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文明世界拼图 2019-10-30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农场主+

第1494期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何谓乡村振兴?

有些人说乡村振兴就是村口那整齐干净的水泥路,有人说乡村振兴就是那一排排精准扶贫房,有些人说乡村振兴就是山前山后的果园……

但对很多农民朋友来说,乡村振兴总是听上去很美好,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期待中的迷茫,乡村到底应该如何振兴?我们每一位都在翘首以盼!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1684份问卷背后还是钱字打头

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农民最有发言权。那么,他们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对此,2018年5月,《瞭望新闻周刊》在农业大省江西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情况进行蹲点调研,选取16个县(市、区)的近两千名农民开展问卷调查。

1684份问卷,针对两千多名农民的调查,我们从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55%的受访农民希望以土地入股经济合作组织的方式参与产业发展,52%的受访农民担心参与经济组织时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定价不合理。这说明,乡村振兴如何给每个农民交付一块定心石才是开展工作的关键。

如何找到这块定心石,对经济相对滞后的乡村来说跑不了三点:“人、地、钱”。

其中,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条件允许未来还是希望可以留在农村。30%的人最担心就业增收问题,25%的人最担心子女上学问题,24%的人最担心养老问题,20%的人最担心医疗问题

不难看出,离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有地缺钱让农民成为最底层的人,怎样打一个关于农民的翻身仗?决策权往往不在农民自己手里。

而谈到钱,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一个119户,527人的村庄,基本常驻人口28人。村民大多搬到山下的精准扶贫小区,白天上山干活,晚上下山睡觉,还是需要靠山吃山,没有稳定的产业支持

以调查中的邱坑村来说,人均毛竹19.5亩,亩均年收益达400元,其余的收入来源是山上蘑菇、蜂蜜等野货,年收入可想而知。

且整个调查中村民普遍担心钱够不够,近七成受访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是资金问题。但真的只是钱的问题吗?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请给返乡人一个返乡空间

1684位农民目前常住的乡村,耕作的不到三成,一半农民过着务工和种田兼顾的“候鸟”式生活,超过两成的人已长期离开土地。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首先是人的振兴,是聚集了农民的乡村的振兴。如果乡村仅留“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群体,是谈不上振兴的。

所以,空心村不存在振兴,因为已没有服务对象。留得住人,招得来人该是乡村振兴成功的一大标志。怎样留得住人,依靠激动人心的口号显然不行。

曾经有一群人逃离北上广回到乡村,遇到的是少的可怜的工作机会和无处不在的人情关系,故乡的小城市并非田园牧歌式的舒适安逸,而是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实现梦想还需要到相对公平的大城市,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是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

至于钱从哪里来,到那里去,我们可以再看一个调查中的例子。

横峰县前年开始实施“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全覆盖,需资金10亿元。

资金来自五方面:

省市专项资金1亿元;

涉农资金整合2.2亿元;

地方政府筹资1亿元;

群众自筹约8000万元;

向农发行融资5亿元。

截至今年2月,当地已实际支付5.8亿元。

可以看出,我们并不是缺钱,缺的是如何正确地放到农民手中,缺的是农民怎样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自主赚钱。

而说到这里,我们扪心自问,农民真的可以支配这些钱吗?乡村振兴真正依靠的是谁?我们是不是应该给那些返乡创业者一个更好的创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乡村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糟蹋乡亲们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

驻守乡村的农民无法拯救乡村,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作为有担当的年轻人,在带头规划眼界思维上农民作用有限,但是你的空间、你手里的武器是农民们借给你的,有借必须有还,这也是每个返乡者以及下乡资本需要铭记的。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是毒也是药的产业发展不该死在黎明

资本下乡就是要发展产业,发展产业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挣钱,也是乡村振兴的另外一种表现。

而对广袤的乡村来说,能够发展的产业大多来源于土地、山林的开发,怎样利用好土地、山林就是发展产业的关键。

但是在乡村,土地、山林的开发是毒药还是解药只在一瞬之间,道理很简单,山林、土地就是村民最后的退路,他们赋予山林、土地的感情大致可以用十个字形容:“要素变资本,期望又担忧”。

并且这种担忧一定是双向的,村民们担心利益受损,看不懂账目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而社会资本对“地”的投入也有担忧,举一个调查中的例子:

商人熊某在村民手中租赁了闲置十多年的危旧民房,租期30年,投资300多万改造成民宿,但是拥有契约精神的他,还是担心有一天朝令夕改或者村民反悔,他的投资竹篮打水。因为对他来说,在房屋、土地使用方面并没有多大保障。

面临这个问题的资方很多,一些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一家一户的和农民洽谈土地流转困难大、成本高,中间缺少一个平衡和信任的媒介,很多时候产业在这里已经发展不起来,甚至成为乡村稳定的一颗毒药。

而这个平衡与信任毫无疑问的落到了当地政府的肩上,需要他们在保证村民利益的同时,给资方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怎样营造,其实可以学习江苏一些地区的做法,政府统一管理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然后租赁给资方,减少资方和村民的接触,这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推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道理很简单:没有资本下乡,乡村很难振兴。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1684个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看完心酸

振兴,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每个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产业,但是这里就需要利用一些资源,很多时候资方和村民处在一种博弈的状态,村民觉得资方是来掠夺资源,资方觉得乡风堪忧、投资风险过大,中间的政府很多时候骑虎难下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不让资本一次一次“落空”,不让农民一次一次“失望”?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数据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情况于农业大省江西进行的蹲点调研

编辑 | 梅子

排版 | 小抽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