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人生就是一场厚积薄发的等待

 旧时斜阳 2019-10-30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李杜,除此之外,再也见不得其他。

仿佛唐诗的世界里,除了这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

这当然是偏见,偏见之下我们却又找不到任何的理由,在哪个以诗为尊的时代,李杜的光芒太过,任何人的光芒,在日月同辉之下,都变得十分的渺小。

可, 我们细细回想一下,在李杜的光芒之下,还是有那么一些人,默默的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辉。

这样的人很多,但再多的人也掩盖不住一个叫高适的人。

在大唐高适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不是那种十分耀眼的诗坛老大,却又是一个谁也不能忽视的小弟。

《唐才子传·武元衡传》赞扬他是:“工诗而宦达者惟高适,达宦而诗工者惟元衡”。

《诗镜总论》: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他是一个让人忘不了,却又难以捉摸的人。

纵观大唐,能以诗名垂千古的不少,但以诗得以封侯的诗人——渤海县侯,他是第一人。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高家祖上着实辉煌了一阵,曾祖父高侃,"俭素自处,忠果有谋"。永徽时为北庭安抚使、陇右道大总管,生擒突厥车鼻可汗,以功升为安东都护、辽东道大总管,镇抚高丽,入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封平原郡公。

只可惜,好景不长。

到了高适这一代,家境并不好。

小日子过得实在不咋地,以至于高适刚满二十岁,就到京城想混个名堂出来,只可惜,没有门路。

和一般的读书人不同,高适似乎显得有些另类。

他既不科举,也不走引荐的路子。

当别人还在花大把的心思读书,找门路的时候,高适却搞起了旅游来。

眼看京城的房价越来越高,他干脆收起了行李,一转身去了中原地带的梁、宋流浪。

流浪之余,顺带寻了一块良田种上了水稻。

据说,收成还不少。

如果一直这么下去,高适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农民。

但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二十好几的人了,搁在寻常人的身上,只怕也懒得去折腾了,可高适似乎从来没有这个想法。

在他看来,人生就该在路上过。

好日子才过了几日,他又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从军。

公元(731年),高适二十八岁,几年的流浪生活倒也并非一无所获,那种身体力行的感觉,给了他更高的感悟。

感悟是什么,并不具体,直到在宋城的某一天,他感悟到了人生在世,人在社会中生活,社会是不可以逃避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世不可避,如鱼之在水。

明白了这一点,他果断地放下锄头,北游燕赵。

期间,他主动参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寄希望通过战事打到自己建功立业的目的。

但此时大唐四海升平,这种小打小闹的战事根本激不起任何的水花。

尽管高适很用心,很努力,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如果说有,唯有他笔下的诗渐渐有了些名气。

燕赵的游侠之气似乎给了他一种别人没有的气质,这些气质经过他的打磨,变成了自己迷人的地方——侠气。

这股游勇的侠气,被他很好的用在了诗里。

这些诗宛如一股清流注入了大唐。

世人似乎慢慢知道他的名字,这给了他某种希望。

他很清楚,这也许是他在世上唯一的资本,为此,他又去了魏郡、楚地、东平等地,足迹遍布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大部。

这段有游历成了他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他认识了李白,一个和他有着同样气息的男人,一个有着他没有的才华,一个浑身都是豪气的男人。

他很庆辛认识了这个男人。

在李白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没有的东西,他很敬佩这个浑身都是迷一般的男人。

期间,两人同吃同睡,顺带还认识了一个叫杜甫的男人。

三人似乎都有着共同的理想,谈起话来总是没完没了,李白才气纵横,却又天生傲骨,杜甫忧郁而多愁善感。

两种极端,却又很好的在两人身上展现了出来。

他很好的吸收了这两种才气,经过多年的揣摩,他终于开创了这两种境界之外的东西,这东西叫边塞。

此时他当然不知道,这个标签将会成为他一生最耀眼的符号。

相会的日子总是美好,美好的东西,总容易破碎。

随着时间的流失,三人彼此各奔东西。李白去了齐鲁吴越,继续他的漫游之旅,备受生活压力的杜甫,不得不返回京城等待下一个机会。

而他,依旧在迷茫。

但这样的日子并不长,生活的屈辱,家族的希望,以及内心深处藏在的那份不甘,让他决定改变。

自身的底蕴,加上独有的气质,给了他另外一篇天地。

他的诗,似乎独立于李白杜甫之外的境界。

成了大唐另外爆款。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至于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他开始被人关注,一个叫张九皋加了他微信,顺便给他做了宣传。

得张九皋的帮忙,他得以在大唐谋取一个县官。

这是他渴望梦寐以求的东西,似乎家族的希望,往日的荣耀就要从这里起步了。

但现实却告诉他,有些东西得到,就有东西要舍弃。

舍与得就在一念之间。

封丘作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破,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日子越长,他就越想念被搁浅的地方,似乎每个读书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侠客梦。

他开始变得厌恶官场,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他脱下了那身官服,继续了他的边塞之行。

梦从哪里开始,就该回到哪里,这才是人生。

但老天爷似乎并没有让他做个边塞男,当他准备将自己的后半生压上去的时候,老天爷却对他敞开了方便的大门。

浑浑噩噩了二十年的时刻,老天爷终于给他抛出了橄榄枝,而且上来就是粗壮的白杨枝。

天宝十一年(752年),上天让他认识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男人。

这个男人叫哥舒翰。

在大唐,没有人不认识这个男人。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

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那一年出生,历史没有记载。

四十岁才走上了开挂的人生。

从一个小兵逆袭成了大唐独霸一方的名将。

这样的传奇,古往今来并不多。

这样的人才值得人信赖,值得敬佩,值得投靠。

巨人的肩膀,似乎就是为高适而准备的。

过人的才情,配上边塞培养出来的胆色,加上独特的眼光,让他在哥舒翰身边脱颖而出。

这个骄傲了一辈子,傲气了一辈子的名将,竟难得在皇帝的面前夸人。

有了哥舒翰加特,落魄了大半辈子的高适终于迎来了人生辉煌的曙光。

对于哥舒翰的这份赏识他很珍惜,他明白这是怎样的机会。

一个男人最大的本事不是写了一首好诗,而是善于抓住机会。

这才是他与李白和杜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这一点也是他成为了那个诗人堆里的唯一。

他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是一片光明。

为此,他很是明目张胆的嘚瑟了好些日子。

塞下曲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他的看法并没有错,他的光明很快就来了。

公元(756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一路打到了潼关。

潼关一旦失守,敌人便可进入长安。

皇帝慌乱了,急忙派哥舒翰守潼关,事情本来没事,哥舒翰死守不出,敌人进不来。

一切就看谁能沉得住气。

但过惯了太平日子的皇帝最先沉不住气,不管现实,下令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决战。

冲动之下,后果很严重。

哥舒翰战死,二十万精锐就此灭亡。

五十三岁的高适靠着老天的眷顾,从潼关逃了出来,一口气追上了正在向西行的皇帝,也不顾皇帝脸色好不好看,洋洋洒洒说了一篇上等的论文,在人人自危,朝野混乱的非常时期,一个五十三岁的老人所展现的果敢与胆色立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为了自保,皇帝不得不以诸王分镇,关键时刻,还是他站了出来,给出了反对的意见。

这次大胆的直言极谏,为他赢得了肃宗的目光。

这个人可用。

这是新皇帝对他的评价。

不久,永王李璘起兵叛乱,肃宗立召他问策,他对江淮局势早已了然于心,断言永王必败。奏对称旨,擢升淮南节度使。

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落魄了大半辈子的高适在这一年充分向所有的文人展示了什么叫时来运转,什么叫功成名就,什么叫逆袭。

公元(756年)十二月,五十三岁的高适由文人而为戎帅,讨伐永王璘。

此战名扬天下。

此后,他的仕途就此坐上了特快的火箭头,升迁的速度快得吓人。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适五十五岁。为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五十六岁。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适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六十岁。任剑南节度使。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六十一岁。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

据查,这一项记录,大唐所有诗人都没有破。

这一刻,高适是骄傲的,自古诗人那么多,哪个诗人能被封为万户侯?

而我做到了。

人生,不就是一场厚积薄发的等待,只要你能等下去,就一定有属于你的天地。

这一天,我等了四十二年,终于等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