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如今在网络上“翻红”的伟大作家,就不得不提奥斯卡·王尔德了。 这位英国作家生前留下了许多犀利毒舌的话语,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将他的这些话整理成语录并传播开来,总之,在流行自嘲和反讽的网络世界,王尔德以另一种方式被更多人认识了。 Fashion is a form of ugliness so intolerable that we have to alter it every six months. “时尚总是丑得难以容忍,所以每隔六个月我们都只好改一次。”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think that mone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now that I am old, I know it is. It is very easy to endure the difficulties of one's enemies. It is the successes of one's friends that are hard to bear. “敌人造成的困难很容易忍受,朋友取得的成功却让人很难忍受。” 好的作家们往往语言表达能力强且深谙人性,言辞的“扎心”程度自然会高。其实除了王尔德,很多作家都得到过“毒舌”这个评价,中国有钱钟书,美国有马克·吐温,俄国有纳博科夫……那么有哪些法国作家也是“毒舌界”扛把子呢?一起来看看吧! No.1 玛格丽特·杜拉斯 《私人文学史:杜拉斯访谈录》 或许很多朋友都看过杜拉斯的《情人》吧?她凭借这本书还有《广岛之恋》名声大噪。杜拉斯是一位个人风格突出的作家,人们评价她时出现的高频词汇有“传奇”、“自恋”、“毒舌”等等,想要感受杜拉斯式毒舌的朋友可以翻翻这本《私人文学史:杜拉斯访谈录》。 这边书记录了杜拉斯1962年到1991年接受的广播、电视还有纸媒采访,她在很多访谈过程中不留余地地吐槽其他作家或者是文艺界里她看不惯的现象,吐槽功力强大。萨特就是“躺枪”者之一——“他(萨特)总是关注细枝末节,关注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他从未触及真正的写作。萨特,他是个道学家。他总是从社会、从他所处的环境中汲取灵感。有政治的,也有文学的环境。可我不会说:‘他在写作。’我甚至没有这么想过。” No.2 米兰·昆德拉 《告别圆舞曲》 《告别圆舞曲》在中国的名气不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它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作品之一。众所周知,米兰·昆德拉虽然是法语作家,但他出生于捷克,在这本小说当中他以苏联入侵捷克首都布拉格为背景,讲述了动荡之下八个小人物在五天里发生的故事。 这本书的风格偏向于荒诞和黑色幽默。书中写了一位医生叫斯克雷托,他热衷于用自己精子使众多女性受孕。米兰昆德拉借他之口说道:“人类生产出难以置信的大量白痴,越是愚笨的人越喜欢繁殖,那些优秀的人至多生一个孩子,而那些最优秀的....却一个也不愿生,这是一个灾难。”看完后或许你会不得不承认,昆德拉的确是一个非常敢说的作家。 No.3 莫泊桑 《莫泊桑随笔选》 许多人认识莫泊桑都是因为他的短篇小说,这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家实际上也是“毒舌界”的一份子。《莫泊桑随笔选》收录了40多篇他在日常生活里写的随笔,让读者可以一窥小说之外更为真实的莫泊桑。 这些随笔的风格直率淋漓,充分展现了莫泊桑的“吐槽功力”。他在《远足》、《铁塔请你提防》中多次表达了对于巴黎铁塔和法国建筑的强烈不满,称铁塔“无可挽回的‘丑陋’”,是“鸟笼形的避雷针”,反映了“现代低劣风格”。估计那些以铁塔为骄傲的法国人民听到这些要“暴走”了……书中有篇随笔为《在海滨浴场》,莫泊桑有些刻薄地吐槽了当时从英国传入法国的草地网球——“所有人好像透过监牢的铁窗一样隔着这个球拍看着您。”这本书里的莫泊桑表现出了对于新鲜事物的些许抵触和苛刻,但他又直接得有些可爱。 No.4 埃克里·维亚尔 《议程》 《议程》是2017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获奖书目,它是一本对于龚古尔奖来说有些特别的书籍。首先,《议程》没有在奖项的规定时间内出版,却被破格提名进入了候选名单;其次,龚古尔奖旨在评选小说,而这本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被称之为小说。 这本书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希特勒得逞前的那个瞬间”,包括拜耳、巴斯夫、西门子在内的二十四名德国工业巨头参与了一次秘密会议,这场会议直接支持了纳粹在德国的统治地位。埃里克·维亚尔用文学语言细致刻画了当时这个会议的场景,想要展示“一小群人是如何颠覆整个民族的。” 《议程》的毒舌之处在于它讽刺和嘲弄的口吻,一开始读者会以为作者是嘲讽这些利益高于一切的资本家,但读到后面或许很多人会改变想法。“它们就在那里,在我们之间,在我们当中。它们在,无处不在,以物的形式。我们的日常也是它们的日常。2月20日在德国国会大厦主席宫里的那二十四个人,不过是这一切的代理人,是大工业的教士,是普塔的司铎。他们站在那里面无表情,如同地狱门口的二十四台计算器。”或许为这场会议提供支持的是社会上每一个人,而那二十四个人仅仅是代表。 很多时候读这些作家们的“毒舌”作品能够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家们真实的性格与想法。这些书让他们不再是远在天边的人,倒更像是一位在我们身边有些絮叨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