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夜话中医门派之六 攻邪派

 旗星宇 2019-10-29

讲阴阳,论五行,说世间百病。听得懂,学得会,建立中医思维,且听汶东讲述《黄帝内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中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攻邪派。一说到攻邪就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就比如说所熟知的一些民间传说,或者一些很邪的病。其实是您想多了。此攻邪非彼攻邪,所谓攻邪指的是人体被邪气所伤,这个邪气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并非什么神仙鬼怪之类的。

那么,这个攻邪派的主张是什么呢?

攻邪派认为病邪作为致病的元凶应当攻伐,强调邪气留则正气伤,邪气去则正气安的道理。那么,攻邪派的攻伐病邪的武器是什么呢?就是汗、吐、下这三个方法。具体三法指的是什么呢?下面会有详细说明。

攻邪派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源自于《内经》和《伤寒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张从正结合寒凉派医家刘河间火热论,开创了攻邪一派。

下面介绍一下张从正的生平。

张从正又叫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大约生于公元1151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代医学家,享年约80岁。金代睢(hui)州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开山祖师。

张从正行医主要在陈州、徐州、汴京、归德府等地,由于治病效果好,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敬仰。张从正后来长期在陈州宛丘县行医,因此又有人称他为“张宛丘”。

张从正十几岁跟随父亲学医,他勤奋好学,博览医书,深究医理,二十余岁就开始了行医的生涯。中年时代,就成为一方名医。从这段简单的记述中看出,张从正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再者就是医书。他和寒凉派医家刘完素之间的关系是私淑师生,也就是根本没见过面。但他对刘完素的寒凉派思想深信不疑,因此自认为刘完素的私淑弟子。

金宣宗兴定年间,张从正被诏入太医院,但不久之后他就辞职了。辞职之后他和麻知几、常仲明等人一起著书。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意思是说能够通过医术照顾亲人。

过去读书人讲究说:为人子女者不懂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医为不慈。《儒门事亲》这部书就是为那些有志学医的儒生提供的一部医学经典。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秘传奇方》二卷传世,有一些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张从正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认为风寒是天之邪气,雨露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他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把这些病邪排出体外。

张从正治病强调攻邪,他的攻邪理论可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从正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是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所谓汗法就是发汗,这个主要是用于人体感受风寒风热导致的发烧。我们现代治疗此类疾病依然使用的是汗法。

在过去汗法的方法很多,其中伤寒论中典型的汤剂就是麻黄汤,现在西医所用的用于治疗发烧的药物,吃过之后一发汗发烧好了,这在中医也归于汗法。

过去在民间,人感受风寒导致的感冒发烧,就会用生姜煮水喝,同时盖上被子一捂,发一身透汗,体温就降下来了,这也归结于汗法。有时候为了调节口味可以加点红糖或者加几个枣,增加发汗作用还可以加两节大葱,过去这在民间都是常用的发汗方法。

所谓吐法,指的是让患者呕吐的方法。张从正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的症状都可使用吐法。比如:头痛,痰饮所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都可以使用吐法。近代社会由于这个治病方法不太被患者接受,所以很少有医家使用吐法了。只有一些中毒症还在使用。

其实呕吐和腹泻本身就是人体排除外邪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比如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就会觉得反胃、呕吐,或者上吐下泻,这种状况在夏季尤其多见。中医所谓的吐法就是依据身体的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刺激肠胃呕吐,以达到疾病的目的。

说道吐法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养过猫的朋友都知道,猫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就会到草地去吃草,我们都知道猫是食肉动物,它吃不了草,吃了草就会吐。猫这一吐就顺带着把胃里面不干净的食物都吐出来了,这样病就好了。这是猫科动物的一种先天的自我治愈能力,这个不光猫有这个能力,很多动物都有这个能力。

所谓下法,指的是通利大小便。也就是用一些可以造成腹泻的药物,常见的药物就是大黄,如果大小便同时不通可以用到牵牛子。牵牛子还有一个名称叫黑白丑,这个名字挺起来好像是京剧里的角色,其实就是因为牵牛子有黑白两种颜色,因此称之为黑白丑。这些都是中医的常用药。只是不管是大黄还是黑白丑都有一定毒副作用,非医家不能乱用,乱用后果严重。

而张从正对于下法的使用不仅局限于通泻大小便,他把催生、下乳、破经、泄气,通达气血的治疗手段统归于下法。他认为下法适应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胃肠部有各种结滞,腹中胀满、疼痛不止、黄疸病等都可选用下法。

张从正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拓展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使得这三法可治愈更多的疾病,下面介绍张从正的三个医案。

曾经有一位面部中风患者,口眼歪斜,诊他的两手脉搏,都是状如弓弦,脉搏跳动快有力。医案记载其人齿壮气充,与长吏不同。大致形容这个人体质健壮。张从正对这位患者的判断是风火交胜,也就是说内风和内热比较胜,开的方子是承气汤,结果这个人前后共腹泻了50次,之后又服用了一些清热解毒的药,不几日这个人的中风病就痊愈了。

关于治疗中风症,张从正说:凡是中风症的脉象就象弓弦一样强而有力,这样的患者不能使用补药和热药,这样会加剧体内的热势。对于这种中风症他主张泻火攻下,火去风熄。

这是张从正使用下法治疗的一个典型中风案例。但不代表所有的中风病都可以使用下法。下法的一个弊病就容易伤正气,如果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乱用泻药,容易伤及正气。到时候病治疗起来的难度就更大了。

下面介绍第二个医案:

曾经有一位患者,眼睛肿多年,另外还有头痛病。张从正诊断之后,判断为这是肝经和心经的热导致的,另外还兼有五脏之热。因此,先服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再用大黄越桃饮之治肝热者,最后再使用羌活决明散,最后的结论是大有神效验。

这个医案使用的还是下法,张从正善于利用通利患者的大小便使人体的热邪泻去,中医所说热邪,往往和人体的大小便不通相关,其实这个热邪就是大便长期积滞在肠道中所导致的人体的中毒现象,这种中毒现象可以导致很多种疾病,因此,通利肠道就可以治疗因大便不畅所导致的中毒症状。

下面介绍第三个医案,这是张从正的一个心理治疗医案。

曾经有一位富商的太太,因思虑过度而整整失眠两年,看了很多医生都不见好。她的丈夫听说张从正擅长治疗“怪病”,于是请他来为夫人诊病。张从正摸了摸妇人的脉,发现她左右两手均为缓脉,因此判断病位在脾,因脾主思,判断是思虑过度引起的疾病。据此,他运用心理疗法,和女子的丈夫导演了一出戏:

于是,这位花钱小气富商突然性格大变,花钱如流水一般,每天宴请社会名流,夜夜笙歌,家中名流云集,真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干。

妇人见此情形,不禁心中大怒,既心疼家里钱财被白白糟蹋,又恨丈夫不思进取、消磨人生,如此心情越来越焦急,继而大汗出。到了晚上,妇人觉得身体困倦,至子时竟然睡着了。如此八九日之后,不仅夜晚安眠,原本不佳的食欲也渐渐得到恢复。张从正再为妇人诊脉时,脉象已然平和,病由此愈。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意思,他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黄帝内经》说:脾属土,主思维。肝属木,主怒。而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木能克土,因此,思虑导致的疾病,可以用怒胜思之法治疗。

理论是这个理论,如果方法用错,不仅没有治疗好思虑,再加上狂躁事情就更糟糕了。因此,有一些理论也仅出现在教科书上,我们权且当个故事,听一听,笑一笑,不必当真。

说到张从正所主张的攻邪之法,影响深远,他在伤寒和内经的基础上,结合寒凉派医家刘完素的理论,提出的攻邪治病的方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有人说,寒凉派和攻邪派的用药过于寒凉有伤正气的弊病,这个说法源自于明清时期出现的医家乱用寒凉药物的乱象。可是,这个错不在刘完素和张从正,错在医家辩证不清,用药不明。还在于当时历史局限性。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医理论尚不完备。

而中医的学习在于自学自悟,前人的经验宝贵,但是后人继承起来却很难。有时候学习中医就象学佛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很多知识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好了,课程讲到这里,本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对课程文字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汶东内经讲堂。好的,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