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首,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历朝历代有成就的大家,无不尊本书为瑰宝,奉之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包含了哲学、天文、历法、地理、农业、生物、物候、气象、兵法、心理等多个学科的丰富知识,称得上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但是《内经》文词古奥,给现代学习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很多《内经》爱好者、初学者就被其古朴的文字“劝退”了。
另一方面,很多科班出身的中医生和青年中医师又往往觉得《内经》只讲理论,不讲方药,读起来很累,临床又用不上,所以宁愿多读《伤寒论》或者名老中医经验,也不想花太多精力在《内经》上;再加上临床、科研工作繁忙,花在《内经》上的时间就更少了。
实际上,《内经》是建立中医思维、掌握中医诊治疾病思想的必读经典。如果不充分研读《内经》,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如何诊治疾病的,也就很难成为优秀的中医。
可以这样讲:《内经》是一部不太好学、不得不学,深入学习后获益无穷的中医经典。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孙洁老师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与顿悟。作为《内经》学博士的他,光是在学校读书期间,《内经》选读这门课就上了三次——本科一次,硕士一次,博士一次。但是真接触临床工作以后,却仍然觉得不能把《内经》的理论和临床工作完全融会贯通起来。当了十几年的医生之后,深感医术提升进入瓶颈的他,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内经》。在参考历代医家对《内经》发挥的基础上,他对《内经》原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深钻和研究。除了搞懂《内经》文字本来的意义,还着力于研究如何将《内经》的理论与临床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个时候,一件小事改变了他平静的研习生活。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老师的他,在一次晨间查房提问中发现,学员们竟然连最基础的《内经》都不清楚。事后,一向与学生打一片的孙老师坐下来和学生们聊了很久。这批学员来自全国好几个不同的省份,有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有《内经》课,但是没好好学,而有的学生则干脆没开这门课。但相同的是,他们在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这段时间里,都越来越认识到学习《内经》的重要性,只是苦无门径。甚至有的同学说,一读《内经》就想打瞌睡——太难了。
于是,孙老师和学员们约定,一起温习《内经》,把《内经》课补起来。两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由孙老师主讲,大家一起讨论。为了方便课后复习,从第一次课开始,就手机录了音。
2018年,在学员和患者的呼吁下,孙老师和我们出版社联系,把讲课录音稿整理出版,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认识并学习《内经》。编辑审读后将该书定名为《一起读<内经>》,分为三册。
第一册包括人与天地、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等内容,比较适合中医入门级读者,比如中医爱好者、中医学生以及青年中医师。
第二册重点阐释病因病机,这部分开始,会有比较多的内容与临床相关,想要学习怎么看病的,从这里开始就要用心读了,第二册比较适合想要了解疾病发生原因、进展机制的读者。
第三册包括病证、诊法、治法和养生等内容。这个可以算得上是《内经》的实战篇了,比较适合想要了解中医如何看病,学习具体的诊法、治法的读者。而其中的养生内容就比较接地气,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想要养生的朋友可重点学习这段内容。
这样,用三本书的篇幅,孙老师从最基础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开始,一直到诊法、治法和病证,比较全面地讲解了《内经》中常见的、最重点的条文,让读者可以对《内经》思想有个比较基础的认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把《内经》的条文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一套书了。
这个病人是名军官,非常壮实的军官,突然牙关紧咬,张不开嘴了。“不能饮食,绝粒者五日矣”,一点东西都吃不进去,当然可能能喝一点水,不然五天他也活不到啊。就请了徐灵胎来看。
徐灵胎一看,别的都正常,就是喊饿。哪能不饿嘛,五天没吃饭了。想让病人嘴巴张开看一下呢,“启视其齿,上下止开一细缝”,根本就张不开。“抚其两颊,皮坚如革”,肌肉非常紧张,就像摸着皮革的感觉一样。很难解释这个病情,看来看去,徐灵胎觉得像风证,就问病人:“此为恶风所吹,公曾受恶风否?”问道:病人是不是被恶风吹过呢?回答说:没有啊,最近没有,但是二十年前被风吹过。你看,病人二十年前就因为恶风所伤病过一次了。当时虽然看起来痊愈了,但是正气受伤了,风邪深伏于内,二十年后,他又发病了。那么后来用什么药来治呢?用祛恶风的药,把伏邪驱除掉,病就好了。
“明晨余卧未起”,第二天徐灵胎在家里还没睡醒呢,病人就过来道谢了,说:“我已经好了,我已经能吃粥了。”你想想看,五天不吃饭,忽然能吃粥,当然非常开心了。
这是在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时举的例子——清代名医徐灵胎的医案。医案很有趣,解释的文字也很轻松,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累。通过这个医案,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即使身体很好,正气也会因邪而虚。当人遭受了虚邪以后,就会损耗人体正气,所以我们要避虚邪贼风“如避矢石然”。
《内经》详于理法,而略于方药,这就使很多临床医生往往感觉学了也没什么用。这套书分析病机、病证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给出了相应的方药。比如说《咳论》讲五脏六腑咳,其临床表现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咳嗽辨治体系差别很大。书中不但详细辨析了各脏腑咳的病因病机,而且根据其病机给出了古人的经典方剂。对于这些方剂,书中一贯的态度是重在阐释思路,使读者能够活学活用,而不致拘于一方一药,临证难有变化之妙。
中医读书汇第九期邀请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师承双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孙洁教授,与读者们一起重温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
中医读书汇2021农历收官之官,孙洁医师将会帮助初学者理解《黄帝内经》重点条文的文义,结合临床应用,开阔思路,以简单的语言解释《黄帝内经》条文,着眼于其理论意义的现实阐发,沟通经典与临床,从而帮助读者学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