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多尔衮执政时多铎是如何成为二号人物的?

 白衣钱子 2020-05-11

皇太极病逝后,清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在各股政治势力中,多尔衮与多铎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基础、血缘的至亲关系、实力的相互依托及内政外交思想的一致,结成了坚不可破的政治联盟。

两兄弟相互配合,共同打击政敌豪格,排挤对手济尔哈朗,最终奠定了多尔衮在顺治年间掌控朝廷的政治局面,多铎也被晋封为豫亲王,成为清廷的第二号人物。

皇位之争再次上演

松锦大战以后,皇太极身体状况就不太好了。尽管皇太极平时很注意养生,但是,终因长年积劳过度,在1643年八月九日亥时,坐着坐着突然驾崩,在位17年,享年52岁。

关于皇太极的死因,史书无明确记载。根据他生前常流鼻血,面赤红,不惧寒等情形以及突然发病而死来推断,很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病逝消息一传出,诸王、群臣为之震惊不己。

由于皇太极的突然死亡,没有留下遗嘱,储位属谁,便成为清政权存亡兴衰的关键所在,也是各股政治势力关注和争夺的焦点。时间仿佛又回到太祖逝后的场景,皇位之争再次上演。

四股势力

可能皇太极自己也心里有数,病逝的前一天颁发一道赏赐谕旨

“命赐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各马一,甲冑全副”。

这道谕旨充分表明,满洲贵族的统治核心为七人,且由这七人形成了四股政治势力,分别是:代善的两红旗、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豪格的上三旗(两黄,正蓝)

四股势力中,最有力量争夺皇位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手握三旗,实力最强,且萌生了继承皇位的念头,并开始了这方面的活动。

首先,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八人,往豪格家中,“私相计议,欲立肃王为君。为了表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图赖、索尼、巩阿岱、锡翰、谭泰、鳌拜六人,共立盟誓,愿生死一处”,在上三旗达成共识之后,豪格还意欲寻求镶蓝旗的支持。不料老于世故的济尔哈朗支支吾吾,并不明确表态。

以多尔衮兄弟为首的两白旗势力,对争夺皇位也跃跃欲试。这股势力,在清王朝的开国过程中,拥戴皇太极,助成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是满洲贵族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对清王朝的兴衰命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以代善为旗主的两红旗势力己时过境迀,大不如前了。一是代善几位能干的儿子如岳托、萨哈廉,己相继病故;二是代善本人年事己高,时年已六十有一,太祖死后,都没有与皇太极争皇位,现在更失去了握有政柄的兴趣。尽管如此,代善及其所辖两红旗仍是决定皇位继承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最后便是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在满洲贵族和军事将领中颇有威望,但由于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自然就丧失了角逐皇位的资格。本人虽不能继位,但他的制衡作用是他人无法发挥的。也就是说,他的向背将起着重要作用。

继承人会议

1643年八月十四日,即皇太极病逝五天以后,多尔衮于崇政殿发起并主持了一次决定皇位继承人的会议。会议之前,多尔衮就探听到两黄旗大臣索尼的态度,两黄旗的态度很明确:先帝有皇子在,其他人别做梦了。

会议当天,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地冲进会场,这种先声夺人、武力威胁,使会场气氛骤然间紧张起来。

多尔衮毕竟是身经百战、处变不惊的杰出政治家,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以诸王会议大臣无权参加为由,厉声喝令两黄旗大臣退下。两黄旗大臣自知理亏,无奈地退至殿外。两黄旗的闹剧己被平息。

这时,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异口同声地劝睿亲王多尔衮即帝位。足智多谋的多尔衮虽然心里十分满意乃兄乃弟的提议,但是两红旗代善、镶蓝旗济尔哈朗尚未表态支持,他也只好采取犹豫未允的态度。

见多尔衮始终不动声色,多铎忍不住发言道:“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多尔衮见其弟这么鲁莽行事,如果不加阻拦,将会使自己更加处于被动。于是,他用一石双鸟的策略,断然否决道:“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既否定了多铎,也否定了豪格。说话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多铎见遭到哥哥的反对,又提出第三个候选人,他继续说道:“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多铎这番话,将矛头指向了代善,一向息事宁人、与世无争的代善,立即表态拒绝,他十分圆滑地说:“窨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

老于世故的代善,既不开罪于多尔衮,又坚决表示自己无心问鼎,只同意皇子继位。

莽撞的豪格丢了帝位

此时,政治上历练不深的豪格按耐不住了,见各方意见相持不下,中间势力都不明确表态支持自己,对手的白旗诸王又给予坚决反对,便气愤地说道,我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豪格竟拂袖而去,离开了崇政殿,这实在是一个愚蠢之极的举动,意味着豪格自动放弃了皇位的争夺。而实际上豪格的本意是想利用退席相威胁,以退为进,结果事与愿违。

崇政殿内异常安静,场面陷入僵局、尴尬的境地。在这关键的时刻,经历过宦海沉浮的杰出政治家多尔衮,审时度势,为了维护满族的民族利益,避免内乱,稳定清王朝的统治大局,他当机立断,说道,豪格既然退出,应当立帝之第三子福临。

多尔衮这一建议,极出与会者的意料,也让所有人不禁感叹这一方案的高明之处,它维持了各派政治势力的均衡,既满足了两黄旗由皇子继位的最基本要求,又巧妙地排除了两白旗最不愿意看到的继承人豪格,同时把济尔哈朗作为一股制衡力量,安排辅政。

对皇子继承人福临的选择,也是考虑到其母庄妃的身份地位,科尔沁蒙古的背景等因素。这种折衷方案,一经提出,便得到各方面的一致赞同。

崇政殿会议,是满族杰出政治家多尔衮在权力争斗的舞台上一次精湛的表演。这场权力斗争最大的受益者除福临外,便是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多尔衮用皇位换得了清政权的稳定,又通过辅政把控大权,这样的安排,无不为之惊叹!

多铎毛遂自荐

崇政殿会议上,多铎作为八王之一,参与其中,开始在权力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多铎三兄弟起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达成了统一意见,支持多尔衮。面对阿济格、多铎劝说立自己的提议,多尔衮竟犹豫未允。随后,多铎便毛遂自荐提出立自己,遭到其兄多尔衮的反对后,又提出立代善。多铎这样的做法,小编从后世的角度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巧妙地配合多尔衮,迫使豪格让位。当时的情况,两黄旗剑拔弩张,誓死捍卫皇子继位,红蓝四旗的中间势力又不明确表态,只能白旗先发制人。多铎遂说:“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多尔衮立刻反驳道:“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

言外之意是说,并不是太祖遗诏中提到名字的就可继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短短十字便把豪格继位的条件否定了,沉重地打压了两黄旗嚣张的气焰。这时,多铎又提出论长,应立代善,将矛头直接指向代善,一心不想掺和其中的代善被逼无奈,己不能继续保持沉默,只好说出自己的想法,支持立皇子。

敏锐的多尔衮在弟弟多铎的帮助下,既排除了豪格,又摸清了各方的态度。八王中权势较重之人,几乎都支持立皇子,而反对多尔衮登位。为了维护清政权的稳定,多尔衮提出了各方均赞同的折衷之法,在清朝兴起的过程中,避免了一场内乱。

第二、多铎自身冲动鲁莽的性格特点。年幼的多铎享受着来自父母最多的宠爱,生活的无忧无虑,可是一夜之间,父亡母殉,给多铎幼小的心灵以巨大打击,致使其今后行事鲁莽冲动、不计后果、率性而为。

皇太极时期,就因行为狂悖得罪太宗,遭到降爵的处罚。如今,在继承皇位这样大的问题上,会前两白旗就商议一致支持多尔衮,但当多铎在会上提出立多尔衮时,多尔衮却没有按照预先商议的计划走,反而推三阻四,不与答应。

一向冲动鲁莽的多铎见此情况,很是气愤,遂不假思索的提出了要立自己,却被多尔衮以太祖遗诏中不只有你一人为由,驳回多铎自立的主张。多铎不甘心,力求找到立皇帝的原则,提出论长,应立代善,又被代善拒绝后,便保持沉默了。

第三、多铎有当皇帝的野心。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多铎想当皇帝不足为奇。眼看着母亲殉葬,多铎也想不断壮大自己以保护身边的亲人,遂在太宗时期,迅速成长,依靠自身能力赢得肯定。如今的多铎己不拘泥于王爷之位,所以,当多尔衮犹豫不决时,多铎毛遂自荐,说出了自己心中暗藏许久的想法。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多铎最后都没有自立成功。但他并没有失败,多尔衮辅政期间,将多铎视为最得力的助手,委以重任。多铎人生的辉煌时刻才刚刚开始。

清太宗时期,多铎开始在军事上崭露头角,出兵征战,俘获无数;但政治上缺乏敏锐性,常与皇太极旨意背道而驰,导致爵位被降。皇位争夺战中,坚定的站到多尔衮一方,兄弟联手,权势日盛。

清世祖时期,多尔衮摄政,成为清政权实际超控者。多铎作为其亲信势力,在军事征伐中大展拳脚,将作战指挥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政治活动中,组成兄弟联盟,共同打击敌对势力。在多尔衮的帮助和提拔下,多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期,为清朝统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海关之战

多铎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披坚执锐,率军征伐,为清朝定鼎中原、统一全国稳扎稳打的走好每一步。

1644年三月,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帝深知明朝己无力回天,遂于煤山自缢而亡。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便开始招抚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权衡利弊,决心归降。

但是,当吴三桂率部进至溧州时,途遇其在北京的家丁前来报信,说李自成对其父吴襄用刑拷打,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掠去。吴三桂听后大怒,与李自成彻底决裂。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后,便亲率大军征战山海关。固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认识到,仅靠他麾下的兵马尚无力与大顺军对抗,于是,他决定联合关外的清军,共同镇压农民军。

满怀定鼎中原之志的多尔衮在吴三桂屡次致书通好的诚意之下,亲率多铎、阿济格等全部精锐部队,共计14万人,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与吴三桂共抗农民军。

1644年四月,关系清朝命运的山海关之战爆发。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调兵遣将,越过石河,分别从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三个方向攻城。激烈的炮战,轰击了整整半天,下午双方处于相持阶段。与此同时,李自成还派唐通率领一支队伍,绕到关外一片石,夹攻山海关,截断吴军北逃之路。

第二天,吴三桂亲赴多尔衮大营,扣头称臣。

随后,英王阿济格率万骑入北水门,豫王多铎率万骑入南水门。就在吴三桂招架不住的千钧一发之际,清军从吴三桂右侧冲入农民军阵地。顿时,炮声如雷,矢集如雨,战马嘶叫,剑光闪烁。清军猝发强攻,农民军纷纷溃逃,清军追逐二十里,至城东海口。

这场连续激战两天一夜的山海关战役,以农民军的失败和清军的胜利而告终。战役的胜利为清军进入中原,夺取全国,奠定了基础。

败退的李自成将明宫殿纵火焚烧,席卷一切俘获撤出了北京城,然后逃走。多尔衮即令多铎、阿济格率八旗精锐昼夜兼程,追击大顺军,军队追至固关始还京。

山海关之战的胜利,是清入主中原的基础。多铎在此次战役中作为主帅,率领右翼军队配合吴三桂,将义军杰杰击退,是战役胜利的功臣。后论功晋封亲王爵,可谓实至名归。

西征南战

在顺治帝完成迁都,即位,成为北京新主人的时候,全国仍处于空前的动荡之下,出现了南京弘光、西安大顺、成都大西与大清四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接着,清摄政王多尔衮遣其最得力的亲兄弟——阿济格、多铎为主帅,发动了征服西部和南部的战争。

李自成的义军,是清统一的巨大障碍。1644年十月十九日,清廷任命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统领大军,西征李自成。按多尔衮指定路线,由山西经陕北南攻西安。但后来,阿济格擅自改变行军路线,于途中绕道出边,至蒙古土默特部索取马匹,以致延误战机。

大顺军面对大举征伐,也采取了行动。由山陕进入河南,渡河,攻克数州县。巨大声势迫使多尔衮重新调整战略部署,以和硕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由原定南下改为西征,取道河南,会师西安,与阿济格夹击大顺军,后移师东进,征讨江南。

多铎所率清军先取道山东,在济宁作短暂停留后,整兵西行,直抵河南。遣护军统领图赖率先锋兵抢先渡黄河,大顺军守河将领望风归降。清军进至陕州,攻克灵宝城。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与大顺军距潼关二十里进行了第一次激战,结果大顺军初战失利,退保潼关。1645年正月初九日,清军红衣大炮运至潼关,遂对大顺军发起总攻。

李自成见大势己去,便自潼关返回西安。清军进入潼关。接着,多铎率军一鼓作气,占领西安,建立首功。曾一路过关斩将、灭亡明朝的农民军,如今被多铎军队打的落花流水、四处逃窜,大顺政权己危在旦夕。

为了不牵制多铎军队南下的计划,二月八日,多尔衮给多铎下达新的命令,下一个目标,南京。多铎遵照命令指示,东出潼关,进入河南,进取南京,去完成身负的另一使命。追击义军之事,就交由英亲王阿济格处理。

此次行动中,多铎指挥调度非常给力,沿途皆获大捷,从而弥补了阿济格所延误的战机,赶在义军逼近北京之前,将其击退,把握时机乘胜追击。不仅减轻了清军作战负担,较少财力的消耗,而且一路势如破竹,为进军江南赢得宝贵时间。

多铎率领着清军,打响了清统一大业的第一枪。

征蒙古

1646年五月,清廷的统一大业正进行的如8火如荼之时,“后院”却起了火。太宗时期就向清廷称臣朝贡的漠北蒙古苏尼特部落的腾机思、腾机特、吴班代等背叛了。

多尔衮立即任命豫亲王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同承泽郡王硕塞等率军往征,并命令外藩蒙古兵在克鲁伦河汇合,征讨叛臣。

七月,多铎听闻腾机思等屯于衮噶鲁台,腾机思得知清军己到,便率军逃跑。多铎即派舅爷满朱习礼乘夜追击,将腾机思部落及牲畜,全部俘获。随后,清军乘胜渡过土喇河,阵斩腾机特子多尔济、巴图舍津、腾机思孙噶尔马、特木德克博音图,斩首无算,尽获其家口辎重。后又与喀尔嘻土谢图汗两个儿子及硕雷第四子所率军队直接交锋,清军都大获全胜,硕雷汗逃往塞冷格。

两战共获骆驼四百七十余只,马千八百余匹。此时,多铎从实际出发,考虑到行军路途遥远且连日征战,人马疲乏,便于七月十六日下令班师还京。

多铎屡获大捷的消息传到清廷,多尔衮甚是高兴,特“出边迎之”,礼节格外隆重。出征将士得到世祖亲自出城迎接,已是最高规格的礼遇。

漠北蒙古问题,清廷经过多次交涉,土谢图汗和车臣汗硕雷终于1648年八月遣使谢罪,并来京朝见,表示继续称臣纳贡。

几次战役中,多铎都能够审时适度,冷静地分析形势,排除种种干扰,制定正确的攻敌战略,出色地完成了摄政王多尔衮安排的每项艰巨任务。不断经受磨练的多铎,俨然成为满足子孙中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平江南

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南方又崛起了南明弘光政权,多铎受命攻打南方,攻占南京、扬州等城,对其占领之地实施开明的安抚与管辖政策。但由于江南人民的奋勇抵抗,激怒了多铎,多铎对江南地区实行了三次血腥的屠杀政策,此冲动之举,是多铎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攻占南京

明朝中央政权被李自成大顺军灭亡后,淮河下游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仍然控制在明朝地方各级官僚手中。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拥戴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建立弘光政权。

1645年三月,被大顺军牵制的多铎终得以抽身,奔赴江南。自西安移顺河南,已休整一月余的清军多铎所部,正式挥师南征,分兵三路东进。

清军长驱直入,经亳州、徐州、泗州,渡淮而南,于四月十八日兵临扬州城下,将孤立无援的史可法所部明军,包围于扬州城。此时,多铎对扬州城釆取了围而不打的方针,一方面因为史可法坚守不出而清军的红衣大炮没有运到;另一方面多铎出于对史可法人品的敬仰,想招降他为清所用。

因此,多铎劝降不断,但史可法抱着“鞠躬致命,克尽臣节”的决心,均将其严辞拒绝。二十二日夜,部分守城将士出城降清。二十四日,清军大炮运到,开始攻城。二十五日,多铎因招降不成,恼羞成怒,命令清军四面环攻,激烈的战斗拉开帷幕。

史可法亲临督战,鼓励将士与城池共存亡,诸将士在史可法的感召下,与数倍与己的清军顽强搏斗,城破之时,守将刘肇基仍率四百人与清军进行残酷地巷战,直到流矢贯额而死。史可法在清军攻进扬州之时,曾自杀未遂,被清军俘获,三天后不屈遇害。

清军攻陷扬州后,悉锐南下,五月五日进抵瓜洲。初八日深夜,乘大雾弥漫,多铎令清军利用天气偷偷渡江,击败明将郑鸿逵水师,占领镇江。接着,取丹阳,过句容,杀向南京,所在明军望风而逃,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十日深夜,朱由崧在宦官的簇拥下逃至安徽,—周后,叛将刘良佐在芜湖袭杀黄得功,擒弘光帝献给清军,此时,历时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权宣告灭亡。

实施开明政策

对于满怀鸿鹄之志的清军来说,军事占领非其目的,真实意图是要确立对江南的长久统治。在军事征伐的同时,多铎实施了一系列开明政策,以确保江南人民诚心归顺,清朝统治长治久安。

首先,多铎占领南京不久,便开始抚辑遗民。对一些资深南明降官,如钱谦益、赵之龙等人仍委以重任。显示了清廷的宽大为怀,以博取故明官绅的好感,进一步拉拢了汉族地主阶级的上层人物。为维护新的统治秩序,多铎于新成立的江南省各重镇要道派驻八旗重兵把守,以便对江南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了清廷的长治久安,多铎在江南设置官吏,健全管理机构,肃清残余势力,拉拢汉族地主,安抚流亡百姓。凡此种种,以很好的证明,杰出军事家多铎,不仅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也具有不俗的政治领导能力。

镇压江南叛乱

多铎人生最大的败笔,莫过于在占领江南过程中,实施了三次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政策。

清军兵临扬州城下时,扬州军民誓死不屈。多铎痛恨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遂纵兵于城中杀掠十日,繁华的名城扬州,变成一片废墟,悲惨至极。

多铎占领南京的消息传至北京,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满洲贵族,又颁发了曾一度废止的带有强烈民族压迫性质的刹发令,这种残酷的铁血政策,立即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

清降官知县方亨于江阴城发布剃发令,民众情愿留发被拒绝后,江阴四乡民众10余万人,拥入县城,杀死清知县方亨及监督剃发的清军士兵。随后推举前任典史闫应元为城主、主簿陈明遇为领袖,统一布置和指挥全城抗清斗争。

由于江阴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清军几次攻城,均遭失败,后调来红衣大炮,才轰塌城墙,攻入城中。江阴城破时,民众还进行了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而亡。清军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下令砍杀三日,被害者达十七万二千人,全城百姓仅存老幼五十余人幸免于难。

在江阴人民武装抗清的同时,嘉定人民也发动了三次反剃发武装斗争。清攻克嘉定后,下令屠城,杀死了几千百姓,这是清军在嘉定的第一次屠城,杀掠并用,极端残忍。清军屠城后撤出,嘉定人民重整队伍,在朱瑛的领导下,再举义旗。七月二十六日,嘉定县城再次被清军攻破,随后,清军第二次屠城,被杀者达二万余人。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蕃率众,反攻嘉定,为清军所败,嘉定遭第三次屠城。这便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

打压豪格

1644年四月,正黄旗固山额真何洛会以肃亲王豪格“言词悖妄,力谏不从,恐其乱政为由,向多尔衮告发了豪格。

多尔衮断然釆取措施,对豪格及其党羽进行打击。经济尔哈朗及诸王会审,豪格对其罪状供认不讳,于是,作出幽禁豪格的决定。后念其为清所做贡献,将其释放,夺所属七牛录人员,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其主要部下皆被处死。

这一举措,将豪格集团一网打尽,多尔衮与多铎联盟完全取得主动权。十月,豪袼虽官复原爵,但再无力与其相抗衡。

排挤济尔哈朗

起初,清统治集团中,济尔哈朗为第一摄政王,位列多尔衮之前,诸王盟誓时,济尔哈朗的名字均排在多尔衮前面,这就对多尔衮与多铎的地位与权势构成了威胁。加之,济尔哈朗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倾向于豪格,这就为两兄弟排挤济尔哈朗埋下了伏笔。

崇政殿会议后不久,多尔衮就釆取铁腕手段,处死了反对摄政体制之人。随后,济尔哈朗便领悟到多尔衮杀鸡儆猴的真正意图,四年后,多尔衮以济尔哈朗擅用铜狮龟鹤为借口,罚银二千两。为了迎合多尔衮,济尔哈朗的亲信联名告发他有碍国家的若干罪状,于是多尔衮下令,革去亲王爵,降为多罗郡王。

此时,济尔哈朗己被排挤出清廷决策集团之外,并由多铎取而代之。在多尔衮的指挥下,多铎在清统一的道路上屡建奇功,不断加官进爵,由和硕豫亲王加封为“和硕德豫亲王”,到最后的“辅政叔德豫亲王”,享“参赞机务”之权,成为清廷的第二号人物。

随着济尔哈朗失势,豪格死于狱中,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暂告一段落,多尔衮与多铎组成的政治联盟己完全占据上风,有了多铎的保驾护航,多尔衮才得以在摄政之位上大展身手。从权力斗争到权力集中,兄弟联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顺治初年政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星陨落

清世祖时期,在多尔衮的提拔下,迎来了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受命领兵剿杀义军,征俘江南,讨伐蒙古,可谓屡创佳绩,战功赫赫,为清朝扫清了统一路上的诸多障碍。同时,又与摄政王多尔衮兄弟联手,共同打击政敌,将权力集中化,维护了清政权的稳定。通过努力,晋封辅政叔德豫亲王,成为清廷的第二号人物,在自己的功绩册上,又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好景不长,多铎还没有较好的享受这份殊荣的时候,不幸感染了天花,与世长辞了。

多铎之死

1649年三月,可能是由于入关之后气候环境的变化,加之多铎终日鞍马劳顿,又纵欲无度,导致其感染了天花,不幸而亡,享年36岁,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不禁让人感慨,满族军事集团中又一位开国元勋英年早逝了。

多铎的讣告传至多尔衮,尽管当时大同前线军情紧急,天花又极具传染力,但多尔衮伤心了很久,多铎的离世,给予多尔衮的打击是最大的,仿佛失去了一条臂膀。

为了表示对多铎的怀念之情,1650年三月,多尔衮为多铎立碑,碑文上历数多铎功缋,用彰追恤至意。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病逝。

以济尔哈朗为首的反对势力率先发难,罗织多尔衮罪状,将其掘墓暴尸。多铎也因此受牵连,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得以平反昭雪。

小结及评价

豫亲王多铎,短暂的36年人生,却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朝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剧烈变革的时代,并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并且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也见证了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清朝定鼎中原的三十多年与异国征战史、手足权力斗争史。

综上所述,多铎,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继承了父亲能征善战的基因,为清朝统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时有荒唐之举,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作为军事家的事实、他为清所做的贡献,乾隆帝评价多铎为“开国诸王中战功之最”,恰如其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