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快乐老年435 2019-10-30

陈公忠实所著《白鹿原》,自从上世纪末出版后,广为海内外所赞赏。在庙堂,获得国内小说的桂冠,茅盾文学奖;在江湖,则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更有好事者,称赞这本书是中国民间的《红楼梦》

然而本书所获得的并不只有赞赏,也有批评和嘲讽。而批评这本书的声音中,指责其主线散漫,内容凌乱,主题模糊的观点时常出现。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书,现特撰此文,引鲁迅先生的三句话为三个标题,从三个角度阐述本书的线索与主题。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1. “仁义道德”的字缝里是满是“吃人”

《白鹿原》以民国时期,陕西白鹿原地区的历史变迁为背景,主要描写的是白,鹿两姓族人的人生经历。有人因此称,《白鹿原》是中国农村的一部史诗,此言诚不虚。

文以载道,作者既然选择了白鹿两姓为主线,则必然不是为一家一姓做家史,而是要以此展现民间的传统文明在新时代下的变化与激荡。作者在本书文前的一句序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就是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白鹿原》的核心人物,是白嘉轩与鹿子霖。而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两面。

白嘉轩是白鹿原的族长。他身上最为人瞩目的,就是他那直挺挺的腰杆

白嘉轩是耿直的 ,这种耿直不但严于律己,更是普及到原上的一切住户。佃户家有难他慷慨解囊,亲生儿子犯错他照打不误;上面强派下苛捐杂税,他二话不说带头抗税,进了监牢也死不松口。他从不在人后说闲话,从不在背后算计别人一切都放到台面上,一切都做的让你心服口服。正是这种近乎冷酷的耿直,树立了他内圣外王的领袖权威,成为了他在白鹿原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人”的形象,在书中做出的事却很让人齿寒。

他曾六次死妻,却并不心疼这六个女人的死亡,他和母亲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家族的香火;面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白孝文,他并不尊重儿子正常的生理需求,只知道用“克己复礼”进行压制,最终导致白孝文性格的扭曲,为他后来的堕落埋下伏笔;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神圣的纲常伦理,他强迫女儿百灵嫁人,强迫两情相悦的黑娃与田小娥分开;在田小娥被害后,他不予以同情,反而亲手造了塔镇压小娥的魂灵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曾经这样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这话用来形容白嘉轩,十分得体:

从做人的角度,白嘉轩确系一个值得尊敬的好人;然而在大环境里,他又的的确确是一个愚昧的父亲,一个残酷的封建族长,一个历史的挡路人。他高高在上的身躯下,是无数累累的白骨。

2. 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如果说白嘉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阳”的一面,那“阴”一面的代表,自然就是鹿子霖。

鹿子霖是鹿姓当家人,按族规不能继承族长,这在带给他先天自卑感的同时,也滋生了他对权力的贪婪。作为乡约(白鹿原上最大的官),他作威作福,欺男霸女,表面露笑脸,脚下使绊子,把中国文化里阴险,狡诈,残忍,圆滑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足的小人形象,看在书中人物以及读者眼里,却又似乎不总是厌恶。书中的主要角色鹿兆谦(小名黑娃)就曾经说过,他讨厌一本正经的白嘉轩,喜欢随和可亲,有人情味的鹿子霖。也正是因为如此,鹿子霖这个角色也往往比白嘉轩更容易让读者喜欢

在书中,有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现象:受“正面人物”白嘉轩影响的两个儿子,孝武与孝义,都是木讷呆板的农民;而书中青年一辈的时代弄潮儿,如鹿兆鹏,鹿兆海,黑娃,白孝文,则多多少少都是受到鹿子霖影响的:

正是鹿子霖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作风,才驱使他送两个儿子去城里读书,才让兆鹏和兆海有机会接受新文化,乃至于后来参加革命;正是他八面玲珑的做人态度,才让他和黑娃走得近,产生众多交集;也正是他阴险的美人计,才把白孝文逼到绝路,反而促成了白孝文后来的飞黄腾达。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白鹿原》一书,一半写的是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另一半写的是年轻一辈的成长,爱情以及革命的故事。

本书没有回避革命的残酷性。在开始,白鹿原上的人们不懂革命,甚至拒绝革命。是鹿兆鹏这样的知识分子筚路蓝缕,带着黑娃他们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在各种质疑和反对中,鹿兆鹏们抵抗住了田福贤的屠刀,日寇的铁蹄,反动派的枪口,内部的背叛,并最终找到了适合这片土地的道路,实现了理想的胜利

本书中被视为旧知识分子代表的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内战的结果:“青天白日在天上,可是遍地是红啊”。

在白嘉轩这类人的一代代作用下,白鹿原的确成了一片窒息人的酱缸,一个混沌的暗室。然而,就是鹿子霖这种人的存在,这个昏暗的屋子才偶尔透出一点缝隙;而鹿兆鹏,鹿兆海,白灵,黑娃这些优秀儿女的不懈努力,最终打破了这旧的桎梏,让白鹿原不再陷入过去的死循环,真正获得了新生。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鲁迅先生在《故乡》里提到,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为想要有所创举者鉴。

3.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读书之余,也喜欢上网浏览他人的书评,图个思想的交流。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把网络当做思想的互惠处,而是当做思维的垃圾场。各种在现实中不敢,不能,不愿意表达的负面情绪,一股脑都甩到了网络上。在各种图书,电影的评论区,尤其如是。

在对待《白鹿原》的态度上,网友再一次展现了自己讽刺的才华:或曰此书语言幼稚,像小学生;或曰此书思想反动,给封建余孽扬帆招魂更有甚者,把近几年颇为火热的女拳用在了这本书上,说本书歧视女性云云。

每每至此,莫不苦笑。这些人若是能把中学课本上《拿来主义》的文章读两遍以上,也断难说出这样狭隘偏激的话来。笔者认为,《白鹿原》之所以好,就好在这本书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忠实记录下了历史的温暖面与残酷面。

重读《白鹿原》:引鲁迅的三句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

写传统文化时,既写了白嘉轩的光明伟岸,也写了他的愚昧和落后;写白嘉轩的落后一面,又没有刻板地把他塑造成《家》里高老太爷一样的形象,反而让他不时透露出一点人情和开明。但就是这样一个颇有些人情的白嘉轩,在对待女儿婚姻自由的观点上显得冷酷无情,才凸显出封建文化的残酷与落后

在描写年轻一代时,既写了黑娃的纯真与善良,也不回避他的心胸狭隘与流寇主义色彩;写田小娥,既写她渴望爱情,渴望自由的一面,也写她耽于欲望,信念不坚的一面;写白灵,既写出她的勇敢与坚强,也写出她的自私和偏执。这都让这本书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真实

而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正是为了不预设立场,忠实记录历史的真相,让读者自行斟酌,自行取舍。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批判过那种“盲目复古”和“盲目崇洋”的观点,认为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拿来”,才是对待各种文化的可取态度。

作者之所以让“白”“鹿”共同组成这片土地的名字,其用意就在于此:只有白家的正直加上鹿家的圆滑,阴阳结合,王霸兼用,才能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找到那只传说中赐福的“白鹿”

参考文献:

《白鹿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