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通缉令画像那么粗糙,怎么抓到逃犯的?看第一句话,想跑也跑不掉

 越女剑阿青 2019-10-30
古时候没有相机,也没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所以官府给出的通缉令画像是很粗糙的。尽管如此,当时的逃犯还是一个都没能逃脱被制服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官府是如何凭借这一张通缉令画像抓到罪犯的呢?
其实,官府能够抓到罪犯依靠的不仅仅是那张通缉令,还有当时很多配套的制度在支撑着他们捕捉犯人。和现代人一样,古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有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只是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说法。古代的“身份证”最早由商鞅发明,名叫“照身贴”。“照身贴”是一块打磨了的竹板,上面刻画着持有者的头像和身份信息,法律规定出门过关、住店必须随身携带。
这项制度也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当时的罪犯想要潜逃,首先能不能逃出城外还是一个问题,再次就是住旅店,如果没有证明自己身份的牌子作为支撑,就是有钱也不能让你住。这可能会让大家感到疑惑,不是有一句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吗?可是比钱财更重要的还是性命。
古时候的村落和城镇比较封闭,一个城镇里的人,彼此之间都互相眼熟,只要来了一个外地人,不出一天,整个城镇的人就都知道了,还能打听到这个人是做什么,长什么样。所以如果逃犯有幸跑到了别的城镇,可是很快也会被别的城镇里的人所知晓。那么只要这个人长得和通缉令上的人有几分相似,又没有身份证明,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在逃的逃犯。
在古代有一项制度就是保甲连坐。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所以说这个时候,如果私藏犯人,可是会连累十家人的性命。就算是给了钱,旅店的老板也不敢让嫌疑犯住在自己的旅店。
而古代通缉令上的开头或结尾都有这样一句话:若捉拿归案,奖赏举报者三千两黄银。三千两在物质匮乏的古代可是一笔巨款,这对于朝不保夕的老百姓来说,这可是发财的好机会。所以一般看到这句话,逃犯想跑也跑不了。因为这个时候,可不是只有官府的人在捉拿你了,还有想要发一笔“横财”的老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