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阿布的书柜 2019-10-30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罗玲专栏】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原创作者|罗玲

01

近日,校园题材的电影《少年的你》热播,校园霸凌问题再次被推上了热搜。

什么是校园霸凌?国际性的定义是挪威学者Dan Olweus 提出的: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一般定义为:霸凌者(一个或一群人)对被霸凌者进行重复的伤害行为。霸凌者拥有高于被霸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会权力、体力及过当的管教权。霸凌的范围从简单的一对一到复杂的团体霸凌,其中必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霸凌者,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有的协助者。霸凌可以发生在任何人际互动的场所中,包括学校、家庭、工作场所、社区等。霸凌行为可能透过言语、肢体、集体、网络、电话、文字等媒介行为,使被霸凌者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受到伤害。

在我国,校园霸凌一直存在,但常常被以“小孩子不懂事”所掩盖。如《少年的你》影片中的陈念,她的椅子上时常会有血水,她会莫名其妙地从楼梯上摔下来……而在学校遭受的这一切,没有人能帮到她,妈妈因躲避债务纠纷长期在外,靠卖“三无”面膜维生,不给她添麻烦已是万幸。陈念曾经报过案,也因此,问“她们为什么总是欺负你”的班主任被换掉了,警察也介入调查取证,霸凌者魏莱的妈妈被找来学校谈话。魏莱矢口否认自己欺凌陈念,她说,“我们同学间本来就经常这样开玩笑啊”。魏莱妈妈也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替女儿开脱。这次的报警就这样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由于陈念报警后,学校、社会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关注和处理,霸凌者魏莱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导致后来陈念放学途中被魏莱他们拦住,一边责骂“你不是会报警吗”,一边受到群体殴打、被剪掉头发、拍摄裸体视频……

这一次,陈念没有报案,而是寻求了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的保护,导致事态朝着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发展了。

影片最后,霸凌者魏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被霸凌者陈念也因过失杀人而锒铛入狱。

这里,如果我们多问几个“如果”:

如果陈念被霸凌后知情者、同学们能说些或者做些什么;

如果陈念告诉班主任后,班主任能重视、跟进,学校能引起重视;

如果陈念妈妈不在外地,陈念能跟妈妈倾诉一下,从妈妈那里获得陪伴与温暖;

如果警察接到陈念第一次报警处理以后能继续跟进一下事件;

如果魏莱爸妈不袒护自己的女儿,能引起重视,加强对魏莱的教育和管理……

有太多的“如果”,我们都没有重视。也因此,导致了影片中的这个最坏的结果。这个结果,引来大众一片唏嘘。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02

看了很多影评,很多人对陈念一类的被霸凌者给予了高度的同情。诚然,心怀善念,体察、同情被霸凌者这样的弱者,这是好事儿。但今天我想说的是:其实,霸凌者同样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们同样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和同情。

影片中的霸凌者魏莱,她是一个高中复读生。看到陈念成绩好,考进了年级前十名,她会嫉妒,时常找陈念麻烦。

她曾跟陈念说,“我不能再复读了,因为复读,我爸爸已经很长时间不跟我讲话了。”

“我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我不知道爸爸会对我怎样。”

在她纠集群伙半路拦截陈念,群体殴打、拍摄裸体视频等事爆发后,她找到陈念,跪求陈念原谅自己。在得知陈念不要她的金钱补偿后,她说“你还是要点钱吧,你要钱了我才会放心一些”。——她以为出了事情,出点钱就可以搞定——这又何尝不是学校、家庭处理此类事件不当方式的真实写照。

影片还有一个细节,警察经过指纹比对,确认死者是魏莱的时候,魏莱爸妈来辨认尸体。穿着体面的魏莱爸爸冷漠地看了一眼女儿的尸体,没有丝毫的迟疑转身就离开了,她妈妈望向她爸爸离开的背影,迟疑了一下,才回过头去看女儿的尸体……

可怜的魏莱,生活在一个何等道貌岸然、何等冷漠的家庭,她该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多么渴望受到关注和爱!

魏莱爸爸在影片中自始至终连脸都没有露出过,也许,这个演员完全没有出现在影片的“演员名单”里,他就仅仅出现在魏莱的嘴里和片尾的这个背影里。

可是,这个悲剧的始作俑者何尝不是这个爸爸!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03

曾经看过作家陈岚写的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该书以15个真实的、触目惊心的案例,解开了校园霸凌的黑暗魔方。它告诉我们,预防、遏制校园霸凌,绝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是原生家庭,是所有关乎孩子成长的人,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和很多学校管理者一样,多年的管理经验让我曾一度因自己能预见并有效处理、暂时遏制校园霸凌而沾沾自喜,看完这本书后却为自己只知道处理霸凌者而从未研究、关注过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受到的心理创伤对他们一生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而深深自责。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告诉我们,被霸凌者身上有一种气质,它似一种烙印或者气味,会吸引“捕食者(霸凌者)”,因此,这些被霸凌者会成为霸凌者长期的欺凌对象。被霸凌者遭受欺凌后不敢告诉别人,或者没有人能听他们倾诉,能信任他们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他们只能隐忍、避让,此时,他们身上的这种“气质”会发酵,从而吸引“捕食者(霸凌者)”采取更加恶劣的方式实施欺凌,直至事态朝向更加不可遏止的方向发展,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其实霸凌者,他们往往也是受害人,霸凌者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翻开魏莱这些年幼的霸凌者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成长的环境里,因为在原生家庭里不被关爱,不被允许表达情绪,也没有其他渠道可以疏解他们的情绪,他们就会尽情发泄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身上。而对方的逆来顺受,会激发起霸凌者更强烈的恨意——你为什么不反抗——内心深处,霸凌者是在憎恨自己无法反抗现实的事实。这,也许就是霸凌者实施霸凌行为的原因。

如果老师、监护人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从源头上制止霸凌的加害,更会源源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施虐者,制造更多的心理病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现有6100万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有些甚至没有监护人,这样身心俱伤的孩子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要么霸凌别人,要么被别人霸凌。被霸凌时,他们无法获得家庭支持;霸凌别人时,他们无法获得有效的管教约束。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救助!

(本文为罗玲老师原创投稿)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