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认证导向的培养方案重构之一

 jack5563 2019-10-30

文献来源: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解说人:周凌波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来分享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和方法。

昨天我们介绍的文章是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模式,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来介绍什么叫做人才培养方案,它就是李志义所撰写的文章《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这篇文章中间的一部分从工程认证的视角介绍了如何重构培养方案。

文章说道,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安排、学制或学分要求等。其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三大核心要素。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培养方案要反向设计。即首先根据内外部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再根据毕业要求确定知识结构,再根据知识结构确定培养方式,再根据知识结构与培养方式来进行课程配置,形成课程体系。现有的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十化”倾向,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现有培养方案的这“十化”倾向,有的是理念上的,有的是机制上的,有的是操作层面的。下面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出发,就重构培养方案谈四个要点,即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实践环节、重构课程体系和明确三个关系。 

第一是优化知识结构。优化知识结构要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1)通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要以“全人”教育的理念规划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确定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植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秉承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欧洲博雅教育和美国普通教育的有利成分,借鉴现代教育理念,要重视人文经典,特别是对经典原著的研读。(2)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人的长远发展与职业变化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也要正视我国现阶段教育体系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应然”和“实然”的关系,既不能不顾长远发展培养“专才”,也不能无视现实需求培养“通才”。对于专业对口率和职业对口率较高的专业,可以适当加大专业知识比例;反之,则应该加大基础知识比例。要做到“基础扎实、学有所长”。(3)主修与辅修的关系。要重视学科交叉与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T”形甚至是“Π”形的知识结构。要规定跨学科选修的学分。要扩大辅修专业范围,每个专业要开设辅修课程,供其他专业学生修读。

此外,在构建工程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时,要以当代工程观为指导。它包括工程价值观、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和工程社会观。工程价值观是指实现多元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生态价值等的协调统一。工程系统观是指在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中要树立系统科学的观念、采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工程生态观是指把工程现象作为整个生态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其社会经济和科技功能应当顺应和服从于生态循环规律。工程社会观是指工程活动本身,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结构与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当代工程观反映了当代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相交叉融合、协调构建的新趋势。传统工程教育注重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而现代工程教育同时注重能不能做、要不要做和值不值得做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