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皇帝为什么给多尔衮、多铎平反, 而不为阿济格平反呢?

 尚雅轩 2019-10-30

先说一段正确的废话:

乾隆的爸爸是雍正,雍正的爸爸是康熙,康熙的爸爸是顺治,顺治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当年顺治没有继承皇位,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乾隆皇帝了。所以乾隆应该要感谢祖宗,感谢自己的爸爸、爷爷、曾祖父能继承皇位。否则搞不好,弘历估计也就是个享受四品虚衔、食四品俸禄的闲散宗室罢了。

再看这爷孙四代的皇位怎么来的。康雍乾三代继位,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实力因素,也就是皇位是靠本事挣来的。但是顺治不一样,他的皇位完全是靠运气捡来的……

清太宗皇太极暴毙之后,既没有留遗言,也没有成型的继承制度。到底谁继位,完全就是看谁拳头硬。那么当时谁的拳头硬呢?一个是顺治的十四叔多尔衮,另一个则是顺治的大哥豪格。至于顺治嘛,六岁的小屁孩而已,没人拿他当根葱。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争皇位的人有两个,两人背后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两拨人火并起来,清朝估计就完蛋了。于是所有的王公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开会,决定用和平的办法解决这个继承者的问题。

主要的与会人员有:

郑亲王济尔哈朗——皇太极的堂兄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大儿子

英郡王阿济格——老十二,多尔衮亲哥

睿亲王多尔衮——老十四,皇位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老十五,多尔衮亲弟弟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皇位争夺者

这六个人在会议上的争论点只有一个,到底是皇太极的兄弟继位,还是儿子继位?

一开始,多尔衮落了下风!

因为代善首先站出来打酱油,他表示自己已经年老无德,不能即位。他这么一说,瞬间就把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个人的嘴一起给堵住了。毕竟大哥都说不争了,弟弟们凭什么还要争?另一方面,当时两黄旗有很多将领,比如索尼、鳌拜等人都蒙皇太极的提拔,纷纷拔刀表示要立就必须立先皇的儿子,否则就要不客气!

因此,此时的豪格离皇位非常的,近乎就是一步之遥了。

但是多尔衮毕竟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敏锐的发现了豪格联盟的一个软肋——两黄旗只是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但并不要求一定是豪格,别的儿子也可以!

于是多尔衮联合多铎和阿济格在会议上故意发难,采用以退为进的办法,先是很强硬的反对豪格继位,搞的大家都以为多尔衮要挑起内战的时候,他又突然退了一步,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我也同意立皇太极的儿子,但是不能立豪格。要立就立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他还小,就由我和济尔哈朗各负责一半军队,共同辅政……

多铎和阿济格对这个提议自然支持,济尔哈朗也很愿意,代善无所谓,只有豪格不愿意,但是他也拗不过大伙,只好点头同意。于是当年只有六岁的福临就这么白捡来了一个皇位,并且还得到了两黄旗,比如鳌拜、索尼等武将的支持。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继续强势,俨然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他视豪格为眼中钉,处处对他排挤和打压,几年后豪格被多尔衮迫害而死。而他的死,间接上巩固了顺治的皇位。毕竟多尔衮不可能篡位,豪格才是顺治皇位最大的竞争者。

虽然后来多尔衮摄政期间嚣张跋扈,不把顺治放在眼里。但是对顺治的皇位,多尔衮还是很有分寸的。所以尽管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把他的一切生前荣誉全部剥夺了,并崛起坟墓。但是乾隆皇帝依然认为多尔衮有拥立之功,正式为他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算是推翻了顺治给多尔衮的一些欲加之罪。

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死在他之前,顺治在搞臭多尔衮的时候一并把多铎也给办了。但是多铎很冤枉,因为他是因为跟多尔衮关系好才被死后清算的。其实他对顺治也有拥立之功,也对皇位没有非分之想。所以乾隆给多尔衮翻案时也一并给他翻案了。

其中多尔衮恢复睿亲王爵位,从多尔衮养子多尔博的后裔中找出一个人来继承爵位;多铎恢复豫亲王爵位,也从他的后裔中找出一个人来继承爵位。(均为世袭罔替)

但是乾隆对阿济格就没有那么好了。因为乾隆认为阿济格功不抵过,虽然也有拥立之功,但是过错更大。所以在为多尔衮平反的时候,只是顺带的也下令给阿济格的子孙后代全部恢复宗籍,亲王爵位不予恢复。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后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延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因推广皇族恩意,著交宗人府一体查明,复还黄带子,列入宗籍。——《清实录》

从乾隆的诏书中可以看出两点意思:

第一,乾隆说阿济格谎报军情,并以这一点为理由,拒绝为其恢复爵位和名誉。

第二,乾隆说阿济格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这才是关键)

那么第一点,也就是谎报军功指得是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关于李自成的事。阿济格在追杀李自成的过程中,给顺治上了一道奏折,说李自成已经死了。结果多尔衮拿到奏折后,有点激动过头了,再还没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跑去太庙告祭,声势造的很大,结果社会上马上传出谣言,说李自成没有死,搞得多尔衮很没有面子。(乾隆作为后人,他也觉得没有面子)

不过仅拿第一点作为不平反的理由,未免有点太小题大做了。所以乾隆才会在后面又加了一句:究不足以抵其罪。

那么阿济格究竟是犯了什么大错,以至于乾隆认为他功不抵罪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条大过。

第一、反对迁都。阿济格这人头脑简单,他在入关之初时对多尔衮说,现在我们应该趁着兵威,大肆屠戮,留下几个王,镇守北京,主力部队回到盛京,或退保山海关。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提议很鄙视,反驳道,咱都已经杀进北京了,肯定是要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啊。谁还回辽东那鬼地方?最后多尔衮坚持迁都,也奠定了后来清朝两百年的基业。估计乾隆在读到此处记载时也是恨铁不成钢!

第二、居功自傲。多铎去世后,阿济格自认为功劳卓著,派人向多尔衮说,多铎当年在征讨流寇时,战绩一般般,功绩没我大,你不该对对他的儿子给予优厚待遇;另外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我们的堂兄,不是亲兄弟。他不应该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我才应该叫叔王才是。多尔衮听到阿济格的狂悖之言也怒了,斥其狂妄无理,一条也没答应他。兄弟两人因此而产生不和,乾隆在平反多尔衮时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平反阿济格。

第三、造反,企图取代多尔衮,继续以摄政王的身份压制顺治。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也想当摄政王。他派人暗中调集兵马,准备逼宫。还派人到多尔衮所管的两白旗营地威胁两白旗的大臣一起参与。两白旗的人又不傻,这是死罪啊!断然拒绝了阿济格。在遭到拒绝后,阿济格又派兵威胁两白旗,结果两白旗的大臣便直接把阿济格的企图告诉了顺治。

顺治皇帝立即下令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准备围剿阿济格一伙人。不久后阿济格回京,在德胜门内被济尔哈朗派兵围歼,从而粉碎了阿济格的兵变计划,避免了这一场的动乱。如果让阿济格把这事办成了,估计顺治的皇位都会不保。

因此,乾隆给多尔衮和多铎平反,不给阿济格同等待遇。说白了,就是多尔衮和多铎虽然有错,但毕竟功大于过;阿济格虽然也有功,但功不抵过。任何人都不可能给谋反篡位的人平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