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可曾想过“有没有用”

 老沈阅览 2019-10-30
            ■解放日报记者 俞陶然 李成东
   
   昨天下午,众多青年科学家和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站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一幅幅海报前,与参会的其他科学家交流。海报上是他们各自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看到一幅海报后,如果感兴趣,就可与这位科学家或青少年探讨相关问题。通过这种交流方式,青年科学家找到了潜在的合作伙伴;青少年则从科学大咖那里,得到了未来科研道路上的睿智指点。

   如何打造“机器人科学家”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桌布论坛上,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一开始就抛出一个观点:“我对现在科学界有了人工智能,就不问为什么的做法很反感。”

   “我部分同意您的观点,人工智能只是技术,不是科学本身。科学探索是想知道为什么,但现在很多时候,有了人工智能就不在乎这个了。”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的长聘教轨副教授马建回应,“但我认为依旧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把这种技术嵌入科学方法。”

   作为桌布论坛的小组发言代表,马建的一番话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兴趣。于是,站在海报前的他,回答了多位科学家提问并展开探讨。马建的研究领域是气候变化动力学和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家想用数值模型描述这个复杂系统,必须运用偏微分方程的动力模型,“烧脑”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这个领域的一些科研人员开始尝试用深度学习等技术。马建告诉几位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学家,今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是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预测未来的厄尔尼诺现象。“过去,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都是以偏微分方程的动力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数据是相对次要的。”马建解释说,“而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后,数据就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至于人工智能方法的预测准确性是否超过传统的数值模型方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马建与其他科学家讨论后认为,气候变化动力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人员要加强合作,争取早日将前者的科学方法、标准嵌入技术中。否则,科学研究和新兴技术是脱节的。虽然人工智能会给出它对厄尔尼诺等气候现象的预测,但其准确性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仍是可疑的。“我们要通过深度合作,把人工智能系统培养成'机器人科学家’。”马建的这句话,让在场科学家点头称道。

   科学不必先考虑“有用”

   “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时,也没想过这项研究是否有应用前景,值不值得花心思研究。你要记住,解决任何科学问题的方法,最后都会归结于基础科学。”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余金权语重心长地对重庆高三学生徐翊恒说。余金权开创了碳—氢键催化和官能团化的新方法,有利于开发各种多功能、新颖和有益的化合物,将推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工业生产和制药研究的发展。

   作为入选“英才计划”的中学生,徐翊恒虽然相貌青涩稚嫩,但表达观点时显得颇为沉稳。在海报前,他向余金权讨教了科研方向选择是否要注重应用前景、未来如何选择专业方向等问题。

   “你现在年纪还小,属于打基础阶段,得练好基本功。要先有广泛的兴趣,再找到爱好,最后才是瞄准一个学科方向努力。你不要过早地背着负担,成天去想研究的东西能否进入实际运用环节。”余金权说,想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就不要过早地选择方向,限制自己,哪怕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改专业,只要你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没变。

   他还笑言,“当然,如果你不是想当科学家,只是想找工作,那么你的思考方式没问题。”

   “我现在对科幻特别感兴趣,但还只是比较肤浅的想象,对科学理解的深度还有限,这个该怎么办?”徐翊恒问道。
 
   “你这个想法挺好,做科学家就得有想象力。”余金权鼓励他要继续保持好奇心。

   “作为一名高中生,能有机会在同一天内见到这么多在各自领域内的大咖,接触到目前全球最尖端的学术思想,令我心潮澎湃。”徐翊恒感慨道,通过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真是拓宽了眼界,明晰了未来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