模版和流程,就是这样一点点不断积累、升级的。

好的复盘,持续让有用的事,多做、做好、做到位;没什么用的事,少做、不做、学会拒绝。

在做法上要保证——

结果能指导行动,而不是无法落地

复盘要变成习惯、制度,而不是随机行为

复盘结果能融合到日常流程中,成为『检查项』

这部分当然也需要团队负责人推进,将改进项目落实。持续一段时间,就能看到团队的自我成长、迭代功能的实现。至少团队知识管理,也不再只是个想法了。 

本文内容源自大鱼私享会 作者:沈小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