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福”字的本义是什么?

 翰林钱府 2019-10-30

古代“福”字的本义是什么?

“福”字的本义是指祭祀用过的酒肉,其它意义都是引申义。福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捧着酒坛献于祭台的画面,後来演化省去了双手,故福字从示从酉(讹化为畐)。“示”是指示字,表示祭台,从示之汉字多与祭祀有关。“酉”也是指示字,表示装酒的坛子。酒是饮食中的珍品,无酒不成宴,无酒不为敬,故酒借代泛指饮食及祭品。祭祀後用过的酒肉称为“福”,祭毕,主祀者要把祭祀用过的酒肉分赐给亲属或其它贵族,称为“赐福”。《周礼·天官·膳夫》: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赐福”是一种崇高的礼遇,凡接受赐福的人都会得到神主及其继承人的庇佑,故《说文》曰:“福,佑也”。佑是福的引申义。

古代“福”字的本义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祖业称为大宗,其它别子称为别宗或小宗,并成为别宗的始祖。只有嫡长子才有权祭祀列祖列宗。故古人十分重视祭祀,把它作为礼乐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代表礼乐制度,戎代表征伐之事,是保障礼乐制度贯彻执行的暴力机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乃为王道。祭祀既然这么重要,那么“赐福”就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是一种崇高的政治礼遇。《论语·乡党》:“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孔子对于朋友赠送的东西,即使是车、马一类贵重的东西,也从来不用下拜的方式来接受,而如果赠送的是祭祀用过的祭肉,则一定会拜而受之。这一方面说明孔子重礼不重物,另一方面说明“赐福”在朋友间也确实是一种崇高的礼遇。

古代“福”字的本义是什么?

孔子因其子出生时,鲁昭公特意派人赐予孔子一尾大鲤鱼,认为这是莫大的荣幸,于是为其子取名曰“鲤”,字伯鱼。孔子又曾因从鲁公祭却不得祭肉而离开。《孟子》中记载:“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因不识也。”意思就是孔子做鲁国司寇时,後来就不被重用了。有次参从祭祀,祭毕分赐燔肉时却不分给孔子,于是孔子未脱祭帽就离开了。不知道的人都以为孔子是为了一点肉,而知道的人则以为是主祭者对孔子太无礼了。孔子不脱祭帽离去是不想苟且离去从而以小过表示不满。君子的所作所为,一般人多不会理解。依礼,王公祭祀完毕後,会把祭祀用过的酒肉(福)分赐给从祭的贵族,以示礼遇和庇祐;不予赐福,则暗含不再信任,也不再礼遇和庇祐的意思,以示绝情弃用。所以孔子十分在意。

古代“福”字的本义是什么?

在《周易》中,“福”取象于震卦,《易·说卦传》曰:“震为蕃鲜”。“蕃鲜”特指丰盛的祭品,《易》中凡言“福”,皆取象于震卦。如《震卦》初九爻辞曰“震来虩虩”,其《象传》释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意思就是当捕食者捕猎时,一副虩虩谨慎之状,这样才容易获得猎物,以饱口福。“恐”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谨慎的意思。“恐致福也”就是由于谨慎而获得猎物(口福)。《震卦》初九为震体主爻,这里的“福”就取象于震体。《易·说卦传》曰:“震为长子”,又《易·序卦传》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继承的嫡长子才有权祭祀列祖列宗,故曰“主器者”。长子主持祭祀,以丰盛的祭品陈于祭坛,故“蕃鲜”特指祭品,与“福”同义。

古代“福”字的本义是什么?

“福”的本义是指祭祀用过的酒肉,因祭毕接受分赐而受庇佑,这是表层意义,实际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福反映的是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规范。社会关系不同而福份不同,人各有各的福份,安守本分则得福矣。就整个社会而言,礼乐备而社会关系和谐则得福矣。

古代“福”字的本义是什么?

(子夏故坛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