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点燃青春照亮前程的书

 吴越尽说 2019-10-30

作者:茅震宇

    现在的年轻人看青春小说的多,但看过《青春之歌》的可能不多,这部长篇小说点燃了我的青春,照亮了我的前程。

    1975年,正在上初二的我无意中从家中柜子底层发现此书,封面是用牛皮纸糊的,看不到书名,纸已泛黄。我好奇地翻看,一看就很快入了迷,15岁少年的心潮随着林道静而起伏。真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好看的书,父亲怎么藏着好书不让我看。

    那时的文艺作品中,革命者都是没有任何私人生活的,八部样板戏里所有正面人物大多是单身的,《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虽然有丈夫阿庆,但跑单帮去了,始终没露面;《杜鹃山》里的柯湘虽有丈夫,却已为革命献身。而我手上的这本书,却是以主人公林道静的情感故事为脉络,描写他们在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仍充满青春活力。尽管有些内容我当时还似懂非懂,但那少年的心已加速跳动,一股难以名状的感情在涌动。林道静、卢嘉川、江华都那么真实可亲,他们身上的气息隔着时空与我相通。

    我情不自禁地把书中大段的描写抄在了日记本上。日记本每周要上交给班主任批阅。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桌上的日记本问:“你知道这是什么书吗?'大毒草’!”我吓坏了,怎么会看了“大毒草”呢。因为不久前学校里有个女生因为跟校外男青年恋爱被处理了,她作检查时痛哭流涕地诉说黄色书籍对她的毒害。按照班主任的要求,我当天晚上写了一份《我的检查》,第二天一早交给班主任,班主任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了,还让班长把它抄到了班级黑板报上。这是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一个15岁懵懂少年与书的荒诞故事,如今我自己回想起来也觉恍若隔世,这样的事讲给今天的年轻人听,他们更会觉得不可思议。

    拨乱反正后,杨沫和她的《青春之歌》都重见天日,我第一时间去买了重印版新书,在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重映时,我又去看了。再读《青春之歌》时,它给我的不再仅是原先那种感觉了,更多的是看到书中青年人追求自由光明幸福的理想和他们的付出,在我心中烙下的是要踩着他们脚印前行的信念。2007年,当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时,已人到中年的我忠实追剧,这回再看的感受又有不同,但相同的依旧是内心有股青春的热血在激荡。

    《青春之歌》让我对理想信念豁然开朗,也让我对文学痴迷。从18岁起,我悄悄地学着写作,陆陆续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也凭借着这些作品敲开了报社大门,从此以新闻传媒为业。而文学的滋养也让我做记者时有如鱼得水之感,从业务骨干到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几年后我担任了本地报的副总编辑、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在传媒业一干就是三十年。林道静他们一直在我心中,他们也一直在默默地帮助我。这三十年来,我先后兼任了本地文联和作协、记协的副主席,岗位多变,但我内心深处自始至终认为是在踏着林道静的足迹前行。

    现在我跟年轻人谈心时自然而然会联系到《青春之歌》,有人结婚我送上的贺礼中有《青春之歌》,有老同事退休送别留念还选《青春之歌》。年轻人常跟我说“你看起来真的很年轻”,我知道,这是对我能与他们有共同语言的肯定,我更知道这是《青春之歌》始终在我心里释放的结果。

    2019-10-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