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皇帝传略》之摄政王多尔衮(2)

 墨香笙樵 2018-05-18

拥戴福临并不甘心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患脑溢血暴逝。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在满洲贵族内部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了尖锐、复杂的斗争。

当时有力量争夺皇位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太宗之弟和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皇太极的遗体装殓后,双方的拥立者立即展开活动。皇太极生前自将的正黄、镶黄二旗将领拥戴豪格他又是正蓝旗主旗贝勒嗣位。图尔恪、索尼、图赖、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到豪格家中,“私相计议”,“欲立肃王为君”。图赖、索尼等六人又“共立盟誓,愿生死一处”。豪格欣然同意,派人四处活动,遣何洛会,杨善往告郑亲王济尔哈朗说:“两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需尔议”。济尔哈朗镶蓝旗主旗贝勒表示“我意亦如此”。 

就在豪格为继承皇位积极策划的时候,多尔衮也在秘密准备夺取皇位。多尔衮和多铎统率的两白旗皆主张拥立多尔衮。多尔衮的同母兄弟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跪劝睿王,当即大位”,并说:“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我舅阿布太,及固山额真阿山曾有言,两黄旗大臣愿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耳,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多尔衮确实把两黄旗视为夺位的最大障碍,但对两黄旗中少数几人要立豪格,有些人欲立己为君的说法,不敢轻意相信。因此,多尔衮亲自到三官庙,单独召见两黄旗的代表人物索尼议册立,索尼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尔衮看到索尼的态度十分肯定、坚决,已经意识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必然认真对待。 

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在停放皇太极棺柩的崇政殿,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议立嗣君。会场内外气氛非常紧张。当天凌晨,“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精锐内兵,即护军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同时对两白旗的行动严加戒备,摆出兵戎相见之势。会议开始,索尼、鳌拜首先发言,力主“立皇子”。这时,足智多谋的多尔衮以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旧制为由,命令大臣们退出会议,只召开诸王会议,索尼等人无奈,只好暂退。会场的形势骤然发生了变化,对多尔衮十分有利,因为阿济格、多铎皆能参加此会,成为他的代言人和支持者,而主张拥立豪格的势力却大大削弱了。 

诸王会议上,礼亲王代善首先发言,他说:“虎口王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接着,郑亲王济尔哈朗亦表示赞同。由于两位年长的亲王率先倡言,对会议有很大影响,形势有利于豪格。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豪格却做了一件蠢事,他对眼前的有利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想效法先王以谦让提高自己的身价,因此他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于是“固辞退去”。这时“定策之议,未及归一”。会议陷入僵局。豪格看无人出来坚请嗣位,感到形势不妙,便指使两黄旗大臣举行武荐,于是“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皇太极,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因此,诸王会议围绕是否立豪格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阿济格、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多尔衮不敢冒然接受,“犹豫未允”。这时原先主张立豪格为君的代善、济尔哈朗的态度有些动摇。当多铎提出多尔衮“若不允”,“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立刻表示,“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碣,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而且心情不快地说:“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便起身离开会场。济尔哈朗亦认为豪格“性柔,力不能胜众,议遂寝”。 

此时,多尔衮分析了形势,虽然在会场内他占优势,但是在会场外两黄旗将领剑拔弩张,如果处理不慎,就要发生火并。为了摆脱困境,他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便对诸王说:“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即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即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个方案,一则利用豪格的谦词,否定了立豪格;二则提出立六岁的福临为帝,以满足两黄旗大臣欲立皇子的要求;而且让济尔哈朗与己共同辅政,削弱了豪格的支持力量;同时表明自己无嗣君之意,从而提高在诸王贝勒大臣中的声望;而福临年幼,便于自己控制弄权。多尔衮立福临为帝的意见为多数人赞同,一场继统危机暂时宣告结束了。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对多尔衮最有利,既打击了对手,又获得了实权。这时代善说:“天位不可久虚,伏观大行皇帝的第九子福临天纵徇齐,昌符协应,爰定议同心翊戴,嗣皇帝位。我们当共立誓书,昭告天地”。于是诸王宗室、文武大臣皆对天宣誓,忠于新帝。最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作为辅政王亦向天发誓说:“兹以皇上幼冲,众议以济尔哈朗、多尔衮辅政,我等如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虽然诸王贝勒大臣都宣誓拥戴福临为帝,但是“群情颇不悦”,争夺皇位的斗争在各个势力集团之间仍然继续发展。 

多尔衮首倡立福临为帝,可是深憾自己未能登上皇位,不甘心就此罢休。宣誓后的第三天,硕托代善之子、阿达礼代善之孙,图谋推翻成议,拥立多尔衮为君。阿达礼“往谓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日:王正大位,我当从王”。接着硕托“遣吴丹至和硕睿亲王所,言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侍卫等,皆从我谋矣,王可自立为君”。当时多尔衮对这种“扰政乱国”的行为没有阻止揭发,而是默许认可。所以他们更加大胆,四出活动,阿达礼先去拉拢济尔哈朗,然后两人又去见代善,耳语说:“众已定议立和硕睿亲王矣,王何嘿嘿”。代善立刻指出:“既立誓天,何出此言?更无生他意!”于是很快揭发了此事。当多尔衮得知硕托、阿达礼等人的活动已经暴露,“惧罪及己”,不得不出来“揭发”,并杀人灭口,未经审讯,当天晚上就将二人“露体绑缚。并其俊王即阿达礼母及小退即硕托妻即缢杀之”。吴丹以同谋者,并被处死。这次多尔衮阴谋夺取皇位.未能得逞,但正暴露其心迹。 

统率八旗劲旅入关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清的实际统治者和最高决策人。当时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大地,规模之大,威力之猛,都是空前未有的。于是多尔衮继承了其兄皇太极欲联合农民军,消灭明王朝,建立全国统治政权的战略方针。顺治元年1644年一月.他派遣迟起龙等人为使者,入关给农民军将领致书,希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可是伫待多日,不见回音。这时,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向多尔衮启奏:“盖明之劲敌,惟在我国,而流寇复蹂躏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为今日计,我当任贤以抚众,使近悦远来,蠢兹流蘖,亦将进而臣属于我,彼明之君,知我规模非复往昔,言归于好,亦未可知。傥不此之务,是徒劳我国之力,反为流寇驱民也。夫举已成之局而置之,后乃与流寇争,非长策矣”。他适时而全面地分析了形势、任务和策略,提出改变原先企图联合农民军灭明的方针,请求派兵火速入关,攻占明都北京。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四月初九,他统领满、蒙、汉三军,约14万人马进关。十一日,多尔衮行至辽河时,得到探报,方知李自成的农民军已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被推翻了。这时他感到进退两难,便征求熟知关内情况,对农民军颇为了解的明降将洪承畴的意见。洪承畴坚决主张入关。他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进军方案,以农民军为主要敌人,以北京为主要攻击目标,其目的就是要从农民军手中夺取胜利果实。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决定继续进军,由内蒙入关,攻打北京。 

十五日,多尔衮师抵翁后今辽宁省阜新境内,遇见退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派来的使臣杨坤、郭云龙二人,并带来乞援的书信。吴三桂在书中向多尔衮请求说:“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关等处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极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多尔衮收到此书,认为这是清军入关的大好机会。他对吴三桂的乞援“大喜许诺”,应允出兵,但是对来书中有两点是不同意的:一是所谓“泣血求助”,意味着向清借兵而不是归降;二是要清军“直入中协西协”,却不许从山海关合兵进京。多尔衮明知吴三桂对清存有戒心,但是他想利用吴三桂乞援的时机,能够迅速进关,所以没有同吴三桂商量,便改变了原先想取道内蒙,由密云进攻北京的计划,而是由义州辽宁省义县南下,直趋山海关,迫使吴三桂投降,控制关镇战略要地。多尔衮给吴三桂复书,表示同意出兵,但要他降清:“伯即吴三桂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吴三桂收到来书后,看到李自成大军压境,只好向多尔衮的逼降让步,请求火速救援。二十日,多尔衮率军到达连山,见到吴三桂遣使送来的书信,信中说:“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还说:“贼兵已朝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救”。多尔衮对来书中“愿如约”三字的内容含意是心领神会的,说明吴三桂表示愿意降清。此外,他从信中得知山海关军情紧急,一旦为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后果难以逆料,遂统领大军,日夜兼程奔赴山海关。据《沈馆录》记载:“九王即多尔衮即发驰行,……一行皆未及打火矣,达夜疾驰,人马饥渴,黄埃涨天,夜色如漆,人莫开眼,咫尺不辨。……二十一日,……至关15里许,日已昏黑,屯兵不进,一昼夜之间行200里矣”。 

当多尔衮率领八旗劲旅赶到关门外。李白成率领的农民军已于这天早晨比清军抢先到达山海关,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军对阵。山海关形势险要,它是以关城为主体,四面各有辅城互卫,同附近的长城、城堡、墩台,关隘等组成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李白成为了迅速占领山海关,一方面命唐通率领一支人马,出九门口即一片石,企图切断吴三桂与清军的联系,以防止他降清;另一方面令吴襄吴三桂父亲阵前下书劝降。吴三桂不从。李自成命令农民军向吴军发起进攻,很快突破吴军的石河防线,包围了山海关。 

吴三桂见势不支,急待清军速援。此日傍晚.多尔衮率军进抵山海关外15里处,观察关城的局势。这时得到“吴三桂哨骑来报,贼已出边立营”。多尔衮派兵迎战,在一片石打败唐通,唐通率残部退入长城内。多尔衮率军来到离关城二里的威远台堡,“高张旗帜,休息士卒,遣使往三桂营觇之。三桂复遣使往请,九王犹未信。请之者三,九王始信,而兵犹未即行”。这显然是多尔衮对吴三桂施加压力,所以吴三桂只好出关,来到清营。多尔衮在大帐中接见吴三桂,并迫使他投降。吴三桂在个人私利驱使下,向多尔衮剃发称臣,投降了清军。此时突然得到探报,北翼城部分吴军哗变,投奔农民军。多尔衮命吴三桂先行,并对他说:“尔回可令尔兵各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随后,他率军进入关城,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左翼入北水门,豫郡王多铎等率右翼入南水门,时值大风扬尘,咫尺不见,入关的清军隐蔽在关城之下。多尔衮告诫众将说:“吾尝三围彼明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因此“尔等毋得越伍躁进,此兵即农民军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此则大业可成”。多尔衮“不肯先与自成轻战”,故命吴三桂为前锋,一以观三桂之诚伪,一以觇自成之强弱,欲坐收渔人之利”。 

这时李自成知道山海关易守难攻,想诱吴军出关城野战,一举歼灭。因此停止攻城,把10万大军自北山横亘至海,沿石河西岸一字摆开列阵,作战时可以首尾相顾。身经百战的多尔衮观看李自成的布阵后,决定避免同农民军对阵作战,而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发动出敌不意的突然袭击。他说:“我军可向海对贼阵尾,鳞次布列,三桂兵可分列右翼之末”。多尔衮选择关城以南石河口一带为突破农民军的战场。一则这里离李白成中军大帐最远,是个薄弱之处;二则这里东南临海,又是平阳开阔地,便于发挥清军骑射的威力。他为了暂时不暴露清军参战,并保存八旗兵的实力,派吴三桂率领部众打先锋,以吸引农民军主力来战。吴军在龙王庙和谭家颇罗地区同农民军交战。吴三桂陷入重围,多次突围未成,面临全军败灭的危险。此时,多尔衮认为时机已到,命阿济格、多铎等统领两白旗,“以二万骑,自三佳阵右突入,腾跃摧陷”。战局立刻改观,农民军遭到清兵突然攻击,反而处于清军和吴兵的包围与夹击之中,清吴联军以全力冲杀,把农民军压向海边,战斗十分残酷,史料记载说:“一食之顷,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骑贼之奔北者追逐20里至城东海口,尽为斩杀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几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