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元代文人画的诞生

 夕阳红老来少啦 2019-10-30

水墨画,是中国国画的典型代表,其区别于传统绘画方式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所谓的“墨分五彩”之说:所绘景色的层次感必须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来一一体现。为此,墨色的浓淡则需要用清水稀释,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这五种不同深度的墨色形成了迥异于其他风景画的所谓“墨韵”。而这同样也是“水墨”一词的由来。

相传,水墨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然而真正为水墨画奠定中国国画地位的,则是元朝初年的江南文人赵孟頫。而他的生平故事,也因为水墨而变得隽永和精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文人与水墨的不解之缘。

一、一位“贰臣”的别样生涯

“崖山一战失天下”,这可能是大多数熟悉宋末历史的读者,对于宋朝灭亡的一种普遍感慨。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随着南宋残余势力的消亡,元朝取而代之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不过南朝虽然已经灭亡,无法忘怀赵宋王室之人仍是数不胜数。尤其是江南士人,更是无比感怀故国,许多名仕自此归隐山林,不愿为元朝效命。

对于元朝来说,此时天下已定,自然不会再轻起刀兵。而为了笼络江南士人,同时安抚已经动荡许久的天下。怀柔政策的出现自然也是应有之意。赵孟頫就是因此走入元朝统治者的视野里。

赵孟頫的“赵”,与赵宋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渊源。相传,其祖上为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这样的身份本来十分敏感,但对于想方设法安抚士人舆论的元朝来说,这样的身份则又给了他们进行一场政治秀的足够资本。拉拢赵孟頫,既可以表现出统治者的宽宏,又相当于将赵宋一脉再次拿出来鞭打一番。

这样的情况下,在大多数人看来,赵孟頫自然应该拒绝元朝的封赏和官爵。然而他的举动却着实令人吃惊,在多番考量之后,赵孟頫最终接受了元朝的封赏,成为元蒙统治下一位赵姓臣子。一时间,天下哗然,南方士人更是将之当做耻辱不再提及。而这也让他终身背负“贰臣”之名。

那么,他为何会接受元朝的官位,以至于让其祖其父蒙羞呢?

这其实与赵孟頫当时的境遇有着很大的关系。赵孟頫年幼之时,宋朝就已经灭亡,其对于这个与自己有着父母之邦名分的“前朝”,实际上并无多少印象,而他父亲的早逝则让他尝尽了人间疾苦,其母更是曾经告诫于他“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已矣 ”。母亲将自己一生的意义都寄托在他能否功成名就上,可以说这样的执念影响了赵孟頫一生。他最终北面而臣,其实也是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

然而,“政治秀”毕竟只是政治秀,朝廷对于赵孟頫的身世自然还是有着颇多忌惮。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孟頫虽然最终官至荣禄大夫。但从他所担任职务来看,贵则贵矣,却从未有机会真正触及到实政,他一生也从未有任何机会可以一展襟袍和怀抱。这也为他后来寄情于书画埋下了伏笔。

二、寄情于书画的大家

就像前文说的,以南宋宗室身份出示元朝,这几乎断送了赵孟頫一生的清名。同侪的嘲讽和指责,朝廷的猜忌,让这位文人一直处于挣扎和矛盾当中。这一时期,他能用于排遣心情的自然就只剩下了自己所熟知的书画。

与旁人想象中不同的是,赵孟頫对于自己绘画的技艺并不自得,甚至因为无法与前代大家相比而感到无比苦恼。宋代书画,以院体画最为有名,其雕琢之繁复精美,几近天工。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孟頫选择另辟蹊径,以简约为上,以神似为基,形成了一种适合文人研习的“文人画”。这就是元代山水画的由来。

事实上,这样的绘画思路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宋代的院体画虽然最为出名,但其作者却多是专精于绘画一道的画匠,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墨客想要在绘画的精细程度上超过这些画匠,就有些强人所难。正因如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率先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注重笔下山川之神韵意向,而不注重这些画本身的形似。从这一点上来看,赵孟頫可以说是继承了苏轼的这一看法和观点。

而赵孟頫对于文人画的改良还不止于此,在元代之前,大多数登堂入室的画匠,在绘画时必须配备专业的绘画工具,色彩明艳的搭配更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这自然也非文士所熟知的领域,因此,赵孟頫的文人画则开始摒弃“精雕细刻、赋色浓艳”的传统,以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当做文人画的唯一工具,这对于在士人中推广这一画种,自然有着极好的效果。

“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松雪”既赵孟頫的字。明代士人王世贞所言,正是文人画演变历史的最好概括。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基本上就已经有了后世水墨画的基本形态。

“书画同源”的主张同样是赵孟頫所提出。据说,他自忖画技无法与古人相比,因此,其作品多以书法入画。真草隶篆四体均是其首选。不仅如此,他的小楷更是被世人评为“天下无出其右”。

“乙酉年,余见今翰林承旨赵公子昂于杭,于时爱尧章《书谱》,手之不释。逾三十年,赵公小楷秒天下,是盖脱其形似而师其神俊。”这段话,是书法家袁桷评价赵孟頫的小楷时所说。这位曾经参与国史修著的士林大家,在面对赵孟頫所写小楷时,竟然也生出了自叹弗如的感慨,可见赵孟頫书法技艺之深厚。

三、文人画对于后世的影响

这位在朝堂上屡遭诟病的文人,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巨大。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思想,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国画区别于西方传统画作的最本质特点。

文人画的传播对于元代画坛的兴盛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曾在《画禅室随笔》中评价赵孟頫及他的文人画:“元时画道最盛,惟董、巨独行,此外……盖风尚使然,亦由赵文敏提醒品格,耳目皆正耳。”这位在早年间,曾经鄙薄赵孟頫的人品和画风的书法大家,在晚年间却又对其推崇备至,将元朝画坛的兴盛完全归功于他的一力推动。

而这种声誉其实也源于赵孟頫对于明代画风的影响。

明代的绘画技艺与元代有着事实上的传承关系。传统的山水画流派吴门画派和复古派,虽然彼此间对于绘画技艺的传承和理解各不相同,但皆可以看做师从赵孟頫的效仿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及“以书入画”的观念,更是吴门画派最为典型的特征。

结语

赵氏遗脉,亦或事元贰臣?这样的身份冲突让赵孟頫无法见容于士林,而朝廷的猜忌更是让他的一腔抱负沦为泡影。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意间邂逅水墨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救赎和寄情。托庇于墨色的浓淡转换,这位文坛巨匠或许才真正获得了一丝自由之感,然而这样的这人生境遇,也只能用“莫测”二字才能形容了吧。

参考文献:

1.《赵孟頫与元代文人画》

2.《浅谈赵孟頫及其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3.《赵孟頫“古意论”的实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